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386期)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7-居家临终的条件

2023年08月14日 09:17:34


7.jpg


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赵美华

太原市图书馆信息部馆员


思维导图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思维导图.png


居家临终的条件

 

居家临终的必要条件

通过采访进行居家医疗实践的医疗专业人士,我将居家临终的条件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当事人的强烈意愿

2)有照护能力的同住家人

3)所居住的地区有可以利用的医疗、看护、照护资源

4)再准备些资金

下面,我依次对这几点进行说明。

1)当事人的强烈意愿

居家送终的实践家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居家离世的第一个条件,是“当事人的强烈意愿”。“强烈意愿”经常也被叫作“任性”。事实上,能“任性”到底的家庭成员是有限的,也许大部分男性可以坚持“我不去医院”“我就是想回家”,而大多数女性则会主动克制自己,不会“任性”到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只要没有“强烈的意愿”,周围的人就会代为决定,在临终前将其送往医院,这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死亡的医院化”固定下来已经近40年,在如今的社会,一旦死期临近就不能住在自己家里了。

即使有“强烈的意愿”,也仅限于在当事人神志清醒的时候。在当事人处于不省人事的昏睡状态,或者得了认知症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因此有人说要趁着意识清醒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意愿,但是,即使把自己的意思写下来,家人是否会照做谁也说不准。还有人冷淡地表示,如果失去意识的话,住在哪里都一样。

然而,正如很多居家医生证实的那样,在家临终的那种安详是在医院临终无法实现的。好不容易当事人有了“强烈的意愿”,想在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是否能够实现,完全取决于家人。

2)有照护能力的同住家人

居家送终的实践者们举出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同住的家人。但如果处于老老照护(老年人照顾老年人)和认认照护(患认知症的人互相照顾)的状态的话,这个条件是无法成立的。家人有照护能力是个先决条件。这就意味着要求要么配偶尚健康且有照护能力,要么有年轻的家人在身边。家人光有照护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同意老人在家临终。也就是说,有爱且有照护能力的家人一起住,才是居家临终的条件。换言之,居家临终的主语是送终的“家人”,决定的也是家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关于居家临终的书,都是面向家人写的。

(3)所居住地区有可以利用的医疗、看护、照护资源

再怎么有“强烈的意愿”——希望在家临终,如果自己所在的地区没有可以利用的医疗、看护、照护资源的话,这个愿望也是遥不可及的。实现在家临终的条件,是有24小时待命的上门照护、上门看护以及上门医疗。除此以外,再加上上门康复训练、上门药剂管理、上门牙科诊疗以及上门口腔护理等多种医疗服务携手的话,那就更好了。

在这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援助老人生活的上门照护。送终疗护部分的主角是上门护士,医生是配角。实施居家送终的很多医生都说“死的时候不需要医生”。医生需要做的,是在病人死后写死亡证明。自己居住的地区,如果有出诊的医生和24小时待命的上门护士站,当事人就安心多了。居住地区的不同,决定了是否可以选择在家临终。

(4)再准备些资金

众所周知,照护保险根据当事人需要受照护程度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使用金额上限。既然如此,超出照护保险上限的部分,是否可以自己负担呢?至于“再准备些资金”,到底要准备多少钱呢?综合专家的意见,“去世费”大致需要50万/月×6个月=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74900元)。而在此之上自己再负担一些的话,就可以实现居家临终了,所以并不需要负担很多。

毕竟从需要密集的医疗、看护、照护到临终的周期长度是有限的,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把入住养老机构或“服务老住”所支付的房费用来购买照护服务的话,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选择吧。

 

居家照护可以不依赖家人吗?

以上举出的“居家临终”的四个条件,可以说是从专家那里得到的最大公约数。

但是,这个结果却让我很沮丧,对我这样的独居老人来说,居家临终的障碍还是很大的。即使我“有强烈的意愿”,却缺少最大的资源——有照护能力的同住家人。我不禁想,原来“居家临终”说到底是有家人的人才有的特权。

一直以来,居家照护和家人照护被认为是相同的。但由于单身家庭的增加,老年人想在自己家里不一定就等于想和家人住在一起:而且,由女儿或儿子取代儿媳妇进行照护的情况有所增加。即使是家人照护,也不一定就是住在一起,而是家人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照护,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所以事实上,居家照护、家人照护、同住照护三者之间的等号不再成立了。照护的一方未必就是住在一起的家人。既然住在别处的家人可以定期到独居老人家来照护的话,那么外人也是可以的。实际上住在别处的家人照料不到的部分,也是由上门照护来进行的。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把家人从居家照护中排除出去呢?独居老人在自己的住处接受照护,并在同一地方迎来死亡,如果这两点可以办到的话,就可以达成“一个人居家临终”。只要有负责的照护、医疗、看护的专业队的支持的话,独居老人就绝对不会“孤独死”。

从结论来说,一个人居家临终的条件是:(1)24小时待命的巡视上门照护,(2)24小时待命的上门看护,(3)24小时待命的上门医疗。只要有这三种行业在一起的组合,或许就可以实现一个人居家临终。

家人原本就不能取代医疗,无论老年人是否有家人,都一样要请照护、看护以及医疗团队进入家中。而照护中比较重要的,是支撑老年人生活的照护。所谓的生活,是每天的进食、排泄、保持清洁。由此也产生了“三大照护”的说法,也就是饮食照护、排泄照护、洗澡照护。家人负责的这三种照护,如果可以换成外人来做的话,那么即使是单身一个人,也可以住在家里。反过来说,就是因为缺乏上述的照料,所以老人不得不含泪住进养老机构或者医院。只要有上述照护,就可以实现居家临终,例如在老人去世的前一天为其在自家的浴缸里洗浴等。

到了终末期卧床不起时,老人需要密集的照护。但也并不需要有人24小时一直守在身旁。即使在医院或养老机构,护士和工作人员也只是隔几个小时过来巡视一次而已,而且每次顶多共处5分钟。医院与上门看护的区别在于,同样按下呼叫电话,医院里护士会在5分钟内赶来,而上门看护需要15分钟,仅此而已。

将这种机制商业化的,是定时巡视、随时待命形式的短时间上门照护。每天巡视4到6次,每次停留15到20分钟,再配上紧急求救的话,就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应对了。或许有人感觉停留时间太短了,但如果手脚足够麻利,为被照护者更换尿片和身体姿势、清理现场其实有15分钟就足够了。我随护士参观过一些夜间上门照护的现场,专业人士都很麻利,就像把养老机构里的照护服务送到家里一样。或许按下紧急求救按钮之后等待的时间比养老机构要久一点,但也只要忍耐一下就好了。上门照护的空档,如果再配上上门看护的话,就更让人安心了。

到了终末期,老年人有可能在4或6小时一次的定期巡视的间隔中停止呼吸。“一直是一个人生活过来的,那么一个人走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这样想的话,一个人居家临终是可以实现的。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馆藏信息

 

书名:《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页数:208

定价:58.00元

ISBN:978-7-308-21269-4

索书号:C913.6/2624

馆藏地点: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社科借阅区;

太图自助图书馆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