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403期) ▏《莲花落》2-莲花落概述
2023年09月06日 09:55:34编辑撰稿人
宋宪晴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副研究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莲花落概述
莲花落起源于隋唐,它的发展与佛教息息相关,早期多为即兴的文字游戏或写景抒情的小段,主体内容是劝人向善、弘扬真善美。
明代以后的莲花落,叙事的内容多了起来,大多以家常故事为主要内容,这得益于章回体小说的兴盛。
当莲花落的叙事性增强之后,就逐步成为田间地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在南方和北方是惊人的一致。单人或双人,竹板打击伴奏,讲述兼有唱诵,素妆或彩粉,说唱音韵有腔有调,表演有板有眼,虚实词相映生辉——莲花落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曲艺形式。
全国各地的莲花落要说最为出名的,应当是北京莲花落和冀东莲花落。
在清代北京,就有乞丐以打竹板诵说的形式表演莲花落,被称为“大口莲花落”,只因有说无唱,慢慢地与其它莲花落形式有了区别性的发展,演变形成数来宝。所以莲花落和数来宝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表演过程中是否有演唱的部分——莲花落是不单单只有数板和诵说的。八旗子弟“清门”与专业艺人“浑门”的演唱被称为“小口莲花落”。
大约在嘉道时期,“十不闲”技艺被吸纳入莲花落的表演之中,形成了“十不闲莲花落”。所谓十不闲,是指有十件乐器可一齐击打。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北京元宵节的百戏表演有“打十不闲”。在乾隆以后,十不闲受到八旗子弟的喜爱,逐步和“小口莲花落”相融合,出现了职业艺人。他们依然是使用十不闲的架子,唱莲花落的曲调,演出形式有单曲和彩唱。单曲为一人表演,彩唱有彩扮的一旦角和一丑角。
使用冀东方言演唱的莲花落被称为冀东莲花落。它与秧歌关系密切,后在单人表演的基础上吸收秧歌的形式变为双人表演,叫作“彩扮莲花落。”冀东莲花落没有“大口”与“小口”之分。
冀东莲花落艺人在清光绪年间多在天津卖艺,只因从业人员在当地很受歧视,后逐步进入东北辽宁一带。在冀东莲花落进入东北之后,由彩扮莲花落分出了“对口莲花落”,形成了走唱类的曲艺形式,逐渐地发展成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东北二人转。
冀东莲花落在一路寻求生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发展创新的脚步,由冀东莲花落的“拆出”,产生了介于戏曲与曲艺之间的拆唱莲花落,并在成兆才等的改革发展下形成了“平腔梆子戏”,即现在我们熟知的评剧。这一发展直接把曲艺“拆”成一种戏曲剧种,这个变化是一个质的改变。
在清代,莲花落流行于全国各地,种类繁多,有湖南莲花落、湖北莲花落、绍兴莲花落、江西打莲花、闽东莲花落、广东五句落板和唱落花以及山西的晋中莲花落,各地区的莲花落各有自己的创作特色以及代表作。
山西晋中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表演内容以大书为主,主要讲述古代侠客义士,如《三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五女兴唐传》等。已知山西较早的莲花落艺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李连根,擅演节目为《大八义》和《小八义》等。
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曲艺联合会的年轻相声演员曹强,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开始主动学习莲花落。他先后跟随文水、晋中等地的多位民间老艺人学习,并多方打探,找到已年近古稀、弃艺务农的莲花落前辈李连根,拜师学艺。通过李连根,曹强掌握了晋中落子的基本唱腔和韵味特点,并自己尝试动手编了几个小段子,在群众中演唱,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1963年,曹强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
曹强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创作和表演,在语言上,由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更加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从而形成了“太原莲花落”。
曹强,生于1937年,平遥人,本名曹有元,他一生创作莲花落作品百余段。2011年,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曹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均以小书帽形式呈现,短小精悍,贴近百姓生活。
有人认为,莲花落是很多曲艺形式的祖先,虽然这话有些夸张,但莲花落确实和许多曲艺形式存在着传承关系。
曲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清代沈沧洲有文记:“书与戏不同,何也?盖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这是曲艺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尤其是区别于戏曲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特征尤其表现在演员对于叙述内容的统领作用上——这也合乎另一种“大口”与“小口”之分的依据。曹强先生对此也持相同看法。大口莲花落就是一人要说很多的话,就是“一人多角”;而小口莲花落一人只能表演很少的人物,直至“一饰一角”,如彩扮莲花落里的一旦一丑。由此也可以猜测,二人转是由对口莲花落发展而来。
大口莲花落和小口莲花落对于莲花落的发展流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评剧的诞生、二人转的华丽转身、数来宝的更上一层楼,都基于莲花落这一古老曲艺曲种为它们提供的深厚养分。而莲花落自身的语言更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艺术特色更加鲜明。
各地莲花落的表演形式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同的地方是:多为单人或二人为主要表演者,有说有唱,韵诵结合。“韵”指的是合辙押韵,“诵”指的是诵说或是带有特色的吟诵。
莲花落在数百年来还流传下来一个演唱原则,那就是依字行腔,每一句唱词都应当表达得清晰。“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这强调了曲艺众多说唱技艺中之吐字的重要性。要达到吐字清晰,那就要依字行腔。依字行腔要求演员按照唱词每一个字的声调变化规律来确定唱腔旋律的走向。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所唱的字就会不真,这便会影响对故事情节的叙述。
莲花落的伴奏无外乎是使用竹板,在使用竹板的基础上,各地莲花落“各有千秋”,且都直接体现了当地的特色。竹板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大竹板与小节子。绝大多数莲花落演唱者都是自行伴奏说唱。北方的莲花落基本都是一手拿竹板,一手拿节子,边唱边自己打节奏。而彩扮莲花落就是一人在台侧为演唱者用竹板与节子击节伴奏。山东落子还有特技表演,即把大镲抛到空中,然后转身踢飞脚,再把落下的大镲接住继续敲打、演唱。
莲花落的伴奏很少有使用管弦乐器的。绍兴莲花落早期使用竹板串铜钱敲击臂、肚、胸、腿以为节拍,后来改用三翘板击节,另有四胡伴奏,音乐性较强,婉转动听,非常利于抒情,特别受观众喜爱。
莲花落的音乐有一个特点,曲调非常多,多配合即兴表演,依字行腔,形成了吟诵感的音乐性,并没有固定曲牌。所以各地莲花落音乐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音乐源头均来自佛曲;二是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小调的元素;三是绝大多数的莲花落曲子没有管弦乐器来伴奏,多是由演员用竹板自行伴奏。
《莲花落》馆藏信息
书名:《莲花落》
作者:田家宾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页数:163
定价:98.00元
ISBN:978-7-5378-6680-4
索书号:J826/6033
馆藏地点:地方文献基藏阅览室;地方人文馆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