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334期)▏《二十四日》4-已知春信至(下)
2023年06月01日 09:48:01编辑撰稿人
郝雨欣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4-已知春信至 (下)
清明
“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这是《东京梦华录》里关于清明的描写,最宜就着《清明上河图》来看。就算没有《清明上河图》的神助攻,清明也是我等大众最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的节气,此节气还在漫长的演进中与寒食节合二为一,成为传统节日中的顶流。
火对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忆苦思甜,也为了让火种焕然如新生,在寒食时会将旧火灭掉,数天之内只食提前准备好的冷食,待 “寒食”结束以后再取新火,将被新火照亮的节日定为清明,有万物清正明洁之佳意。
以禁火吃冷食为特征的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起源于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不愿出山为官,宁愿抱木而焚的介子推。认真推敲下,就会知道这其实是君臣离心,旧臣死后,君主转而营销自己求才重情之名的例子。不然很难解释抱木而焚的惨剧会发生。
寒食也有祭祖扫墓踏青之仪,在唐之前被视为“野祭”至唐后编入《开元礼》,转正成为官方认可的吉礼,皇家祭陵,官府祭孔,百姓上坟,插柳于门,备受倡导。
依旧俗,寒食日江南多食甜酒酪,三晋地区则喜食凉粉、凉面、凉糕、面茶等,都是提前备好,时至今日,冷食之俗渐已无存,寒食节的高级食物“寒具”——“馓子”却还风行于大江南北。这种和面调蜜过油炸的面食,拯救人们被寒食冷粥困缚的胃口。
我对寒食最深的记忆来自一首诗和一张法帖。诗是韩翃的成名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诗写的是宫中向重臣颁赐新火的节俗,侧写出长安权贵的豪奢。历代咏寒食的诗作中,以这首最为知名,知名到虽然人皆知它暗含讽喻权贵之意,却依然被诗中朦胧高贵的美感所倾倒,竞相传诵,以至于长安纸贵,后来唐德宗要找秘书,亲自点名韩翃,此番际遇亦算得以诗入仕的好典范了,足够激励诗人们自饮鸡血三升。
法帖是苏轼的《寒食帖》。寒食帖是苏轼困局黄州三年之后的抒怀之作。宋代的黄州和唐代的江州偏僻湿冷有得一拼,苏轼的际遇却比白居易还要沦落许多。他从一方大员变成戴罪之身,从朝野瞩目的宰相候选人,变成一个没有俸禄薪水,只领一些劳保用品,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职守的团练副使(虚职),落差之大足以让人秒得抑郁症。
初至黄州的苏轼带着长子苏迈寄身于寺庙中,卧病数月,直至苏辙送他的家眷赶来团聚,寺庙不便容身,遂转到紧靠江边的水驿馆居住。长江流域春来连绵的苦雨,更能让人的抑郁症再深一度。
屋如破舟,灶冷食艰,一家人数着梁上的积蓄过日子,虽然有苏辙接济,生计还是很成问题,后来好友想办法,帮他申请了一块官府的荒地,让他自耕自种自收,东坡居士的雅号由此而来。彼时的东坡居士真的是流年不利,日子过得既心酸又抑郁。
《寒食帖》的消沉在苏轼的作品中是少见的,他此时过的寒食是真寒食——想当初他在密州任太守,同样的寒食节,乘兴写下的《望江南》是这样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彼时心怀畅快,如春行陌上,可缓缓归矣,恰寒食虽雨,有友有酒,不减心头豪情,无损眼前明丽,此时却病骨支离,心如死灰……
说完寒食,再论清明。寒食梨花清明柳,清明紧接着寒食而至,因融合了上巳节踏青赏春之俗,又称踏青节、行清节,时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形成许多约定俗成的节俗,譬如扫墓、踏青、蹴鞠、荡秋千等。最特别的还是“改火”。
苏轼词云:“一别都门三改火。”纯手工钻榆柳生火,是个技术活,后来古人也选择用阳燧(类似放大镜)和火石偷懒了。不变的是有幼童参与,皇宫中捧新火的小内侍会得到赏赐。民间引火生灶的同时,也会教孩童说些吉祥话,祝祷日子红火。
钻火之榆,有余之意,与折柳的留,给人的美好祝福一致。捋下榆树的果实——榆钱造饭,也是清明的特色食物之一。
传说中,介子推抱树而死的那棵树是柳树,柳树因此被称为清明柳。柳在诗文中出现得早,最早是清明时节,征戍路上的“杨柳依依”,而后是桥边亭外年年岁岁的迎送。
柳徒有留人之意,却留不住任何一个该走的人、该变的事,只留下离情惘惘、离恨深深。
与柳相应,有一种花被称为清明花,那便是桐花。“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桐花是清明三候中,初候盛开的花。传说凤凰喜栖于梧桐之上,李商隐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如诗入画的句子。
桐花开时朴素盛大,有甘做背景、衬托群芳的谦和,不比桃花丰艳,不似梨花清冷,是在千红竞艳时容易被忽略的,然而望着满地的落花,就会想起:“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它落下时发出的簌簌声响,很像有人在耳边温柔细语。
清明时气温稳中有升,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阳的鴛鸟(鹌鹑)都出来活动了,是谓二候“田鼠化为鹌”。天暖了,鼠变成鸟类,天冷了,鸟又变成贝……古人关于万物运化有着不合科学知识、却逻辑自洽的想象,举凡惊蛰“鹰化为鸠”、清明“田鼠化为鴐”、大暑“腐草为萤”、寒露“雀入大水为蛤”、立冬“雉入大水为蜃”,皆是如此,不必深究。
三候虹始见。古人认为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清明虹不现,预示着社会上淫乱之风会兴起,虹始现于清明,隐藏于小雪。比起这些似是而非的隐喻,雨和风才是受农人重点关注的气候现象。
不能忘却的是旅行中看见各地的农民忙碌春耕的景象,即使是我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幼时亦听过很多农谚,譬如:“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却也有说:“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谷雨
诗云:“谷雨洗纤素,裁成白牡丹。”牡丹被称为谷雨花。谷雨这个节气,雨水丰茂,是“雨生百谷”之意,此时秧苗初插,人们忙着春耕。
传说在黄帝时代,造字的仓颉对天祈求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百姓都有饭吃。”次日降下谷种如雨,黄帝将此日定为谷雨。为感念仓颉的恩德,在仓颉故里——陕西白水县留有“谷雨祭仓颉”的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有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第一个五天,水面开始有浮萍出现。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萍。
第二个五天,布谷鸟(《荆楚岁时记》称获谷)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也有说是“鸠”是斑鸠,不过斑鸠的叫声不如布谷应时应景,不如获谷吉利,最终还是布谷鸟的说法占了上风。布谷是传说中的古蜀国望帝精魂所化,即李商隐诗中“望帝春心托杜鹃”那位悲情君主。这位君王失国之后依然顾念着子民,担心他们的衣食,每到春忙便要催促农人抓紧时间春耕。
最后五天,当戴胜鸟出现在桑树上,蚕农知道要开始采桑育蚕了。
谷雨时的春光,诗词里写得流光溢彩,声色俱佳:“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然陌上花开时节恰是蚕农最忙的时候,根本不得闲赏春光。
农历三四月俗称蚕月。苏州的蚕农提笼采桑,祭拜了蚕神之后,就开始护火育蚕,是月门贴红纸,邻里之间主动减少人际矫情往来,育蚕需日夜勤谨,更有诸多禁忌,至小满时煮茧缫丝,方可稍宽,就中辛劳难与人言。
《二十四日》馆藏信息
书名:《二十四日》
作者:安意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页数:276
价格:40.00元
ISBN:978-7-101-15321-7
索书号:P462-49/3004
馆藏地点:自科借阅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