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285期)▏馆员讲书《谈“心”——关于心脏的医学、健康与生活方式》9
2023年03月25日 14:51:53编辑撰稿人
刘凯
太原市图书馆报刊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9——一点都不“甜蜜”的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都有 “三高一低”吗
糖尿病有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少见,发病年龄较轻,大多在30岁以下;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的90%,多在35~40岁以后发病,肥胖者居多。
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典型症状,这也正是2型糖尿病的可怕之处,由于其隐匿期可长达10年,很多患者在诊断之前其实早已患病多年。因此,早发现、早控制,阻止糖尿病的 “后备军”转入“正规军”,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一环。因此,除了典型症状之外,我们还有必要了解2型糖尿病早期的各种蛛丝马迹。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标准值,为了平衡代谢运转,首先身体会增加尿量,以便排出多余糖分,患者就会出现 “多尿”的症状;其次,由于排出的水分增多,患者会感到经常口渴,从而增加饮水量;同时,由于热量的丧失,身体还会变得消瘦;最后,由于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加之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患者大脑的 “饥饿中枢”就会得到刺激而发出饮食的指令,从而出现经典的“三高一低”:吃得多、饮得多、尿得多、人消瘦。
实际上,1型糖尿病患者更多会表现出 “三高一低”的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只有少数有此表现。血糖的升高,会给身体造成广泛影响,其表现林林总总,而且容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发生重叠。
剪趾甲引发的截肢风波
目前,我国有接近1亿的糖尿病患者。说到糖尿病,很多人会联想到心脑血管并发症,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得了糖尿病,还有截肢的危险!
患者黄先生就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这个故事是从剪趾甲开始的。
黄先生是一位商人,平时大鱼大肉、烟酒不离口。前几年,他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告诫他要多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控制好血糖。但是,黄先生听说糖尿病不是什么大病,不需要太在意,抱着“建议全部接受,一切还都照旧”的态度,继续胡吃海喝。
直到一个月前,他剪脚趾甲的时候,不小心剪破了脚趾皮肤。开始伤口不大,但迟迟不愈合。他也没有进行规范消毒,未曾想伤口逐渐扩大,周围皮肤开始变得红肿而且疼痛,并出现脚趾麻木。1周前,皮肤破损处出现脓性分泌物,破溃范围扩展到足背,有些皮肤甚至已经发黑。
这时候,黄先生开始着急了,马上到医院就诊,经医生判断,黄先生脚部溃烂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足。
什么是糖尿病足呢?这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治疗费用高,预后差。长期高血糖导致足部神经病变,引起感觉障碍,使足部容易受伤;同时,高血糖也导致了血管病变,使得足部血流减少,血液供应差,伤口难以愈合,另外,高血糖也容易诱发伤口合并感染,这是糖尿病足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甚至导致截肢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有糖尿病却不重视,脚趾的小溃疡没有得到正规治疗,等到出现坏死迹象,局部治疗就变得非常困难,最后只能迫不得已选择截肢。
糖尿病足真的这么可怕吗?是的!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约有85%的截肢都是由足部溃疡引发的,而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部溃疡。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每12位患者就有1例糖尿病足;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截肢患者高达22%。
当然,截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治疗手段。糖尿病足后果严重,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胜于治疗。所以,我们要尽早识别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这样至少可避免一半以上因为糖尿病足引起的截肢。
保护双脚、预防糖尿病足,建议糖尿病患者做到以下5点。
第一、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规范的降糖治疗,定期监测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一定要及时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治。
第二、洗脚别烫脚
洗脚水温度不宜超过37℃,建议不要热水泡脚,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进行足部保暖。
第三、平时穿的鞋袜要宽松、透气、干燥
像带网眼的运动鞋、质地柔软的皮鞋、质地柔软的棉袜或毛线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并且鞋子要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能够保护双足。
第四、一定要养成每天洗脚前检查双脚的习惯
如果足部皮肤出现水泡、红肿、破溃、糜烂,或者皮肤颜色出现苍白、发紫,或者足部出现发凉、疼痛等症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穿鞋前也应仔细检查鞋中是否有可能存在磨脚的异物,及时清理。
第五、修剪脚趾甲要特别仔细
定期修剪,水平剪齐,不要剪得太短(避免出现伤口),剪后还需磨平磨光。脚底的胼胝,也就是俗称的老茧,应由接受过糖尿病足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故事的最后,黄先生的脚趾在医生的积极治疗和他自己的全力配合下,终于保住了。从此,他也开始认认真真地控制血糖了。
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就从今天开始好好控制血糖,做好足部护理吧!
血糖高是病,血糖低可能要命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血糖高了对身体不好,而对于低血糖,不少人却觉得不是大事,吃点东西就能挺过去。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低血糖会导致脑损伤、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甚至于失去生命。
同事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她在路上看到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昏倒在地,她的家属一边哭一边拨打120,我的同事上前询问得知老太太是个糖尿病患者,由于午饭比平时用得晚,可能因为低血糖晕倒了。家属赶紧往她嘴里塞了块糖,这一塞,老太太眼一翻,窒息了。几个人合力把嘴撬开,好不容易把糖块抠了出来,老太太才有了呼吸。可这低血糖怎么办,家属就无计可施了。我的同事表明了医生身份,让家属赶紧把糖捣碎,小块的放在瓶盖儿里加水融化,用纸巾蘸着涂在嘴唇上,大块的放到牙龈边上,几分钟后,老太太终于睁开了眼睛。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发生过低血糖反应。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低于3.9mmol/L,就可诊断为低血糖。研究发现,每位糖尿病患者每年平均发生低血糖3.1次。引起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降糖药用多了;吃得晚了或者吃得少了;空腹喝酒;活动量大了或者血糖控制太严格了。
如果手头没有血糖仪,怎么知道是发生了低血糖呢?其实,大多数的低血糖反应是有症状的,轻症表现为心慌、手抖、焦虑、出汗、饥饿感、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抽搐,甚至昏迷等。
遇到低血糖应该怎么办?若患者神智清醒,应该立即口服糖(如方糖砂糖、绵白糖)、果汁、饼干等;若患者神智不清或晕倒,不要往嘴里硬塞东西或者灌果汁等液体,容易呛到气管里,应迅速拨打120送医院,对于低血糖晕厥患者应争分夺秒静脉输注葡萄糖。这些处理可以大大减少低血糖对患者脑部和大血管的伤害,为患者赢得救治的时间。
预防发生低血糖有4点:
1、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餐,每日的摄入量保持稳定;定时、定量运动;空腹时不饮酒。
2、用药须安全。按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定期到医院复查。
3、血糖应常测。自我血糖监测能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4、随身携带两个宝: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及时纠正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当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这些信息可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