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338期) ▏《二十四日》8-摇落故园秋(上)

2023年06月07日 09:47:50



24日·秋1.jpg


编辑撰稿人

郝雨欣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24日.png



8-摇落故园秋 (上)

立秋

重读汉武帝的《秋风辞》,心有所感要写立秋。和“大风起兮云飞扬”一样,刘彻写《秋风辞》第一句就是“秋风起兮白云飞”,意境与他的老祖宗刘邦一脉相承,我合理怀疑他是某天想起了《大风歌》才写了这首诗,比起刘邦不假雕饰的豪莽,刘彻的文思明显工整精巧许多。

周代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还返,赏军帅、武人于朝。”汉承其俗,爱折腾的刘彻在立秋前后一定是忙着郊祭秋猎的。

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于朝廷而言是礼法大事,仿佛是纲纪的确立,秩序的重申。深合汉武帝心意的董仲舒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天意先德而后刑。春赏,夏庆,秋刑,冬罚与四时相应。故而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礼记·月令》言:孟秋之月“用始行戮”,掌管刑罚的可寇被称为秋官。民间亦有秋后算账、秋后问斩、沙场秋点兵等俗语或诗句,这样的刑罚习惯和认知,导致秋在古人的印象中始终带着肃杀之气,而现代人若非心情低落,对秋天的感觉是愉悦清爽大于难过的。

我更喜欢《清嘉录》里关于立秋的描写:“立秋前数日,罗云复叠,细雨帘织,金风欲来,炎景将褪。”文辞这般氤氲华美,顾禄是对生活有着细致观察、温柔感知的人呐!无怪乎周作人赞美说:“《清嘉录》是顾氏一生最重大的业绩……我们对于岁时土俗感兴趣,就是为着平凡生活中的小小变化。”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饮秋水食赤豆的风俗。明清承宋俗,于立秋日悬秤称人,与立夏日所称之数相比较,以验肥瘦。民国以降,在广大农村中,还有晒秋、摸秋、祭祖的风俗,如今已不多见。

虽然从立秋算起,到秋忙结束还要很长的时间,但农人已经开始预测收成。旧时的说法是:“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则伤五谷。”无论雨晴,都求一个恰到好处,具体到年景好坏,除了辛勤的劳作,还有赖其他节气的配合,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风调雨顺是民之大愿,纵使不理稼穑,不问收成。时好时坏,阴晴不定的日子,也会让人觉得不好过。

秋是揫,有聚集的意思。万物至此转为收敛。立秋的物候是“一候凉风至”,夜风开始变得凉爽。至于“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感觉都言之过早。嫩凉初生,立秋并不代表秋天的气候即刻到来,立秋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也要到八月中旬才正式入秋,南方就更遥遥无期了。

江南尤其能感受到秋老虎的威力,一般得熬过处暑,到白露、秋分时节才会真有风清露冷、寒蝉凄切的感觉。

民间土俗喜欢根据立秋日朝夜之冷暖推测后续气温:“以立秋之朝夜占寒燠。” 民谚云:“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还有一种说法是,以立秋日的早晚来预测冷热。不管早凉还是晚凉,立秋始终会带着长夏的暑气翩翩而至,热力四射,余威不减。

立秋是七月节,在这个节气前后,有古代最浪漫的女儿节, “七夕节”,七夕,如同一场秋梦的开端。

在汉代,有了七月七日向织女乞巧的节俗,织女星常被说成是王母的女儿,最不济也是王母手下掌管织造的女仙。汉乐府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人们夜观天象,发现她与牵牛星隔河相对,就将这两颗星想象成一对不能相守的痴儿女,以鹊桥为媒,一年始见一回。七夕夜,若见天空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便是两星相会的征兆。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街梧叶月明中。”梧叶是最能感知到秋气的树,摇落知秋,新凉明月栖枝寒鸦,都是属于秋天的韵致。

刘翰的《立秋》诗,会瞬间将人带回秋天的某个月夜,想起那些无法宣诸口的思念、无处投递的深情。

立秋,让我想起敦煌。旧时秋日有染布的习俗,诗词中的捣衣,大都发生在秋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寒衣也许未至,但那些绵长的思念会随着秋风秋雨迢递出塞,敲打戍边人的心。古代这个时节的塞外,秋草渐黄,人们忙着打甸,为马牛羊准备过冬的草料。

一度非常爱读边塞诗,诗歌所承载的天地中,沙如雪,月似钩,生重于泰山,死轻如鸿毛。那里是男儿征战的沙场,建功立业的圣地,女子梦中的远方,情深的一往。城池间金戈铁马,天地间长风浩荡,思忆不绝。

行经在玉门关和阳关之间,尘沙飞扬处数千年光阴升腾闪现,关隘已非汉唐原址,却不妨碍人携一身春风柳色行来,将阳关千叠。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由汉至唐,这两处都是毋庸置疑的战略要塞,历代帝王的苦心经营都不及两位诗人的渲染来得广为人知:“春风不度玉门关”和“西出阳关无故人”,几乎奠定了玉门关、阳关在国人心中大漠绝塞的印象。

真正称得上“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是玄奘大师,他是真地冒死潜入凉州,北行葫芦河绕道敦煌,昼伏夜行至玉门关,险些被射死在峰燧之下。如此凶险是因为他按正常手续没办下来通关文碟(出国护照),只能私自出京,私自出境。有冒越宪章之罪在先,即使后来玄奘法师名震天下,载誉归来,还是很识相地在玉门关外给唐太宗写了封情真意切的检讨书,得到允准之后才入关回国。偷偷摸摸地出去,光明正大地回来,玄奘大师是很清醒、很有政治敏锐度的。

凉州广义上是指河西四郡,"凉州词"是流行于这一地区的民歌曲子所配的唱词,在唐代甚为流行。王之涣诗中的春风,严格来说是指气象学中的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吹拂过的地区降水量普遍增多,植物生长茂盛。气候学将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大致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根据这个界限划分,玉门关恰好处于非季风区内,因此春风才吹不到玉门关。

春风不度,自有秋风度。待到深秋时节,戈壁莽原上秋色深静如渊,红柳胡杨旖旎成林,孤城一片万仞山,被芦苇点缀围绕,美如净土,敦煌秋色并不比新疆秋色逊色。

 

处暑

处暑是个很难切入落笔的节气,意思是出暑了,夏天的暑热到此为止了,然而江南最显著的节气表征却是秋老虎,发作起来叫人招架不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的处暑三候是:“初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捕猎鸟类,将捕到吃不完的鸟堆放在一起,如同祭祀,这是古人错会,与霜降时豺乃祭兽一个道理。

“二候天地始肃。”始肃又是需要意会的说法,字面的解释是阴气聚集。气候开始下降,大地有了凉意,天地万物呈现出肃杀之气。但是天地良心!处暑时花开得热情洋溢,有时还热得反常,凄凉肃杀的感觉一时真地很难领会到啊!总不好因为“秋”音同“囚”就硬栽肃杀之气吧,那秋字左为禾,右为火,还象征着五谷丰登呢!

俗话说的争秋夺暑,是说秋与夏在做最后的交接较量,季节的更迭变化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时间的韵致正在于此。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等作物,“登”乃成熟之意,表示可以开始秋收了,与立夏一样,处暑也有见三新的提法,三新分别是:高粱、小米、棉花。大江南北秋收秋种的时间因地而异,不能照本宣科。以我所目睹的实际情况而言,真正的秋收还得再等上十等,大约要到秋分前后。

节气三候很像是预告片,上个节气的物征要等下个节气来印证,有时还是闪回播放的,十分考验理解联想的能力。



《二十四日》馆藏信息


书名:《二十四日》

作者:安意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页数:276

价格:40.00元

ISBN:978-7-101-15321-7

索书号:P462-49/3004

馆藏地点:自科借阅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