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646期)| 馆员讲书《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1-导读

2024年08月12日 15:57:09


1.jpg


编辑撰稿人

张若丹

太原市图书馆借阅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稿审核|郝雨欣

录音剪辑|郝雨欣

思维导图|郝雨欣

配图设计|张茹



 

思维导图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png


导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往往将目光和敬意投注于胜利者,为他们的成就欢呼喝彩。然而,《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却将视角转向了十三位“失败者”。

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三毛散文奖˙散文集大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的80后南方书生徐海蛟,在这部传记文学作品中以深邃通达的文字,体察和还原了十三位科举落榜者的科举之路,为我们再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令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无数读书人的命运,更成为这一千多年间衡量家族成就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科举制度的辉煌背后,也有无数落榜者的辛酸与无奈。

书中的十三位主人公,从唐到宋到元,再到明,最后止于清,书中牵涉的人物也各有特质,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翻天覆地的命运。但这些人会站在一起,绝非偶然。无论是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还是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史上留下璀璨功业的落榜者,都有着相似的命运。是他们不够出色吗?是他们不够勤奋吗?是他们不了解科举之道吗?答案并不是单一的。科举的成败,就像是中国式命运在古老土地上和广阔人心里的推演。

本书以杜甫开篇、吴敬梓作结,这其中有着奇妙的生命运行逻辑。他们每个人都互不相干,生命的小舟却又在一个相似的巨大旋涡中沉浮起落。

当这一切成为过往,我们置身事外,再隔着久远的时光回看这些事,才显得那样淡然,甚至认为在这些人一生功业的天平上,根本不需要一个“进士”的砝码。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人也才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一场又一场的科举失败,究竟是毁灭了他们,还是成就了他们?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比清晰,每个读者都明了,正是“入仕无门”,才成就了这些原本处在低处的生命,迫使他们走向另外的道路,也迫使他们开掘出生命的宝藏。

设若杜甫在仕途上一路通达,做到副宰相或者宰相之类的高官,整日深陷于权力斗争,他还能够写出那些痛彻肺腑、振聋发聩的诗句吗?设若顾炎武官运亨通,整日坐在明亮的衙门里琢磨着如何给上司献上一份过年大礼,三百多年后我们在图书馆里还能读到《日知录》吗?设若蒲松龄青年时代就考取了功名,并且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他还会对神神鬼鬼的事痴迷不化,进而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吗?

谁说命运的责难不是奖赏呢?

这确实是一部关于“失败”的书。虽然“失败”本身并无意义,然而在离乱、痛苦、反复的挫败之后,一个人做出怎样的选择却比科举本身更加意义深远,那些内心深处的选择才值得格外被关注和书写。

这是一部写满了落魄的书。不过落魄仅仅只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只是一种持久的考验,它的前方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求索,是人性在暗夜里闪现的光芒。也正是这些伟大的痛苦,才建构了伟大的人的精神殿堂。

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如一只不断迁徙的候鸟,流离于异乡的天空。在生命最后两年,杜甫流落在湘江流域,以一艘小船为家,他的心却记挂着受难的百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份古道热肠,无疑是一个读书人对世界的热忱与关切,这也是杜甫的诗最后被誉为“诗史”的重要原因。

出生于富庶、风雅的读书世家的张岱,他的少年到青年时代度过了一段钟鸣鼎食、绮丽奢靡的岁月。可他中年之后大明王朝分崩离析,整个国家陷入战争的绝境中,张家几代人穷尽心血累积的田产、庄园、金银、藏书、字画……一夜间尽数被侵占、剥夺、劫掠。张岱无家可归,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六月,携一子一奴一箩筐书籍,逃往深山避难,过上终日劳作的生活。张岱身边诸多师友选择以死殉国,张岱不止一次想过死亡,又不止一次打消了作无谓牺牲的念头,他铁了心要给这个灭亡的时代留下“魂魄”,他要写一部明史。在最贫穷、最绝望的岁月里,张岱笔耕不辍,带着他的书稿从一个地方逃亡到另一个地方。最终,以三十余年心力成就了三百万字的历史巨制《石匮书》。

我们时常会探讨什么是人性的高贵,什么是贵族精神,张岱以自己的选择给出了一个范式:真正的高贵,就是面对大时代的劫难,面对国破家亡的打击,面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存危机,一个人仍能静下来,保持精神独立,并创造出不朽的价值。

李贺自幼是闻名乡里的天才,却因人间的无情捉弄,一次次与科举擦肩而过。他的年轻身躯仿佛蛰伏于深冬的虫子,在无奈与沉沦中,生命渐渐失去了光彩,但他心中的那团火却未曾熄灭,其作品依然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温庭筠,曾少年意气风发,心情似乎长久蓬勃。尽管年岁渐增、理想落空,但他仍保持着热切,守住了人生最后的荣耀,以其婉约的词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还有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他们或在诗词、或在绘画、或在小说等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姜夔的词作清空骚雅;王冕以其独特的无骨画著称;唐寅在经历了命运的波折后,寄情于桃花诗画之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充满了奇幻与想象;徐渭的书画作品别具一格;金圣叹以其犀利的点评而闻名;顾炎武在困境中坚持治学,其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蒲松龄借鬼狐故事映射现实,创作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这些人,没有一个得偿所愿真正到达科举的彼岸,但他们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的抉择,却令人钦佩。他们没有被命运的挫折所击倒,而是凭借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在另一个领域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更是深入剖析了中国书生的生命基因,展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中国科举的取士逻辑。通过这些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走向清晰的中国文人命运脉络。

本书不是在歌颂落魄本身,而是想以这些激扬的生命作为范本,告诉当下的年轻人:人生的路并非主流认定的那一条,生命还有更多可能,即便你看似置身绝境,生命也还有一个未知的副本。主流与世俗认定的成功,或许会令你一时荣耀与满足,灵魂认定要走的那条路,却有可能让你被时间和时间里的后来者永久地记住。

正如书中所言:“反复走不通一条路,命运必有其它安排。”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馆藏信息

 

书名:《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作者:徐海蛟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页数:341

定价:68元

ISBN:978-7-5559-1466-2

索书号:K82/2835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