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517期)| 《中国食物:蔬菜史话》5-唐宋元:盛世下的菜篮子

2024年02月13日 10:10:32


5.jpg

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梁颖娟

太原市图书馆信息部馆员


文稿审核:王晓婷

录音剪辑:卢丽君

配图设计:郝雨欣

思维导图制作:张茹



思维导图


《中国食物:蔬菜史话》.png

唐宋元:盛世下的菜篮子

 

随着唐朝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自汉代以来的又一段极盛时期。

相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大衰减,唐代的粮食生产稳步发展,这不仅是因为政权稳固,还因为唐代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2℃。别小看这一两度的差别,它能决定很多野生植物的分布状态和农作物产量,甚至影响人类的种植行为。比如,唐代的四川一度成为荔枝的重要产地,而随着平均温度的下降,在之后的几个朝代,荔枝的主要产地退到岭南地区。充足的降水和适宜的温度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和农业的发展。

我们知道“地黄”是一味中药,但在唐代,人们曾经对这种植物情有独钟,并曾试图将其驯化为蔬菜。这是为什么呢?

在《神农本草经》中,地黄被列为上品,“久服,轻身不老。”于是,把地黄推到了仙药的位置。魏晋时期,地黄与玄参、当归、羌活并称“四大仙药”,成为求仙问道人士的必备佳品。至唐代,地黄甚至成了驱赶怪虫妖物的神药。到了宋代,人们对求仙问道的热情衰退,地黄也逐渐淡出了菜园子,只存留在郎中的药箱里了。当然,地黄退出蔬菜队伍除了这个原因,还因为地黄的产量和味道始终不尽如人意,其产量无法与其他蔬菜相提并论,微酸和微甜当中还带着一股浓浓的药味,着实不好吃。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让地黄回归了山野。

其实,从唐到宋,菜园里的主力蔬菜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称霸古代餐桌上千年的“百菜之主”——葵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一直隐忍在葵之后的“第二梯队”开始发力,蔓菁、萝卜、菘、芥菜争相挑战其霸主地位。到了元代,大白菜横空出世,取代葵成为新的“百菜之主”,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大白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大白菜亚种,从分类学上看,大白菜与蔓菁是一个物种。

最早栽培的芸薹,在不同的选择条件下分化出完全不同的物种。在北方,以根茎为食用部位的蔓菁早已成为常规的蔬菜,帮助古代中国度过一个个艰难时期。在唐代的南方,以叶片为食用部位的芸薹类蔬菜也出现了,首先出现的是菘。

在随后的800多年里,菘菜一直在江南的土地上顽强地变化着。宋代,菘的品种已经十分丰富了,这当中有叶片宽大甘美的牛肚菘,有叶片又圆又大的白菘,还有味道微苦、独具风味的紫菘。

其实在这个阶段,中国人还注意到了菘与蔓菁的关系,因为被带到北方种植的菘种,经常出现有趣的变化。在唐朝这个时期,可以视为吃块根和吃叶片的过渡阶段,这时混成的种子种到不同的地方,自然会被当地的气候筛选。最终,偏向蔓菁的品种在寒冷的北方存活下来,而偏向菘的品种在温暖的南方存活下来。

大白菜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元代。经过几百年的培育,菘的一个分支——牛肚菘走上了向大白菜转变的道路。它的散生叶片慢慢聚拢成了一个花心,形成花心大白菜;花心越聚越紧,形成舒心大白菜;最后干脆变成了一个叶球,即卷心大白菜。面对如此出色的蔬菜,北方人民自然不会置之不理。于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引种改良,终于让大白菜适应了北方的凉爽气候。

蔓菁直到明代才完成了从块根蔬菜到叶用蔬菜的蜕变,最终成为如今我们熟悉的“百菜之主”——大白菜。

甘蓝这个物种绝对是多面手,在菜市场里,卷心菜、花椰菜、西兰花、罗马花椰菜和苤蓝等,都是甘蓝的不同变种,只不过供人食用的部位和形态不同而已。

卷心菜的祖先——甘蓝,原种分布在地中海到北海沿岸,其叶片通常是散开的,如同常见的小白菜,只是因为基因的变异,才出现了卷心的现象。卷心这种变异,对人类来说大有好处,一是提高了储藏性能,二是大大增加了可食用部分。卷心菜进入中国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凭借出色的抗寒特点以及可以持续生产的特性,成为中国蔬菜的主力成员之一。

除了卷心菜,甘蓝家族中特别出彩的蔬菜要数西兰花和花椰菜(俗称菜花、花菜)了。不管是花椰菜还是西兰花,我们吃的都是其膨大的花序轴。只不过花椰菜的幼嫩花蕾比西兰花的更多、更密,颜色是白色的。

中国有句古话:“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说的就是即便是亲兄弟,在长相和习性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在蔬菜的世界里,这种情况也相当常见,比如榨菜和圆白菜都是十字花科的成员,生菜和洋姜(菊芋)都是菊科家族的成员。在蔬菜圈里,要论“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典型代表,那还得是菠菜和甜菜。

学界普遍认为,菠菜的老家在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及其周边区域,菠菜先由波斯传入印度,大约在公元647年,才经尼泊尔传入中国。至于菠菜的名字,可能就来源于“波斯菜”。菠菜这种苋科植物生性耐寒,每到深秋时节,众多草木已经枯黄时,菠菜依然能提供肥厚翠绿的叶片。因此,菠菜对中土蔬菜是一个重要补充。

菠菜中含有大量铁元素和胡萝卜素,以及大量草酸。草酸可以溶解于人体的消化液和血液之中,如果与人体内的钙离子结合,就会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从而影响我们对钙元素的吸收,引发慢性缺钙。我们可以利用草酸易溶于水的特性,把菠菜先用水焯一焯会安全许多。

作为菠菜的兄弟,甜菜的出场频率要低很多。我们看到的甜菜,都是一副萝卜的模样,但它跟萝卜没什么瓜葛。要论身份,甜菜和菠菜才是一家,它们同属苋科,所以甜菜有菠菜味儿也就不奇怪了。

甜菜的老家在地中海沿岸,它进入中国的时间非常久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撰写的《名医别录》中记载:“菾菜,味甘、苦,大寒。”可见当时甜菜已经作为药物和食物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了。唐代时,甜菜还是蔬菜,明代之后,随着大白菜等其他新兴蔬菜的出现,甜菜几乎被赶出了菜篮子,降格为牛羊的饲料。但是谁也想不到,两百多年后,甜菜会以现代糖料的身份重新登上人类的餐桌,并且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

得益于芸薹家族、甘蓝家族以及外来物种的贡献,唐宋时期的菜园子就变得丰富多样了。

唐朝和宋朝是中国烹饪方式明显转变的时期,粗放型的烤和煮,变成了精细化的煎、炸、炒。而烹饪方法转变的背后,是炊具材料和薪炭燃料的变化。

中国最早的烹饪方法就是烤和煮,其中烤更古老一些。烤不仅能杀灭寄生虫和病菌、去除植物性食材的毒素,让食材更安全,还能让不易吸收的五谷变得可口。不过,用火直接烤植物的籽粒并不容易,于是煮这种烹饪方式就出现了。

最早的时候,人们会在土坑内垫上宽大的叶子,然后放食材和水,最后投入烧红的鹅卵石,凭借石块的热量,将食材煮熟。今天吃的石烹牛肉,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

还有一种处理食材的方法,就是不处理,直接生吃。所谓的“脍”,就是切得很薄的肉片,用于生食。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说明这是当时很重要的食用方式。

后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陶器。用黏土烧制的器皿可以直接放在火上加热,大大方便了烹饪操作。再后来,煮进化到蒸。烤、煮、蒸和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主流的烹饪方式。唐宋之后,炒菜开始逐渐兴起。这是由于炒的两个烹饪条件出现了:一是铁锅的出现,二是植物油的兴起。

唐代以前,虽然铁制工具和兵器都已经普及,但基本状态都是“好铁用在刀刃”上。到了唐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有多余的铁可以用于制作厨具。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烹饪燃料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操作快速的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到了宋代,植物油脂的加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同时,在气候寒冷之时,燃料供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也极大促进了炒这种烹饪工艺的发展。于是,从宋代开始,炒菜成为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口大锅里不仅有食材,还有中国人满满的生活智慧。




《向光而行:老俞对谈录》馆藏信息

 

书名:《向光而行:老俞对谈录》

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页数:432

价格:68.00元

ISBN:978-7-5596-6799-1

索书号:K820.76/8083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心灵激荡:老俞对谈录》馆藏信息

 

书名:《心灵激荡:老俞对谈录》

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页数:448

价格:68.00元

ISBN:978-7-5596-6800-4

索书号:K820.76/8083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 网借书库(成人);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4年太图之声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