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648期)| 馆员讲书《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3-船上的杜甫——杜甫(下)
2024年08月14日 09:42:04编辑撰稿人
张若丹
太原市图书馆借阅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稿审核|郝雨欣
录音剪辑|郝雨欣
思维导图|郝雨欣
配图设计|张茹
思维导图
船上的杜甫——杜甫(下)
夔州城居于长江瞿塘峡口,山高谷深,地气冷湿,寒风刀割般凛冽,绝非外乡人的乐土。病痛伴随着衰老接踵而至,五十余岁的杜甫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晚年。
连年的颠沛流离,骨骼僵硬,眼睛也花了,牙齿脱落大半,糖尿病越来越严重……自行采集的草药,好比节节败退的小卒,挡不住压境的大军。
岂止蓬乱雪白的须发,岂止疏松的骨骼,岂止经年未愈的肺病,岂止如影随形的咳嗽……衰老是全方位的,铺天盖地,它卸掉人的勇气与斗志,瓦解人的理想与欲望。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回到洛阳,看看那儿时扑蝶于其间的小院,看看院中那棵枣树?
大历三年(768)正月中旬,杜甫携家人择吉日于白帝城放船而行。对于船,杜甫有着天然的感情。他这一生,二十岁乘船离开洛阳,漫游吴越间,坐着船穿过钱塘江,坐着船到达越州天姥山下。随后又无数次乘船远行,江河与舟楫构成他生命里的另一片版图。船是远行者的白马,亦是漂泊者的陆地,是困厄里的人最后一丁点念想。杜甫喜欢船,船联结着出发与到达,联结着远方与故乡。
行李少得可怜。这些年,岁月像一个筛子,筛去了一切物质的念想,筛去了一切生活的积余,到头来空空如也。
一家人的日常衣物,一箱书,半麻袋草药,一点碎银子,差不多是全部行李,再加一张自成都一路随行的小几案。经年辗转,随身旧物已寥寥无几,这张小几案横放可当小桌子,竖起来秒变靠背,既实用,又令人遥想起成都的旧时光。
一段新的旅途就此开启,前路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命运呢?水路渺茫,别人或许能看到明天的事,或许能看到下个月的事,而他只能看到生活这一刻,咫尺之外都不敢预计。
船出瞿塘峡,布帆升起。这一程曲折的旅途上,杜甫就着舟中一点微弱的烛火,写就《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以四百二十字回望来路,那些羁旅与漂泊,那些苦难与挣扎,那些忧愤和慈悲,都重新回到纸上。
其时的江陵,水陆交汇,通达四方。关内人民逃往西蜀,中原人民投奔江湘,都得过此地。安史之乱之后,江陵发展成为长江沿岸一座重要城市,有南都之称。出峡后,杜甫的船停泊于江陵,准备稍做休整后再出发。
人生实在难以预计,抵达江陵不久,四起的烽烟阻隔了向北的回乡路。
只好在江陵暂歇下来,凭借一点诗名,四处寻找活路。他想他总归能找到些许倚傍的,为了活下去,为了糊口,他并不吝啬一点可怜的面皮。时至今日,他的面皮早已被羞辱磨出了茧子。然而,没有人能给杜甫提供太多实质性帮扶。生活总归是自己的,贫穷无法像诗句那样分送给别人。
他伛偻着腰,扶杖而行,步履蹒跚,走不了太远的路。想雇轿子,又供不起这笔花销。他一家一家去拜访脑海中竭力搜寻出的熟人和权贵,觍着老脸,敲开那些高墙下的红门。经常地,并不能见到想拜访的人,不是门口守卫不放行,就是仆人出来回复主人不在家。一天碰壁,第二日,又起身出门,生计系在发丝般细微的人情上,好比微弱的烛火,命运哈一口气就能吹灭它。他写下“饥藉(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的诗句,这是生活真切的写照。
因为吐蕃的入侵,帝国北方再次进入战备状态,到处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这一切影响着诗人的行程。其间,杜甫一家遭遇了一些困境,或遇盗贼与兵匪,损失了一些财物,本就困厄的日子愈发雪上加霜。
他们决定前往江陵下辖的公安县,那里一位叫卫钧的朋友向漂泊中的诗人一家发出了邀请。
一家人在霜凋碧树与秋声萧瑟中再次登船出发,不多久便到了公安。卫钧并非朝廷命官,他是官僚体系外的另一种人。在艰难的时世里,他愿意向这个身上已没有任何职位的落魄诗人张开双臂,多半因为欣赏杜甫的人品和作品。杜甫一家子客居在卫钧家里,一住数月,足见卫钧情义之真诚。
即便这样艰难的时日,他的文字里依然遍布着别人的苦难。渔民、农人、小贩,逃难的孤儿寡母,那些命如草芥的小人物,那些无声无息的卑微的生命都来到诗句里。他写下万里悲秋的老病与颠沛,也以无限热切与慈悲的诗行丈量人间的苦痛。
可在公安,借居的生活尚未安定下来,兵变又起。他的小船、他的家只好再次漂泊起来。
大历四年(769)夏末,杜甫的船泊在潭州城外。天气晴好的日子,他就到近郊江边野地采些药草,然后凭借卖药的收入 维持生计。这是他连年逃难中,所剩无几的自救方式。老迈的杜甫,满头白发的杜甫,斜倚在颓唐的夕阳里,像江边一丛枯瘦的白菊。他偶尔会想起自己是大唐帝国拿过国家俸禄的官员,年轻时有过一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现在他“跻身”于一群引车卖浆者的行列,他们是渔民,猎人,织布的,养蚕的……但他们又有一个与杜甫相同的命运:都是在艰难时世中挣命的人。
长日将尽,囊中依然羞涩,挣得几个零碎的铜子儿,还不够一家人晚上买粥喝。照例,他要扶着拐杖,在江边站一会儿,看江水浩荡,看江上的云聚拢又散开。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老朽的生命已无法拥抱盛开的春天。在每一片明媚背面,他都想起破碎的河山,他的悲怆,连春天都无法稀释一二。
大历五年的春天,一场兵变风暴席卷潭州。潭州大乱,杜甫与家人再次踏上逃难路。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这是杜甫写的《逃难》诗。
辗转无望中,杜甫收到在郴州担任录事参军的舅父崔伟的信,信中提及让他带上家人到郴州避兵灾。
去郴州的船经过衡州,进入耒阳境内,竟赶上连日暴雨,大水困住江上过往舟楫,困住来往商旅,杜甫的船躲到郴江岸边的方田驿中。
雨困住了船,困住了脚步,困住了流逝的时间。从白天挨到夜晚,从夜晚挨到白天,躲避于驿站中的灾民无处觅食,饥肠辘辘。无休无止的饥饿,撤退了又再次进攻,不断侵袭着诗人的胃,带来死亡的威胁。“这是生命末路的光景吗?老天要以这样一种方式置我们一家人于死地吗?”杜甫拄着竹杖,向着大雨如注的苍穹发问。水四处奔突,江水在他脚边翻卷着波涛,横无际涯。整整五天四夜,一家人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供填饱饥肠的食物。饥饿的折磨,让时日变得漫长而残忍。
第五天,耒阳的聂县令得到杜甫受困方田驿的消息,即刻派人送去牛肉酒水,外加一封慰问书信。聂县令这一举动,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了不起的温情之举,是苍凉人世对身处绝境的诗人的温暖一瞥。杜甫感念他的恩情,吃了酒食,当即于驿站写下一首向县令致谢的诗:《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他想着要当面将这首诗呈给聂县令,但他们终究未能见上面,谢意就这样长久地留在了纸上。
那场大水,改变了杜甫的行程,他们重新回到船里,依然无法南下郴州。当然,在主观的情感上,杜甫也不愿意南下,他的心是向着北方的。柳宗元曾写过“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在情感上,唐人都是不愿在这样流离的境遇中选择南下的。
掉转船头,折回往潭州的方向。此时的杜甫已心怀忐忑,自己或许走不出湖南了,纵有还乡之心,奈何已无力穿越那迢迢还乡路。
无数个夜晚,他常常伫立船头,望着茫茫江水,思绪万千。一生多么漫长,恍如无穷的长江水;可在回忆里,又那么短暂,短暂得犹如冬夜里那一阵自江边吹过去的风,转瞬间已永不再来了。
身体的痼疾和家国的愁绪交缠在一起,像海浪侵蚀泥沙堆积的堤岸,一次一次侵袭着他。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人生之船就像水上的浮萍,只能无奈地漂浮于湘江之上。
…………
770年冬,杜甫死在船上。
他一生的远行始于船,终于船。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馆藏信息
书名:《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作者:徐海蛟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页数:341
定价:68元
ISBN:978-7-5559-1466-2
索书号:K82/2835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