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654期)| 馆员讲书《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9-无岸之舟——吴敬梓(下)
2024年08月22日 09:25:54编辑撰稿人
张若丹
太原市图书馆借阅部馆员
播讲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稿审核|郝雨欣
录音剪辑|郝雨欣
思维导图|郝雨欣
配图设计|张茹
思维导图
无岸之舟——吴敬梓(下)
金银散去,功业未成,一切恍若梦境,更不知昼与夜。
实在无法忍受乡人的言语和指点的吴敬梓,仓促逃离家乡,临时躲避到江宁。
雍正八年(1730)农历的最后一天,吴敬梓站在秦淮河畔文德桥上,眼神里藏着异乡人的茫然。这座桥一端连接着江南贡院和夫子庙,另一端连接着乌衣巷,“文德”二字寓意儒家“文章道德天下第一”。走了一段路,天开始下起雪来,雪花落空,落在吴敬梓青色的旧棉袍上。
吴敬梓紧了紧衣衫,穿过朔风凛冽的黑黝黝的巷子,向客栈走去。鞭炮此起彼伏地炸响,似乎刻意地要以喧嚣提醒这个异乡人此刻的孑然一身。
是的,这热闹与他无关,这个夜晚,只有他自己。度过这个夜晚,一脚跨入雍正九年(1731)的新春,吴敬梓就三十一岁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意味着多少青春不再,又意味着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压力汹涌而至。子曰三十而立,吾当以何而立呢?!
不若移家江宁。
必须是江宁。
不仅因为它的帝王之气,也不仅因为秦淮河的波光水色。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无尽的故事,他曾在这里遇见美人和爱情,在这里结识志趣相投的士子。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有着开阔的胸襟,既接纳功成名就,也接纳失败落魄;既将赞许的目光投给奋进者,又将安慰的目光投给厌世者。
尽管阻碍重重,吴敬梓还是执意将传下来的祖宅卖掉了一些,他需要在江宁重新置业安家,毕竟此时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移居江宁之前,吴敬梓在故乡还是遇到了一份珍贵的情意。这个被众人唾弃的落魄才子,偏偏被一位深谙儒学的老医生——叶草窗赏识。他关心着吴敬梓的健康,也关心着吴敬梓的婚事,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续弦。如此这般,在一段困苦的单身岁月后,吴敬梓重新成了家,重新获得了生活里的暖意。
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吴敬梓择吉日携妻、子及两个仆人举家乘船迁往江宁。
新家安在秦淮河与清溪汇流处的淮青桥边,吴敬梓称其为淮水亭。在这幢临水小楼,白日里可观柳色,可听流水,夜晚可赏灯火,可听市声,闹中取静,一派江南水墨风情。日子总算安定下来了,在江宁,这个异乡人很快有了回家的感觉。吴敬梓结识了一群文朋诗友,相互唱和,一起交游,算是找到了怡然自乐的节奏。
他早已构想过之后的生活:“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当然,他并不是可以这样肆意喝酒的,那时,这个向来羸弱的人,已得了一种不治之症,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吴敬梓得的是消渴症,这个病现在叫糖尿病。
在江宁,吴敬梓开始有了一个新计划:写作一部大书。既然造化弄人,封侯无望,上天却又赏给他一颗敏感沉郁的心,一支生花的妙笔,为什么不索性给这世界留下一部传世大书呢?《儒林外史》的写作计划由此开启。为了这个计划,吴敬梓到处搜集素材,为文字的远征备下“粮草”。
生活本可以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的。但一场考试很快打破了这份平静。雍正十三年(1735),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试,令各省督抚推荐优秀的文人学士,但未及考试,雍正驾崩。乾隆元年(1736),新皇帝登基,这场考试也随之“粉墨登场”。名义上的“求贤若渴”,最终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而吴敬梓不知何故竟未能完成全程考试,希望再次落空。
“这条路终究走断了,不该再有任何奢望了。”
那年冬天江宁很冷,家中既买不起炭,也买不起菜蔬,幸得友人资助,一家人才度过了新年。
若没有朋友们时不时的接济,这位丝毫不懂经济和生产的才子,日子是难以为继的。中年之后,生活愈见贫困了。与吴敬梓交情深厚的经学家、藏书家程晋芳曾为他写过一篇传记,文中多处提及吴敬梓一家生活贫困,家中环堵萧然,所剩“财产”就是几十册古书。
有一年深秋,雨连着下了三四日,程晋芳的族祖(也是吴敬梓好友)突然对家中小辈说:“近日城中米价飞涨,不知敏轩(敬梓字)如何了?你们拿三斗米,两千钱,去看看他。”待程晋芳来到淮水亭吴家,才知道这家人已经两天没进食了。不过吴敬梓拿到朋友送来的钱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囤粮食,而是跑到酒肆中沽酒去了。
苦寒的冬季,遇到无酒食的日子,吴敬梓就邀上同好五六人,在月色中走出城门,随后沿着城堞疾步快走,边走边歌吟呼啸。路人偶遇,诧异地问:“是去干吗?”吴敬梓脚步不停,远远递过来一句话:“暖足。”
乾隆十四年(1749)前后,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脱稿,随即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小说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乾隆十八年(1753),吴敬梓的人生已步入晚年。
这一年,长子吴烺从北方回到江宁,他是来探望妻子的。吴敬梓生病的儿媳病情有所好转,家中出现了短暂的团圆和宁静。为此,儿子陪着吴敬梓回故乡全椒走了一趟。平静很短暂,好比梅雨季节里偶然到来的晴朗。长媳的病再次复发,又一片死亡的阴影落进这个家庭里。妻子病情突变转为重危的日子,吴烺在扬州看望故友,赶回家时妻子已离世七天,吴烺扶柩痛哭,他们夫妻间聚少离多,婚后十年,妻子操劳清苦,鲜有好日子,这一切都令吴烺深感遗憾。
人生里惨淡辛酸种种,最难熬的一种大概是老来晚辈先于自己早逝。办完丧事,大儿子吴烺又收拾行囊北返了。吴烺是吴敬梓一生里最疼爱的孩子,不仅十分独立,而且擅长诗文,可谓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因为父亲的不事生产和家庭生活的日益拮据,吴烺十五岁起 就离开父母,自谋生路了。他于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下江南时迎銮,召试后赐举人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儿媳的英年早逝,爱子的再次离家,都令吴敬梓深陷在暮年的孤寂中。
乾隆十九年(1754),寂寞又无所依傍的吴敬梓想起一个地方——扬州。那是他一向喜爱的地方,不仅因为它的过往里写满了故事,还因为有一些老友在那儿,他想去看看。更重要的是家中已揭不开锅了,他得到扬州谋点差事做做,顺带为家中谋些稻粱。然而他在扬州一直待到那年冬天,终无所获,只好南归。
南归之前,他倾尽囊中所有,置办了一桌酒菜,邀请扬州的好友们相聚。那次宴席上,吴敬梓开怀痛饮,大家喝到酒热耳酣之际,他起身吟诵了一首张祜的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十数天后,乾隆十九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晚间,吴敬梓再次痛饮之后,消渴症引发高血压,未及用药便谢世于扬州寓所。
正如张祜诗中所言,他死在了扬州。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馆藏信息
书名:《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作者:徐海蛟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页数:341
定价:68元
ISBN:978-7-5559-1466-2
索书号:K82/2835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