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340期) ▏《二十四日》10-摇落故园秋(下)

2023年06月09日 10:02:26



24日·秋3.jpg


编辑撰稿人

郝雨欣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24日.png




10-摇落故园秋 (下)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九月节,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表述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农历九月称“季秋”,亦称“无射”,射为出,无射代表玩物收藏。“寒露”为季秋始,是秋季节气中的第五个,“白露”是凉,“寒露”始寒,露凝为霜降则更为冷。

古人言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白露物候是“鸿雁来”,寒露物候是“鸿雁来宾”,先来者为主,后至者是宾,白露时大雁迁飞,寒露时迁飞工作基本完成。

菊有黄华很好理解,“雀入大水为蛤”则有点不好理解。深秋时节,古人难觅飞雀,在水边看见蛤蜊,见贝壳上的纹路颜色与雀鸟羽毛相似,便以为雀变成了蛤。说实话,古人对物候的理解虽有敏锐合理之处,更多是靠联想意会,以科学的眼光来看,难免荒诞不经。所以不必较真,强为其叫好。

理性有理性的趣味,神性有神性的诗意,向理性俯首,对神性合掌,选择自己愿意亲近的部分去理解就好了。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按说寒露是秋中之秋、野有蔓草的时节,北方地区已秋风飒飒,红叶熹微,可此时江南将将荷凋蝉静,林间绿意染衣,硬说是夏末亦无不可。

我对朋友吐槽说,看不到大雁,也看不到蛤蜊,除了菊花开时近重阳的感觉,实在感受不到寒露的寒,以往还象征性地降个温,今年倒好,冷都不算冷……江南天气真是神出鬼没。

朋友笑着提醒我,今年是闰四月,中秋和寒露,重阳和霜降离得近,我才会有不冷的错觉,有本事我就多待几天,领教一下什么叫噤若寒蝉。说得我霎时兴起了打道回府之心,转念一想自我安慰,北京没来暖气前也是冷的,不如在外多混几天吧,大不了就地去买鞋买衣服,贯彻一下“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腿”的古训。

我们饮茶闲谈,说起疫情、生死、物候、天道、人心的变与不变,忽然之间有领悟,以往我觉得顺从节气过日子,带着难以言喻的天真,仿佛是人在童蒙时期才会做出的行为,只有古人和农人才需要细致地揣摩物候的变化,观察天之正气、地之愆伏。现代人大多不理稼穑,只需要跟着节气过节即可,实则大谬。于我等寻常百姓来说,最好的日子就是平常的日子,古今不异。所谓平常,一是平安,一是如常。没有大灾大疫,风调雨顺,连生老病死都可以看似从容不迫地应对。

节气算是无常中努力把握到的有常,是人用人为经验划出的安全区域。在这个经验里遵从规矩行事,行止有所依,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从这个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给予人的安慰并不亚于宗教,如同相信春燕南归,鸿雁往返,雀化为蛤,桂菊吐芬一般,人们相信生命没有凋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子曰:“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渺渺,人道茫茫,所以古人才会郑重地设立那么多节日,用以庆贺,用以祭祀,用以警诫自身。

 

霜降

寒露方过,霜降来临。今年的日子很奇妙,时常感觉难过,又倏忽飞逝,生出岁晚白头之感。

值得回忆反思的事情多了,比往昔更有了惜时的心思,是以立定心意要写出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座古城,写一些久远的故事和古诗,算是了却夙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许是因为天真的冷了,水气凝结为霜,有肃杀萧瑟之感,所以民谚有“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的说法,听起来大杀四方、一副不好惹的样子,实际上,从寒露到霜降这段时间,恰是秋光柔润,花叶照眼明的好时节,闲来临水登高,饮酒赏菊,枫叶和银杏的风致胜于春花。

霜降有三候:“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霜降之前的物候形容词是华、是秀、是出、是生、是鸣,从霜降开始便是落、是俯、是冰、是冻。误解不可谓不深,霜降竭力做着延缓冬季来临的努力,默默将最后的温暖留住,就像一个人,有很深的深情,却不善于表达,分明是很吃亏的。

虽然古今诗人言及江南的春天必是深情款款,连篇累牍的溢美之词,所谓“姹紫嫣红开遍”。但我私心就是偏爱秋天的冷静飒爽,幸与刘禹锡态度一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诗豪的《秋词》二首,委实写到我心里去了。写得好的诗词莫不带着几分悲凉、几许沉思,是春情中有秋气才隽永。

春天过于青稚,夏天太过热烈,冬天失之冷肃。秋天刚刚好,慢缓下来,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些秋之节气,乍看清冷,实则醇厚,如秋茶之味深,昭示着人可以从繁忙燥热中抽身,从容度日。

说从容还是要因人而异,农人总是忙的。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吴地)稻田收割,又皆以霜降为候。盖寒露乍来,稻穗已黄,至霜降乃刈之。”霜降时节的收稻,名为抢秋。公平地说,霜不害物,突如其来的冻才会让作物歉收。劳碌一年的农人面临最后的收获会格外警惕物候的变化。

为写节气的文章,我又去读了许多悯农诗,撇去文人的姿态不言,是人都明白农人的辛苦和不易。风吹日晒雨淋是常事,早出晚归身心俱疲是常态,落得一身伤病却不舍得医治。虽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农人终年劳苦所得,往往仅是一家数口的糊口米粮而已。

小时候有乡下亲戚来做客,带了土产来,即使是花生、红枣、红薯、栗子之类,我也受之有愧,幸好爸妈都会给钱或回赠礼物,及时提供帮助。

我看见他们淳朴的笑容、拘谨的举止会忍不住心酸,这种感受和我看身边其他人为生活所苦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终于可以顺畅地表达出那种难受了:所有与大自然交涉的行为都带有赌博的性质。一场豪雨、一次霜冻就可能让一家数口数月的耕耘化为乌有。农人埋首于天空之下,专注于作物的成长变化,自身亦桎梏于根叶之间。

漂流四季,饱经风霜。他们的所得远远小于付出,即使是在中国这样以农为本的社会,古代历史上将农人逼至绝路的苛政暴政,亦未见少。

虽然忙完霜降,农人就算忙完整年的耕种收,可以稍事休息,但我对霜降的印象并不全然来自农事,这两年写紫禁城营建,查阅资料,书中反复提到的古代匠人工作周期:立春后开工,霜始降百工休。

在顺时应节的古人心中,不仅稼穑之事需要谨遵天时,查探地气,其他工种亦是如此,古代建筑工人冬天是集体收工不干活的,除了天冷霜滑不便干活之外,还有材科不使运输输等原因。在缺乏职业保护、没有人权意识的古代社会,这已经是是为数不多的体恤了。

塞外的霜是羌管悠悠霜满地,天地浩大,人迹邈远;江南的霜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于村店桥外,见得出红尘行踪。一样的霜降,不同的气韵。

霜降后柿子鲜甜,有“傲霜侯”的美称。将红彤彤的柿子拿来做清供,或放在茶席上,不吃亦是赏心悦目。柿叶风致袅袅,不逊于丹枫,且落叶宽大,可代纸张,别有雅意,只是赏枫趋之若鹜,赏柿少为人知罢了。




《二十四日》馆藏信息


书名:《二十四日》

作者:安意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页数:276

价格:40.00元

ISBN:978-7-101-15321-7

索书号:P462-49/3004

馆藏地点:自科借阅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