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392期) ▏《鳗鱼的旅行》5-发现鳗鱼繁殖地的丹麦人

2023年08月22日 10:34:29


5.jpg


编辑撰稿人

郭金玲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思维导图




《鳗鱼的旅行》.png


发现鳗鱼繁殖地的丹麦人

 

我们要准备多长时间才能了解一条鳗鱼,或者一个人?1904年,时年27岁的约翰内斯·施密特登上“托尔”号蒸汽船,出发去寻找鳗鱼的起源地。将近20年后,他才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约翰内斯·施密特是丹麦海洋生物学家。他幼年生活在北西兰岛,7岁时父亲去世。他和两个弟弟便跟随母亲搬去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最活跃的大街韦斯特布罗街上。当时距离他家只有200米的地方坐落着嘉士伯啤酒厂,更近的地方住着他的舅舅——嘉士伯研究实验室的化学家约翰·凯尔达尔。正是在那里,约翰内斯·施密特慢慢地成长为一名科学家。

在上学的头几年里,约翰内斯·施密特就开始跟着舅舅。在实验室里,他学会了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在那里,他对科学的热情——那种观察、描述和探究的迫切需求——被唤起了。

1898年,约翰内斯·施密特获得了植物学学位。190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转而开始对海洋生物产生了兴趣。

1904年春,新婚不久的约翰内斯·施密特出海去寻找鳗鱼的起源地,那时的他刚刚购买了自己的公寓,还没来得及把家具搬进去。

 

“常见的淡水鳗鱼在哪些地方繁殖,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后来约翰内斯·施密特在给伦敦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自然科学家们在这上面花了很多精力。”

“我们知道,年老的鳗鱼从我们视线里消失后进了大海,而大海回馈给我们无数的玻璃鳗。可是那些年老的鳗鱼游去哪里了?这些玻璃鳗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鳗鱼在玻璃鳗之前更年幼的阶段是什么?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鳗鱼问题’。”

更具体地说,约翰内斯·施密特关注的是鳗鱼问题中的一个细节。人们从地中海里钓起来的所有鳗鱼都是同样大小的,有7.5到10厘米长,显然不是刚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从来没有抓到过更小的鳗鱼呢?

早在1904年5月,约翰内斯·施密特在法罗群岛以西一点的海域捕获了一条身长约7.5厘米的欧洲鳗鱼幼鱼。这几乎是第一次有人在地中海以外的海域见到鳗鱼的幼鱼。于是施密特明白了,在鳗鱼繁殖地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偏差,而要找到谜底,就必须对鳗鱼的生命历程进行回溯,寻找小而又小的幼鱼,直到在大海的某个地方找到第一条新孵出来的柳叶鳗,从而找到鳗鱼的出生地。他需要在大海里捞针。

1904年到1911年间,约翰内斯·施密特乘着“托尔”号蒸汽船,拖着渔网,沿着欧洲海岸线耐心地巡游。但在 7年多的寻找之后,他几乎仍然在原点。但不管怎样,他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鳗鱼应该不是在海岸线附近进行繁殖的。现在搜寻工作必须继续向更远的开放海域推进。这样的话,“托尔”号拖网船就不再合适了。

施密特于1913年夏天乘坐“玛格丽特”号纵帆船出海了,那艘船是他从一家丹麦航运公司借来的。他一路搜寻,从法罗群岛到亚速尔群岛,然后向西去往纽芬兰群岛,接着往南去往加勒比群岛。

加倍的努力有了结果。很快约翰内斯·施密特发现,他越往西,鳗鱼幼鱼的数量就越多,体形也越小。他钓起了一条只有3.3厘米长的幼鱼,这是一个新纪录,地点大概是在大西洋中部,美国佛罗里达州与西非之间。他继续往西,最终发现了一个不到1.8厘米长的样本。

施密特将所有这些小小的脆弱的欧洲鳗鱼的幼鱼收集起来——放在显微镜下研究,对它们进行测量并记录:身长、数量、捕获时所在的海域深度、日期、经度和纬度。他缓慢而坚定地汇集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以一种几乎察觉不到的 缓慢速度向着谜底前进。

 

1914年春天,目标对约翰内斯·施密特来说终于触手可及了。1914年5月,他发现了两条只有0.84厘米长的鳗鱼幼鱼。

就在这时,世俗的事务插了进来。先是“玛格丽特”号纵帆船在加勒比海的圣托马斯岛海岸搁浅后沉没。接着,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突然间,大西洋成了一个战争地区。参与施密特研究的货轮中有好几艘都被击沉了。在大洋上四处航行寻找小小的透明的柳叶鳗,不再只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想法,还是有生命危险的事情。在漫长的5年时间里,约翰内斯·施密特不得不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等待世界大国间无谓的争斗结束。

1920年,随着欧洲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废墟,约翰内斯·施密特重新出海了。这一次他通过哥本哈根的东亚公司得到了 “达纳”号四桅纵帆船,并配备了所有必要的科学装备。

1920年和1921年,“达纳”号在大西洋西部捕获了6000多条欧洲鳗鱼的幼鱼,“这些样本非常小,”约翰内斯·施密特写道,“小到我们对繁殖地不存在任何怀疑。”

 

寻找某样事物起源的人,也是在寻找自己的起源。我们可以这样说吗?对约翰内斯·施密特来说也是这样吗? 7岁以后,对于自己的父亲到底是谁,他只有日益模糊的记忆。孩提时代他钓过鳗鱼吗?他的手里握过鳗鱼,试着凝视过它的眼睛吗?1901年,在他第一次出海的几年前,他的舅舅约翰·凯尔达尔,那个时常扮演“代理父亲”角色的人,溺水身亡。1906年,当他仍在沿着欧洲海岸四处航行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这位往西进入开放海域、去往未知之地的约翰内斯·施密特,成了一个所有起源根脉都被切断的年轻人。

然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这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他被保留下来的生平中,能解释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研究鳗鱼起源的资料很少。他来自一个生活很有保障的中产阶级家庭,从早年开始就在科学界如鱼得水。他本可以选择一种更简单舒适的生活。按照我们通常用来衡量成功人生的因素——财富、幸福、地位——来看,显然出海让他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尽管如此,对于在浩瀚的大西洋上漂荡近20年以寻找那透明的小柳叶鳗这件事,他似乎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意义。

马尾藻海是世界的尽头,但也是万物的起点。这是一个伟大的启示。就连我和爸爸曾经在8月的夜晚从小溪中钓起来的淡黄色鳗鱼,也全是柳叶鳗;它们从一个遥远得超乎我想象的童话般的陌生世界出发,漂流了六七千公里来到我们面前。当我手握着它们、试图凝视它们的眼睛的时候,我接近的是一个超越了已知世界边界的东西。我们就这样遭遇了鳗鱼问题。鳗鱼的神秘性变成了所有人心底疑问的回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在约翰内斯·施密特1923年发表于《伦敦皇家学院哲学学报》的一份详尽的报告中,他介绍了这项持续了将近20年的工作。在一份地图上,他画出了自己比较确信是鳗鱼进行繁殖和产卵的区域。这个椭圆形的区域跟我们所称的马尾藻海的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秋天的几个月里,”作为某种总结,他这样写道,“银鳗离开湖泊与河流,游向大海。离开淡水之后,鳗鱼们基本上也离开了我们能观测的范围。在人类无法企及的地方,来自我们这块大陆最遥远角落的大量鳗鱼,如同它们无数祖辈所做的那样,选择朝西南方向穿过大洋。我们无法说出这趟旅程要持续多久,但我们知道它们寻找的目的地在哪里:西大西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位于加勒比海的东北边和北边。这里有鳗鱼的繁殖地。”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能够知道——至少可以基本确认——鳗鱼是在哪里进行繁殖的。这方面的所有知识都有赖于约翰内斯·施密特的工作。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偏偏是在那里?这场漫长而绝望的旅行以及所有那些艰辛和蜕变的意义是什么?鳗鱼在马尾藻海里发现了什么?

约翰内斯·施密特也许已经做了回答,他认为这不重要。存在是最重要的。世界是一个荒谬的地方,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但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可能找到意义。我们必须想象,鳗鱼是幸运的。

就好比约翰内斯·施密特。1930年他被伦敦皇家学会授予声望很高的达尔文奖章。至此他的任务就完成了,他的故事结束了。3年后,他死于流感。


《鳗鱼的旅行》馆藏信息

 

书名:《鳗鱼的旅行》

作者:[瑞典]帕特里克·斯文松( Patrik Svensso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

页数:233

价格:58.00

ISBN978-7-5404-9758-3

索书号:I532.65/4204

馆藏地点:文学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