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352期) ▏《符号里的中国》9-鸿蒙初辟:原始信仰与上古古神

2023年06月27日 11:11:18



9.jpg



编辑撰稿人

刘玮

太原市图书馆典藏部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思维导读图


《符号里的中国》.png


鸿蒙初辟:原始信仰与上古古神

 

道教对上古古神的间接吸收

 

古人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团气,对于这团气人们有不同的称呼,如鸿蒙、浑沌,等等。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鸿蒙的说法。《庄子·在宥》曰:“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云将大概是管理云彩的,他到东游历,遇到了鸿蒙,见鸿蒙正拍着大腿像麻雀一样跳跃着,云将问:老先生是什么人,您为何有这样的动作?鸿蒙继续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跃,就说了一个字:“游。”我玩呢,我玩呢。云将又说:我想向你请教迷惑我的问题。鸿蒙又是一个字:“吁!”去去去,不搭理你。然后云将就自顾自讲了一大通:“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还是继续拍着大腿,说了六个字:“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过了三年,云将又遇到了鸿蒙,云将大喜,这次鸿蒙终于教育了想有所作为的云将一番:“……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鸿蒙与云将在这里已经拟人化了,但鸿蒙思想上仍是主张无为,天地万物浑沌为一体。唐代学者成玄英疏曰:“鸿蒙,元气也。”鸿蒙实际就是一股元气,只不过《庄子》中这股元气说话了,成为大智慧的发言人。

《庄子》中还提到了浑沌之神:“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 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里提到了三个神,倏与忽,还有浑沌,因为浑沌对倏、忽二帝比较好,所以他们想报答浑沌,报答的方式是为没有七窍的浑沌日凿一窍,然第七日,浑沌死。这里的浑沌也是聚合不分的一个代表。《庄子》说浑沌因为有人为的介入而死了,这可以说是浑沌的结果了。

最原始的那团天地之气,叫鸿蒙也好,叫浑沌也好,其在《庄子》中都被拟人化,都被施加了影响,一个抵制了人为,维护了自己的观念,一个则是在人为中逝去。

后世往往将鸿蒙作为最原始的一种元气看待,而且突出了其被施加影响的一面。人们直接树立一位新神把元气劈开,这就是盘古的诞生。宋代张璪《元气论》曰:

洎乎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这里的蒙鸿即鸿蒙。元气鸿蒙在自我运行中分为天地,好比生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在其中诞生了盘古。盘古在鸿蒙生成的天地中,又变成了各种“硬件”与“软件”。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极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等等。盘古的身体变成天地间的万物,万物在天地间互联。

《西游记》第一回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这里的鸿蒙,显然都是指天地开辟之前的一种宇宙状态,是盘古打破了这种状态,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中。《广博物志》等书描述他的形象为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闻一多、常任侠等先生认为盘古实际就是伏羲的音转,盘古很可能是从伏羲信仰分化出来的。盘古信仰后来又影响了另一个信仰,那就是元始天尊。

原始的这团气,除了用鸿蒙未开表示,还可以用“道”来称呼。《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个“道”在道教发展后,又被拟人化,那就是“太上老君”。后来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又有不同的教主,于是到了隋唐就又有了“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是天地的那团原始的气,化为了三个人: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

道教中的这一信仰演变,可以说是对上古古神的间接吸收。道教还直接吸收了不少上古古神,其形象与范围又都基本受到了儒家的影响。

 

儒家对道教吸收上古古神的直接影响

 

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姓氏、图腾和祖先等都存在着一种原始信仰。在这种原始信仰崇拜的影响下,流传下来一些奇妙的人体造型。

凌家滩玉人,头戴圆冠,两臂弯曲,五指张开,两臂上各有八个玉环。红山文化遗址也曾出土了一件玉人,手势与此大致相同,紧闭双目,双手举至胸前,这很可能是原始信仰中沟通天地神灵的巫师。



QQ图片20230627110736.png

凌家滩玉人,新石器时期,安徽省凌家滩村出土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了青铜人立像。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3000年的历史。该铜人像头戴高冠,细眉大眼,两只大手握成环管状,两臂一上一下。一些学者指出铜人可能手执某物;另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操蛇”之人,即操蛇祭祀,可能是国王兼巫师一类的人物,人们有意将其眼睛、手臂夸大,是出于一种原始的崇拜;还有学者认为其手中圆空,是某种虚无的意思,是道家最原始的信仰,等等。总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像充满了神秘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河南曾出土了一件商代晚期的玉人。该玉人极为奇特,从正面看,是老虎的脑袋,人的身体,呈跪坐之势,从背面看,则是一个怒气冲冲的鸮(xiāo)的形状。另外,商代的虎食人卣( yǒu),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美

国学者张光直指出“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帮助巫师上宾于天”,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QQ图片20230627110807.png

虎食人卣,商代


这些巫师的形象,反映的正是巫文化。原始文化的代表是“巫”,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说:“巫术没有‘起源’,不曾被创作或发明,一切巫术都只是由起始便‘存在’。”也就是说人类诞生之初,巫文化也就形成了。在巫文化影响下,上古时期形成了不少古神信仰。如神农,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认为其原型为商代的农神,初传闻而为厉山氏之子农,再传闻而为神农氏。又如黄帝,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能呼风唤雨,可见是神,而不是人。又如大禹,丁山引丁晏的说法,认为《山海经》提到的九首蛇身的相柳,本是大禹的别名,等等。

儒家的理性观念,大大改变了上古时期信仰的古神形象。如《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传说黄帝有四张脸,可信吗?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孔子做了理性化的解释,黃帝四面其实是黃帝派遣符合自己心意的人统治四方罢了。

中国文明在原始突破的过程中,受儒家的影响逐渐摈弃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传说,或者是对一些传说进行了历史化的改造。如《山海经》里有个一只脚的怪兽叫夔,“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在上古的文献记载中,又传说夔是尧舜时期的乐官,于是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足”,是真的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夔一足”指的是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这也是把奇异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

此外,《大戴礼·五帝德》记载,宰我问孔子:传言黄帝活了三百年,那么黄帝是人还是神呢?孔子说:“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三百年是指人们从黄帝那里受益一百年,他去世后,人们又敬仰了他一百年,后来他的教化又影响了一百年,不是说一个人活了三百年。

儒家注重的上古人物主要是“三皇五帝”,这实际上就为后来道教吸收上古神人确立了范围。

 

总之,上古古神造型往往是人面蛇身等异化形象,儒家对传说中的荒诞形象进行了改造,同时将“三皇五帝”等上古古神转变为祖先以及道德典范,奠定了广泛的信仰基础。道教受到儒家的影响,同样重视这些人物,间接或直接吸收到了自己的神仙体系当中,同时也摒弃了上古古神早期的传说形象,赋予了神人的装扮。




《符号里的中国》馆藏信息

 

书名:《符号里的中国》

作者:赵运涛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页数:367

价格:78.00元

ISBN:978-7-101-15236-4

索书号:K209/4433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