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383期)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4-人生最后的临终之所

2023年08月09日 09:49:21


4.jpg

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赵美华

太原市图书馆信息部馆员


思维导图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思维导图.png


人生最后的临终之所

 

我们在上一章节中提到,关于死亡的临床尝试已然改变。在超老龄化社会,现在总算开始有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可以预测的死亡,应尽可能地减少医疗的介入。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医疗资源已经达到了极限。

那么可以在养老机构里临终吗?

 

养老机构非临终之所

养老机构本不是送终的地方。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老人照护保健设施(简称“老健”)里有医生,但特别养护老人院(简称“特养”)里没有医疗体制,到了晚期还是会被送到医院去。多数经营“特养”的社会福利法人,要么是从同一地区的医疗法人派生出来的,要么与其有合作关系,所以难免让人猜测是不是为了增加合作医院的创收,才将晚期患者送过去的。

“老健”原本并非送终的地方,而是从患者出院到回家休养之间的过渡场所。所以与“特养”不同,“老健”原则上只允许入住3个月,多数人会停留大约3~6个月的时间。但是,制度总是赶不上实际变化。本来只允许入住一段时间的“老健”愈发趋向于“特养化”,无处可去的老年人开始长期入住,“老健”和“特养”的送终服务都在增加。比如某一处有良心的“老健”,收住的需重要照护的人越来越多,结果,那里每年要为几十位入住者送终(也就是平均每月一名以上)。可这件事在当地居然被消极看待,人们风传说“去了那里会没命的”。

“老健”也好,“特养”也好,并不是自愿为入住者送终的。不仅值夜班的员工会紧张,而且需要更多的人手。如果每月为数名入住者送终的话,员工的负担也会相应地增加。虽然明知道这一点,但是为了让老人能安稳地离去,员工们依然选择不让其移动,就在老人的房间里为其送终。2009年开始,照护保险终于给在一线做的这种实践附加了名为“送终照护加算”的额外报酬。据说在养老机构里为入住者送终,员工是很有成就感的。在过去,到了最后要把老人送去医院,无法为其送终,所以员工们难免遗憾。如今,他们积极表示,想陪伴老人走到生命的最后尽头,毕竟是自己一直照顾过来的。

在医院,死亡意味着失败,但在养老机构里,死亡则是终点和目标的达成。据说,最初,对那些见证死亡的员工,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但如果我们不将死亡看成负面的、消极的事物的话,不断累积了工作经验的员工会逐渐变得自信。

话虽如此,这种有良心的机构还是凤毛麟角的。多数养老机构仍然担心家属会埋怨他们让入住者在机构里临终。最近,养老机构终于开始与家属在事前就进行商议,以求在入住者是在自己的屋内临终还是送去医院一事上达成一致。但事实上,家属同意入住者在自己的屋内临终的动机两极分化严重,有的是出于对老人的孝心,想尽可能地让老人安稳地离去;有的则是因为不想支付额外的费用,想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养老机构,自己完全不管老人。但就算是动机不纯,只要结果对当事人有利,我们也就不必计较了吧。

比较麻烦的是“自立型”老年人住宅(指收住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老年人住宅)和收费养老院。两者都提供条件不错的单人房,可当我问道“将来需要照护的时候怎么办?”时,他们的回答竟是“没问题,我们准备了照护房”,简直让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所谓的照护房,就是在狭小的房间里放了张床而已。虽然有常驻护士在,但是老人们必须要从自己住惯的房间离开。既然如此,那么入住者为何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以确保舒适的房间呢?

住进这样的机构之前,最好先确认一下是否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临终。如果需要追加服务费,也就意味着如何走黄泉路取决于你的手里有多少钱。那么,就需要有个思想准备——离世也是要花钱的。这也告诉我们,必须趁自己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亲自挑选养老机构才行。

在提供服务的老年人住宅(在日本,依据老年人住宅法的基准注册的与照护、医疗携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无障碍设计的住宅)里临终,可以算作在家临终。在家临终的比例一直持平不见增长,但是在养老机构里临终的情况却在逐步增加。这是现场灵活应对的结果。入住者的老龄化和病情重症化,使得其入住时间拉长,所以养老机构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养老机构已经不能再说“我们这里没有送终服务”了。

最近,除了养老机构,还出现了能够提供服务的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住宅的历史并不长。老年人的集合住宅(senior cooperative house)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日本的,而公共住宅中出现独立型老年人住宅则是90年代的事情。在那之前,世界各地也有集居(collective living)和居住共同体等几代同堂型住宅,但并不是针对老年人的住宅。除了以上这些,很多住宅区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曾经的新城过了30年也变成了旧城,自然而然地成了老年人住宅。

话说回来,为什么老年人必须聚在一起居住呢?因为他们是“弱者”,需要被照护。倘若可以自立的话,就似乎没有理由聚在一起住了。

养老机构是为了照护者的方便而建的。把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照料,既方便又高效。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对待,不但容易操作而且成本低。医院也一样。但医院病床的高度也是为了方便医疗者而设计的,没有考虑病人上下床是否方便。患者之所以能够忍受医院里毫无隐私的多人房,是因为考虑到只住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但是随着入住时间的拉长,养老机构已经成了生活的场所。自由作家小笠原和彦先生说,“特养”就是“没有出口的家”。除非咽气成为尸体,否则无法离开。

 

最后该去哪里临终?

既然医院和养老机构均非理想的临终之所,那么最后该去哪里临终呢?

如果说住在家里是老年人恳切的愿望,那么在家里离世也一定是他们殷切期望的。如果“死要死在医院里”这一“常识”被逐渐打破的话,那么,又有哪位老人还愿意到了将死的时候去医院和养老机构呢?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