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658期)| 馆员讲书《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4
2024年08月28日 17:05:39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梁颖娟
太原市图书馆基建办馆员
活动策划 | 范雨琦
活动统筹 | 卢丽君
活动组织|卢丽君 范雨琦 张瑞峰
文案撰写|卢丽君
资料留存|郝雨欣
思维导图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4
第5堂课:占卜是巫师的工作
巫师的工作并不是远古蒙昧时代的产物,其实是到了有原始宗教概念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对于威力奇大而又不能理解的自然界有了疑惑和畏惧的时候,才想象出了具有超乎人力的神灵(鬼神)的存在。但是,神灵(鬼神)并不会和一般人直接说话,如何把愿望上达,从而得到指示,在古人看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若是有人可以与神灵(鬼神)交通,肯定就会得到其他人的信赖和尊敬。占卜就是和神灵(鬼神)交通的一种方式,那时只有巫师才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烧灼甲骨使其裂成纹路而得到神灵(鬼神)的指示,所以巫师在古代社会受到尊敬、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早期尚无阶级区分的时候,有特殊能力、可与神灵(鬼神)交通的人,可能也没有特别崇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等到有了阶级划分、产生了对他人具有约束力的领袖以后,神灵(鬼神)的世界也有了等级划分的时候,宗教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出现的专业神职人员,才享有高于一般大众的社会地位和威望。
巫师在商代不但是个生前有特殊能力,可以与鬼神交通,备受尊敬的人,死后也能成为神灵而接受普通人的祭祀。有甲骨卜辞提到,接受祭祀的巫师有东巫、北巫、四巫等,足以想见商朝的领土四方都有巫师的神灵存在。特别是在商代众多的官职中,只有巫师能够享受祭祀的尊崇,应当与其职务有关。
《周礼·司巫》中说,巫的工作是“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巫恒”是指巫师经常从事的工作,如宁风、降雨这一类。风和雨是相关的,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的丰歉与雨量的多寡和适时与否有莫大关系。华北夏季经常闹旱灾。商代卜辞也常有询问祭祀巫师能否宁息风灾的记录。商代求雨主要用两种办法,一是跳舞,二是焚烧活人,其所焚烧的不是罪犯或奴隶,而是巫觋,也就是巫师。
焚烧巫师以祈雨的习俗,直到春秋时期还十分普及,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夏天时发生大旱灾,鲁僖公想要以焚烧巫师的方式来解救。大臣臧文仲则劝说,正确的方法是修理城墙、省吃俭用、勤劳农耕,杀害巫师并不会起作用,如果上天要杀他们,那就不会让他们现在还活着;如果巫师果真有造成旱灾的能力,那么焚烧他们只会让灾情越发严重。鲁僖公听从了劝谏,果然,这一年虽有饥馑,但不严重。
除了占卜之外,古代巫师最为实用的能力是替人治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和《海内西经》等篇章中都提到,巫师所在之地——灵山,存有天地间各式各样的药材,他们甚至拥有能让人不死的药物。巫师在行使巫术时,需要使自己的精神达到恍惚、狂癫的状态,才能产生幻觉,从而与神灵(鬼神)对话或施行某些危险动作。但这样的境界,只借由唱歌或跳舞是很难达成的,必须借助药物。有时甚至也要让病人服药进入恍惚状态,才能施行巫术。因此,巫师对于疾病的反应和治疗的经验,远比他人丰富;对于某些药物与病征间的关系也不断有新的发现,自然而然,巫师逐渐发展为善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医生。所以中国传说中,早期的名医都具有巫师的身份。《说文解字》里“古者巫彭初为医”的记载,就是说首先从事医师工作的人是“巫彭”。
商代的甲骨文虽然只见“巫”字,不见“医”字。不过,从商代中期的房屋遗址中,人们发现其中储存过大量“郁李仁”等具有下血功能的草药,由此推测当时必然有善用药物的人,原本属于“医”的职务大概是由巫师来充当了。在民智尚未大开的时代,治病多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后代慢慢将以舞蹈、祈祷等心理治疗为主的人称为“巫”;以药物治病的人称为“医”。
第6堂课:创造文字的史官
文字是高度文明下的产物。起初,文字符号的使用都是零星的,并没有意图要推展成多量而有体系的文字。但是,一旦社会进化到有管理以及被管理的不同阶层时,就有了专业的史官和巫职人员。
对于巫师来说,他们需要把繁杂的仪式过程或者如魔术般的手法记录下来,以免忘记或出差错,可能因此积极构思、创造出一套有效的文字系统。不过,有些秘密,譬如占卜时如何使骨头烧裂,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更多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授给圈内人。总体而言,巫师对于发展文字的积极性和迫切性其实并不高。
对于史官来说,他们不但要即时记录事件发生的原委、传达施政要点,更需要随时提供可供查验的记录,因此迫切地需要一套文字系统让大家能够遵循使用。由此推论,文字是出于史官们的迫切需要逐渐发展而成的。
政府官员,尤其是史官,在创建文字体系的初期,虽然没有依据很严谨的条例,却也有一定的原则与共识。譬如,我们可以从甲骨文中看出,许多字其实一致性地采用了违反实物形体的呈现手法,还有些字普遍性地以某种形态来指称社会高阶层。
甲骨文的“殳”“施”“磬”“鼓”“觳”“攻”等文字中,都含有一手拿一件直柄或曲柄的棒槌击打某物的象形形状。但是,通过出土文物我们看到,这些用来敲打的棒槌,其实都是呈现直柄的样貌。这就代表文字中棒槌的弯曲形状与实物是不相符的。说明在文字创造过程中,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建原则和共识,因此出现了这样一致性地违反实物形体的文字表现形式。
鼓及木槌 春秋晚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当历史进展至有了阶级时,社会中必然出现高等贵族与一般平民阶层的划分。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服饰来区分等级,但在文字上却很难用简单的笔画加以分辨。我们发现甲骨文中,如果是简单的人形,那就是不分贵贱,表示人的一般形态;如果把眼睛,甚至眉毛标示出来,那就是在表达贵族的形象。
赤脚戴面具的玛雅神巫
比如,甲骨文中代表疾病的“疾”字,这个字应该横过来看,表示一个人躺卧在有支脚的床上,有时身上还流汗或流血的样子。这个人没有特别画出眉目,只是一个简易的人形,所以指的是一般人。
“疾”字字体演变
我们再来看古人称呼鞋子的“履”字,西周时期的字形是一个有头、有眉毛的人,脚上穿着一只如船形的鞋子。早期的鞋子,外形颇像一只船,如果简单地只画一只鞋子的形貌,就会与甲骨文的“舟”字混淆,所以加上一个人穿着的样子来显明“鞋子”的意义。本来画个一般人的形象也就可以了,但是,创造此字的人却不嫌麻烦地把头部的特征也描绘出来,从而表示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脚上穿着如“舟”字形的鞋子之貌。
甲骨文还有很多字画出一个人的头部、眉毛的形状,意义也大都与贵族的生活圈有关。这从侧面反映出,创造文字的人们,属于有组织的、有共同的创字思维的行业。而这群人最有可能是史官。
“履”字字体演变
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经营农业需要建立田籍与户口,因此需要统治者及其助手具有书写的能力,才能有效执行管理任务,于是逐渐形成了文官制度。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
馆藏信息
书名:《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
作者:许进雄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页数:185
定价:88元
ISBN:978-7-122-37613-8
索书号:K877.14/3834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