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618期)| 馆员讲书《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12-人生的巴颜喀拉山

2024年07月03日 16:17:32


12.jpg


编辑撰稿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稿审核|张瑞峰

录音剪辑|张瑞峰

思维导图|张茹

配图设计|郝雨欣



 

思维导图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png


人生的巴颜喀拉山

 

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心里一直埋着不甘。

2000年初,教育部和人事部通过新华社发布即将在国内启动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消息,首批试点将于2001年在北大、清华、人大等 2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展,其中全国唯一的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脱产班将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设。

我是在《半月谈》看到的这条信息,那颗不甘心的种子像是被浇足了水,顽强地在心底发芽。当时我是全县最年轻的乡镇长,而且是唯一的第一学历大学本科毕业的乡镇一把手,按照规律,只要平平稳稳地做下去,我这学历和经历在县里将来获得提拔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此时我心里的眼睛已经望向了山外,我想去清华大学,想去这座心底的圣殿去闻闻荷塘的气息。

准备工作很快开始,我把五年多前考研的书全部带到了水月寺。那一年多备考的时间,我的日子过得很有规律,只要不下乡,一般是在食堂吃完晚饭散步回宿舍,看完《新闻联播》,稍微休整一下,8点钟之前开始看书。大约10点钟是最困的时候,这个时段就选择看我最喜欢的英语和数学。实在困得不行的时候,也曾祭起高中时用过的抗困杀招,打一盆水放在旁边,把头埋进去半分钟,再起来擦把脸,一下子又精神起来。多半时候是看到凌晨12点到1点上床睡觉,也有极少数时候看过通宵。那种情况就是看书实在看得兴奋,第二天又是周末,就索性一直看下去。

2001年的全国统考北京考场设在中国人民大学,我提前两天到人大旁边的招待所住下来备考。考试的过程还算顺利。从考试完到我订好的深夜返回的火车出发还有一些时间,我拿着地图坐公交到了清华大学。人生第一次走在清华园的那一刻,我内心里有一点淡淡的喜悦。我在内心里对自己说:清华,我来过了。我为你全力以赴努力过了,哪怕我只能这样看你一眼,我也已经不遗憾了。

一个多月后,我被清华大学顺利录取。

 

在清华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是我人生的巴颜喀拉山。长江和黄河在巴颜喀拉山源头分岭,我的人生之路在这里分岭了。多年后当我登临巴颜喀拉山的时候,我心里想起的就是当年的清华岁月。

刚进入清华学习时面临很大的压力。

第一层压力来自老师们。老师们虽然都儒雅亲和,但是天然的强大气场足够震慑住学生。授课老师中大咖云集,就在不久前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接见的总共也就百名左右归国留学人才座谈会合影照片中,居然有四位是我们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

第二层压力来自同学。第一届公共管理硕士不招应届毕业生,要求学生至少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而我当时已有九年基层工作经历,年过三十,在同学中年龄是偏大的。当年全国统考的高分考生绝大部分来了清华,像我这种笔试踩着线,靠基层工作经验优势面试加分进来的学生,在学习中完全不占优势。同学们一个个青春飞扬,刚开始几周就让我有每个人似乎都身怀某种绝技之感。

 

在清华园里度过了最初的彷徨犹疑的日子,我下决心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追赶。我渐渐在清华园里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睡觉前把自己当天的课程大略捋一遍,然后用一个小本本把第二天的时间安排到小时,甚至包括吃饭午休以及路上走路的时间,整体上排,争取不浪费一点学习时间。清华园里教室楼和图书馆占座永远是一个难题,我后来就发现了一个破解的好办法,就是只要晚上没课,我就在稍微晚一点去可以上自习的十食堂吃饭,然后在那里占据有利地形直接开始自习。每一次晚上10点前响铃示意熄灯的时候,就是我起身收拾书本的时候。然后把书包送进寝室,到西操跑五六圈,回来洗澡,接着写好第二天的时间安排表后睡觉。这种学习状态我一直保持到清华毕业。

当时只道是枯燥。多年后回忆,我甚至觉得清华课堂里的空气都有一点点香甜。当年每学期的成绩单,我的多数课程成绩,都在90分以上或者A 等。

有一门课是特别值得提一下的,就是英语。英语对刚入清华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难但是又必须迈过去的坎。除了硬着头皮啃课程需要的英文课件和教材,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恶补英语的计划,就是每个周末都到清华南门外不太远的新东方学校补课。在清华的两年里,我每一个周末几乎都是在新东方度过的。

两年里我报遍了新东方几乎所有适合我读的班。最后一学期,眼看适合我读的班差不多都学了, 我干脆报了一个顶级难度的班“同声传译”,老师是曾经的外交部高翻。

很明显,我的水平根本够不上来听这个班的课。后来我还是坚持听完了这一学期。从最开始的痛苦万分,到后来慢慢地习惯听懂一小部分,慢慢地习惯欣赏老师和优秀的学员表演经典演说同声传译的场景,慢慢地习惯接纳跟不上仍坚持试着跟的自己。上完最后一堂课,我甚至苦笑着欣赏我自己。这就好比一个人跑得不快,为了训练自己的跑步能力,把一根绳子一头拴在马后面,一头自己握在手中,让马拉着自己往前跑。可是没想到马跑得太快,刚开始后面的人还尽全力跟着跑,后来跟不上了,被马拉倒匍匐在地上了,可后面的人还是不松手,就这样被拉着在地上拖着往前,直到皮开肉绽满身是血仍不松手……终点终于到了,这时的心情就是欣慰自己还活着,不叫惨胜,而是惨结。

回过头想,其实当时英语苦学到这个程度有什么必要呢?那时我已年过三十且拉家带口,不可能出国留学了,课程学习需要的外语程度大致能跟上也就可以了,我当时的坚持其实只剩下一个形式化的理由,就是因为想坚持,所以要坚持。  

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

我从清华毕业回到基层一年半后,湖北省委在全省选拔30名干部公派出国留学,条件是在45岁以下副处级以上干部中考试选拔,这个基数约3000人,真的是百里挑一。

我们经过了四轮考试,我的成绩是全省第二名,第一名 是一位大学外语系的副教授。最后挑选出来的30人出国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封闭培训了两个月,培训结束后最后一轮考试直接上的英语专八试卷。那次考试我是第一名,比那位外语系副教授还多了一分,而且我们这30人里有六位本科是外语学院或外语系的。出国前一直跟班授课的华科外语系许主任给我们送行,他走到我面前轻声对我说,“行甲,从你身上我还是能看出清华并非浪得虚名的”。

很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得那一刻眼眶湿润的感觉。对于我这种侥幸考进清华的人来说,清华就像一个华贵的母亲,而我只是一个褴褛的孩子。虽然母亲从不这么想,她温暖地爱着每一个她所生的孩子,但是我总是在怕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母亲,辱没了母亲的门庭。所以,我一直用尽全力地奔跑。只有在奔跑的汗水中,我才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世。

回想起来,清华园的两年学习生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都丰富和改变了我。陪着我迎风奔跑的东操西操,陪伴我静心思考的荷塘月色,见证我青春汗水的清华学堂,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清华园的无边风物在校园岁月中浸润了我的灵魂。当年在校园里听过的那些大师课,经历的那些难度大的严格考试,参与的那些闪耀着火花的热烈讨论,学到的那些evidence-based(循证)的思考方法,让我领略到行胜于言的精神,体会到明德为公的风骨……正是我经历的这些,让青春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召唤,让我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我在这里看清楚了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馆藏信息

 

书名:《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作者:陈行甲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页数:278

定价:48元

ISBN:978-7-5115-6868-7

索书号:I267.1/7426

馆藏地点:文学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太图自助图书馆;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4年太图之声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