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651期)| 馆员讲书《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6-通天小道——蒲松龄(上)
2024年08月19日 10:51:34编辑撰稿人
张若丹
太原市图书馆借阅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稿审核|郝雨欣
录音剪辑|郝雨欣
思维导图|郝雨欣
配图设计|张茹
思维导图
通天小道——蒲松龄(上)
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山东淄川城东满井庄商人蒲槃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这便是日后的杰出文学家蒲松龄。
尽管生不逢时,战乱连年,尽管降生在普通人家,尽管蒲松龄降生的时代有一百个不完美,一开始,蒲松龄手中还是握着一把好牌的。父亲蒲槃虽以经商为业,却是饱学之士。蒲松龄从小聪颖好学,最受父亲宠爱。老父亲在三儿子身上寄予厚望,期望这个儿子将来能实现自己未竟的抱负。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科举进门考——童试,以县试、府试、道试三试第一的成绩成为闻名乡里的秀才。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偏偏蒲松龄这个华丽的开端短暂如昙花一现,他的科考入仕梦恍如惊鸿一瞥,此后所有努力和奋斗,都只是一场水中捞月的空耗。
在他此后充满不确定的人生里,科举考试的失败却无比确定,像结着厚冰的水面泛不起一丝涟漪。
跨过顺治十五年(1658) 那个高光时刻,秀才蒲松龄后来在举业上再未曾迈进一步。
从二十一岁到六十三岁,蒲松龄一生中参加过十二次乡试,在他漫长的人生当中,他似乎在偏执地重复着这件事。考考考,考过了青春年少;考考考,考过了中年困顿;考考考,考到了日薄西山。
像一个注定无望又注定一生无法摆脱的期许,像上天宏大而空虚的承诺,它就那么悬在那里,清晰地悬在你的梦里,让你欲罢不能,却又永远无法触及。
正如他在诗中慨叹的那样:“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
康熙二十六年,四十八岁的蒲松龄踌躇满志地走进济南贡院,参加人生中又一场乡试。这一回他势在必得。考卷下发后,他思如泉涌,奋笔疾书。可万万未料到,宿命的悲剧又一次找上了他——他越幅了!什么叫“越幅”?明清科举考试规矩极多,对卷面的要求尤其严格,考生所答试卷,上有红线画出的横直格,每页行数及每行字数均有规定,如超越行、格随意书写者即为越幅。凡越幅者,以违式论,试卷贴出,不予录取。
直到很久以后,蒲松龄似乎才意识到,是不是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呢?他认为的好文章,和考官们认可的好文章,是同一类文章吗?他在《聊斋志异˙贾奉雉》中借郎生之口说出了真相:你之所以一次次落榜,不是文章写得不够好,恰恰是文章写得不够坏。你得学写速朽的文章,毕竟考官们都是以这样的水准晋身上位的,对你的文字真的欣赏不来。
这番话语,恐怕道出了某些真相。
纵观蒲松龄一生,科举贯穿了大半辈子岁月。
没能通过科举考试而捧得“金饭碗”的人是难以维持生计的。三间破烂的场屋,仅可供半年食用的粮食,还有二十亩长满荒草的薄地,这便是蒲松龄在二十五岁那年从父亲那里分得的全部财产。嗷嗷待哺的四儿一女,他将如何去面对呢?
蒲松龄当然不擅长农活,只好将田租给别人种。他既不想像父亲一样经商,又没有拿得出手的谋生技能,思来想去,只好外出做塾师。塾师,即富人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又是一件事关科举的事,这么一想,蒲松龄的人生真是绕不开“科举”了。
做家庭教师,古代叫“坐馆”。除了短暂几年的入幕,他一辈子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当家庭教师。
三十一岁那年,他南下去往江苏宝应县,做过一年左右知县孙蕙的幕客。作为县令的私人秘书,蒲松龄浅浅地涉足了官场。南游归来后,在三十三岁到三十八岁那段时间里,蒲松龄追随告老还乡的侍郎高珩。蒲松龄以幕宾身份追随高珩左右,也算是一份糊口的工作。当然,这期间,他也尝试过替人代笔,写书信、写状纸、写墓志铭……总之,啥都写,也是为了多赚点小钱贴补家用。
蒲松龄降生在大明朝行将就木的前夜,他成家后不久,时代已进入清朝康熙年间。在很多人有限的认知里,觉得那是一个盛世,不过真实的民间生活与堂皇的历史书写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像蒲松龄这样的小秀才,比之赤贫的农家人,自然要好过一些,但蒲家的生活仍然是很难的。苛捐杂税,天灾人祸,总是步履不停地侵入小百姓的日子。尽管媳妇刘氏贤惠朴实,辛勤持家,可就是挣脱不了贫困线。即便丰年,蒲家一年中都得有半年时间靠吃糠咽菜度日,至于荒年或灾年,就得靠借粮过日子了。
蒲松龄曾写过一首叫《日中饭》的叙事诗,如实记录了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吃饭的情形。
“黄沙迷眼骄风吹,六月奇热如笼炊。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弱女踯躅望颜色,老夫感此心茕茕。……”
这是康熙十二年(1673)的情形。盛夏时节,家中已断粮,午饭只好熬成稀粥。这种以稀粥代饭的做法大概只有真正饿过肚子的人家才懂。
连年贫困,让蒲松龄陷入了宿命的幻想。在某一个清贫的、连祭神菜品都备不齐的除夕夜,蒲松龄写下了《除日祭穷神文》。他觉得自己之所以穷,是被穷神盯上了,那可恶的神灵是决计 死皮赖脸蹲在蒲家不走了。到了除夕日,点了香,烧了纸钱,就跪下来叩拜,穷神啊,您行行好,赶紧走吧,求求您,就和财神换个人家,让财神爷好歹也到我蒲家走一遭。
文章诙谐辛酸,没饿过肚子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文中对“穷神”的一顿数落,活化出一个穷秀才被贫穷折磨得几近抓狂的样子。不过,虽然贫穷,但似乎并没有消磨掉穷秀才的傲骨和信念。之后,蒲松龄借穷神的嘴,又写下一篇《穷神答文》,道出了秀才之所以穷的缘由:你穷,是因为你仗义疏财;你穷,是因为你扶弱济贫;你穷,是因为你做不到为富不仁。
如此性情,如此追求,这个穷秀才还能做什么呢?卖文和舌耕,大概是少数赖以维持生计的选择。四十岁之前,蒲松龄的家庭教师工作并不固定,聘期通常为一年,一年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续约。
事实上,蒲松龄那个年代的塾师几乎啥都干,就像他在剧作《闹馆》中写的那样:
放了学饭不熟我把栏垫,到晚来我与你去把水担。家里忙看孩子带着烧火,牲口忙无了面我把磨研,扫天井抱柴火捎带拾粪,来了客抹桌子我把菜端……咳,教书先生不值钱,快入学吧,可饿死我了!
尽管只是一段调侃文字,却道尽了那个时代家庭教师的艰辛与无奈。但除了这条路,他似乎也没有其它路可走了。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馆藏信息
书名:《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作者:徐海蛟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页数:341
定价:68元
ISBN:978-7-5559-1466-2
索书号:K82/2835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