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442期)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1-导读

2023年10月31日 16:44:35



1.jpg


编辑撰稿人

张丽娜

太原市图书馆典藏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思维导图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透明背景).png



导读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是云南省最壮观的雪山山群,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

雪山太子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卡瓦格博峰下,有连绵起伏的冰斗、冰川,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夏季,从卡瓦格博峰南侧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的雨崩瀑布,更是蔚为壮观。梅里雪山脚下的云南迪庆藏族人民在这里留下了世世代代的生存痕迹,也将深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梅里雪山。

 

199113日,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现代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

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立即展开了多方搜索,但由于天气持续恶劣,发生二次雪崩的危险性极大,所以此次救援行动在一个月后宣告终止。显然,这次山难,是一种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199610月,日本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也是1991年登山行动的日方组织)在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之后,再次组织挑战梅里雪山。在同样持续恶劣的天气情况下,登山队及时终止了此次挑战行动,队员们也因此与全队遇难的厄运擦肩而过。

在这支“中日友好梅里雪山联合学术登山队”中,有一位时年二十七岁的日本登山队员小林尚礼。小林尚礼是日本千叶县人,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大学时代是京都大学山岳部的注册会员,曾遍览日本各地山川。

梅里雪山山难发生时,小林尚在京都大学读书,梅里雪山的遇难队员中便有他的同级同学和学长。1996年的梅里之行,虽中途止损,却令他收获了更多的作为组织者的自信以及对有关“神山”的思考。

当时的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这次登山之后,他又几度重访当地,与村民吃住在一起,和梅里雪山以及当地的藏民结下一生的情谊。这一切,后来被他悉数写进了《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这本书中。

 

19987月,距离山难七年之后,位于卡瓦格博脚下明永村的村民数次意外发现当年登山队员的遗物和遗体。于是,中日双方组成联合收容队去处理遇难队员的遗体和遗物,小林尚礼正是收容队中的一员。

此次深度参与收容工作,让小林得以重新思考逝者的遗体所承载的重量,也促使他走过了后面多年的遗体和遗物搜寻工作。“活着就一定要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成为他未来坚定的人生目标。这一年年底,小林正式成为一名以摄影为专业的自由职业者,他要去贴近自己向往的生活。

 

19997月中旬,学士山岳会拟派出一名成员长驻明永村,定期到冰川上进行遗体和遗物搜寻,小林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佳人选。

这是在藏族社区里生活的难得机会,而且通过这个机会,可以长时间近距离地直面梅里雪山。小林希望能对神山附近的村民有更多的了解,并且想要通过和他们的共同生活,去认识队友们长眠于此的梅里雪山本来的样子。

出乎他本人意料的是,明永村的村长扎西非常慷慨地接待了他,并让几乎不通汉语、更不懂藏语的小林与他一家同吃同住。因为扎西发现,小林在搜寻遗物后会将营地所有垃圾都清理干净,他认为,这样的人值得信任。

而这一段也是本书最为动人的篇章。小林是个登山者,也是摄影爱好者,在写作上没有太多技巧,朴实无华,絮絮叨叨,但偏偏真诚最为打动人。

小林从未有过任何与藏族人家共同生活的经验。在不安和期待交织的复杂心情中,他开始了梅里雪山脚下的生活。

作为一个外来者,他跟着扎西的儿女们管扎西的父母叫阿尼(爷爷)、阿佳(奶奶),喝酥油茶,吃糌粑,晚上一起喝自家酿的蒸馏酒,逐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村民们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再以“外国人”称呼他,而是叫他的名字——小林。

小林第一次知道对梅里雪山的信仰原来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清晨的祈祷成了他从内心重新认识神山的契机。

小林非常坦白地告诉读者,一开始,他内心深处还没有完全放弃攀登梅里的愿望。很早就开始登山的他,对山的观点和藏人完全不同。在日本文化里,朝圣者是可以登到山顶的。

第一次在明永村居住的三个月间,他参加了一次山巡礼,那时心中还存着考察梅里西侧登山路线的想法。不知是否神山显灵,他这一路阴雨交加,几乎没能见到梅里雪山的真容。而他也向扎西委婉地打听过登山一事,扎西说,“神山,就像亲人一样,如果踩你亲人的头,日本人也会生气吧?你懂不懂我们藏族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还要去转山?”

扎西的话让小林陷入了思考,思考他们一直在做的“登山”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第一次明白了卡瓦格博对当地人的意义所在。

后来,小林又数次造访明永村,在他笔下,我们得以和明永村的村民们一起过藏式新年,跟随他的目光,俯瞰山谷中桃花、梨花盛开的村庄,抑或是高山峡谷中巨大的冰川遗迹,体验攀登过程的艰辛,以及面对随着时光和冰川退步暴露出来的1991年登山队员的遗骸、遗物,感慨之心顿生。

 

2000年金秋10月,小林第二次参加转山,再次路过传说中卡瓦格博四方圣地之一的南方圣地——鲁·为色拉,他在第一次转山时唯一一次见到卡瓦格博的鲁·为色拉。他突然为去年的自己感到羞愧。当时他自以为是拍摄卡瓦格博南侧景观的第一人,现在想来这是一种多么无知的傲慢。“自我拍到那些照片的数百年前开始,这座山的形象已经被世世代代转山的藏族信徒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撇开世居的当地人,反以‘世界第一人’自,以后断不能再如此夜郎自大了。”

牵肠挂肚一整年,在那曲垭口终于得偿所愿地见到了卡瓦格博那洁白的身姿,“呀啦索”这句经文极自然地脱口而出。此刻的小林,对神山、对当地文化的敬畏之情,已逐渐扎根在他心中。

那一次离别时,村民为他围上的洁白卡达,也意味着,大家已经接受了这个曾对神山“心怀不轨”的小子。

用了数年时间,小林走进神山,在捡拾队员遗骨的同时,也一直在捡拾有关神山未知的碎片。这样的‘碎片’,包括了朝霞或月色下的卡瓦格博,在四方圣地所见到的神山的不同样貌,还有在山下遇到的人们对他的善意和孩童们对他展露的笑颜。

 

200310月中旬,梅里雪山山难发生十二年后,小林以吊唁十七位逝去的友人为首要目的,开启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山巡礼。在此之前,虽然也进行过一些类似追悼的仪式,但心境全然不像这次这样踏实宁静。

这一次,他也像其他转山者那样,在转山路上唯一的一片竹林中选取被称为“嘎托”的竹子,做成拐杖,作为转山的见证。这一次,还是在鲁·为色拉,一览无余的晴峰之下,小林凝望着神山,一一呼唤十七人的名字,以纯粹的心态对他们进行吊唁,愿他们灵魂安息。

 

前后三次转山,宣告了小林有关梅里雪山旅行的一个段落的结束。

小林因神山而受到的伤害,也因神山而治愈。他找到了让自己对当年的山难和无法登上卡瓦格博这一事实释怀的方式。一个登山者,被雪山永久地改变了、解救了,成了一位山岳文化的探索者和摄影家。在本书后记中,他提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将以梅里雪山为主题,也拓展到更大的目标,思考“人类背后之自然”。

读完这本书,无论你是否去过梅里,是否在飞来寺或是明永冰川上的太子庙眺望过卡瓦格博,都能在本书作者温柔的叙述和深刻反思中,找寻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馆藏信息

 

书名:《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作者:[]小林尚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5

页数:371

定价:88.00

ISBN978-7-5596-4842-6

索书号:I313.55/9493

馆藏地点: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文学借阅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