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635期)| 馆员讲书《病人家属,请来一下》11-人是种需要集体支持的社会动物

2024年07月26日 16:04:55


11.jpg


编辑撰稿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稿审核|张瑞峰

录音剪辑|张瑞峰

思维导图|张茹

配图设计|郝雨欣



 

思维导图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png



人是种需要集体支持的社会动物

 

这样的情况大家一定不陌生:一个大学毕业生,拥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甚至可能精通文献阅读,关于病情分分钟就能追到最新的科研进展。然而当这个拥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想在父母面前展示一下钻研成果的时候,父母通常完全不理会。

以我同为医生的同学为例。他家的宝宝出生不久,连续发烧三天,做医生的父母都说不用去医院,但是孩子姥姥骂了几句抱着孩子就往外跑。电梯里姥姥遇到了个保洁阿姨,保洁阿姨说:“这么点孩子去医院干啥,回头交叉感染了更麻烦。”孩子姥姥听了觉得还挺有道理,抱着孩子就回去了。

在父母的眼里,哪怕孩子是优秀的律师、医生、教师,统统都不够权威。

爸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孩子讲的是道理。能够说服父母的从来就不是道理,因为道理是抽象的,远不如他们亲眼所见的、与他们相似的活生生的人的最终结局来得有说服力。

很多病人家属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病人的病情是早期,不用化疗,但是病人有个邻居也得过癌,化疗之后没有复发,逢人便说“得癌必须要化疗”。明明是完全不一样的癌种和病情,但是你发现你再怎么讲道理,只要病人跟隔壁邻居一聊天,就会担心自己不化疗就会死。还有另一个极端,听邻居说过“化疗死得更快”后,病人就抗拒化疗,因为他亲眼看到一个人化疗了,不但要遭受痛苦,最后还复发、死亡,自然就会对化疗产生天然的恐惧。

我讲这些,并不是在痛诉老年人的愚昧和无知。不管谁得了癌症,不管他是年轻还是年老,在无尽的恐惧中,最希望问医生的问题一定是:“有没有和我类似的病人?”“他是怎么治的?”“结果怎样?”我们都需要一个参照系,这是我们要理解和认可的。

我越来越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真正的价值——并不是计算哪种治疗的有效率多1%,而是在病人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与必要的专业支持和安慰。

 

1.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帮你的忙

 

曾经有个人在网上给我留言:

 

得了恶性肿瘤,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又

该如何面对今后的路?40岁得病,正是上有老下有

小的年龄,没法工作,无力照顾家人,还要他们来

照顾我。一想到这些,就流眼泪。

 

从他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他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一直是被家人依赖的那一个,承担着家庭的主要责任。他最大的痛苦甚至不来源于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而是来源于非但不能再照顾家人反而要被家人照顾的状态。

作为一个病患,应该努力尝试与生病这件事和解。人类其实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物。其他的动物生下来就会游泳,会奔跑,甚至能够捕杀猎物,可是人生下来之后除了哭什么都不会,翻个身都有可能把自己给憋死。因此,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要依赖他人才能生存的。

如果你家的病患背负着重重的养家糊口的心理压力,你需要让他知道,他作为供给者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他只是习惯了这种状态,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必须要一直做一个供给者。他应当学会把家人的照顾作为能量的积蓄,坚持和疾病对抗并且战胜疾病。这其实是家庭关系良好的表现,是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丈母娘也是癌症病人,在我们把她当做一个癌症病人来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里,她并不快乐,那段时间她眉头紧锁。她真正快乐起来是我们拜托她帮忙带孩子以后。手术过后,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不宜劳累,但她从带孩子的过程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说,她不怕辛苦,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们放心工作,让小宝贝快乐成长。

当然,给病人活儿干,也得“喂得好”才行。你需要帮她找到一个适合她身体状况、又能够带来成就感的活儿。对于我丈母娘来说,我们给她的这个活儿定了几个规定:⑴不要抱孩子(4岁的小男孩看着不胖,但实在是太结实了);⑵不能因为陪娃耽误睡眠和吃饭;⑶不能自己一个人陪孩子。我们安排了别的老人和阿姨一起帮忙带孩子,她只需要搭把手,陪孩子玩一玩、读读书就可以。

在这样的安排下,她陪孩子所需要的精力并不多,反而因为陪孩子玩耍,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跟原来不一样了,变得更加爽朗,更加爱笑了。以前每次复查之前好几天都睡不好觉,虽然手术后四五年都没有复发,但是每次复查还是怕的。但是现在呢,看着可爱的小宝贝一天天长大,她觉得每一天都是赚到的,她不担心明天厄运突然降临,因为她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去用力地、精彩地、狠狠地过。

 

2.他若想要工作,就回去工作吧!

 

鼓励病人回归社群,是作为家属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无论病人是去跳广场舞、搓麻将还是工作,都应该绝对地支持。

曾经有位从事法律工作的朋友找过我,他说自己刚刚40岁不到,得了肺癌,做了手术,但是接下来要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

他可以选择回去工作,虽然可能面临岗位的调整,会选择一个不像以前那样昼夜颠倒的工作岗位,但只要在职场就必定会有职场的压力。

另一个选择就是听家里父母和爱人的话,先踏踏实实休息个一两年,把病情稳定住,家里通过关系能够帮助他找个体制内安稳一些的工作,能一直干到退休。

他觉得家人的想法没错,身体最要紧,其他的都是浮云。但是他也说,如果真的选择了第二条路,就意味着他向人生低头,如果癌症最终没能打垮他,他有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作为一个朋友,我很坚定地告诉他,你应该继续你原来的工作。

从医生的视角来看,得不得肺癌和工作的关系真的不大。你也许在朋友圈看过、转发过哪个女孩常年熬夜加班因此得癌的故事。但是你之所以爱看,之所以愿意转发,并非因为这是真相,而是因为这是一种对于工作和领导无声的抗拒。很多人希望让自己的公司理解,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是不正确、不合理的。也有人用“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劝退自己。

但是事实上,压力、焦虑、熬夜与致癌之间到底关系有多密切,从证据级别上至少远远小于吸烟和饮酒。你吸着烟、打着游戏都觉得没什么,却把锅都甩给工作,似乎也有点不太恰当。所以压力不应当是你一票否决工作的理由,关键看你是被工作消耗了能量,还是工作激发了你更强大的斗志。

这位朋友说,他自然知道不应该像以前一样没日没夜地去拼,似乎工作就是人生的唯一。他大病一场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和律师行业,似乎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一下子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他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帮助一个特殊群体,只不过之前有太多的诱惑和欲望,碍于晋升、竞争、派系斗争等问题,停不下来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然而有了生病这个契机,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之前无休无止的爬升,主动申请调整到新的岗位上。领导表示以他的能力一定能做好,也给他配备了足够的人手。

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朋友们,你们说,他该去吗?

当然。

但很多癌症病人在恢复工作之后,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价值感,也有了来自同事和领导的认可,甚至在适度的工作状态下,自身的免疫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癌症病人能够获得的很大的能量来自“我还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不是一个绝症病人”。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馆藏信息

 

书名:《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作者:陈行甲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页数:278

定价:48元

ISBN:978-7-5115-6868-7

索书号:I267.1/7426

馆藏地点:文学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太图自助图书馆;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4年太图之声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