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656期)| 馆员讲书《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2

2024年08月26日 10:42:57


3.jpg


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梁颖娟

太原市图书馆基建办馆员



活动策划 | 范雨琦

活动统筹 | 卢丽君

活动组织|卢丽君 范雨琦 张瑞峰

文案撰写|卢丽君

资料留存|郝雨欣




思维导图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png

1堂课: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虽然是很久远的东西,但它的发现却离我们不太久远。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首次发现骨版上有文字。王懿荣喜欢收藏文物,也是金石学研究者,所以他意识到那些骨版非常有价值,就以高价收购。

刚被发现时的甲骨是不轻易让人看的宝物,王懿荣殉国后,刘鹗购得这批甲骨,加以墨拓,集成《铁云藏龟》一书于1903年出版。

甲骨文公之于世之后,陆续有很多人介绍、谈论、出版甲骨的相关论著。一开始并没有统一的称呼,所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名称,例如契文、殷契、书契、贞卜文字、卜辞、殷墟文字、龟版文、骨刻文等,后来统一使用“甲骨”和“甲骨文”来称呼这种文物和文字。


QQ图片20240826103715.png  QQ图片20240826103724.png 

牛肩胛骨上的甲骨文(左图)与其拓片(右图)

商代  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QQ图片20240826103923.png  QQ图片20240826103937.png     

龟腹胛骨上的甲骨文(左图)与其拓片(右图)

商代  公元前14世纪至前13世纪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晚商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当商王对于国家大事或家族事务有所疑虑、难以决定的时候,就会以占卜的形式,祈求鬼神给予指示,并把占卜的内容及相关记事契刻在所使用的龟甲或牛肩胛骨上,作为事后验证的纪录文字。这些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使用甲骨来占卜,不但材料珍贵、制作费工,而且是只有少数人(巫师)才能够操作的事情。一般人没有能力或需求在甲骨上刻写卜辞,所以甲骨几乎是王室或者都城里才会见到的东西。

在目前大量出土的古文字中,甲骨上的商代文字一般被认为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但其字形仍看得出当初文字创造时的原貌,所以是探讨中国文字创意最好的材料。再加上,甲骨文多为与商王治理国家政务相关的记事,也是探讨商代历史最直接可信的材料,所以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史料。

但是这里有个冷知识。由于甲骨文是在骨头上契刻出来的文字,人们便以为用刀刻是商代人文字书写的常态。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们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肯定,至少在晚商时,一般人已经是使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了,这才是商代人常用的文字书写方式。

我们以甲骨文中的“书”“画”“册”“典”等字为例,来简单了解商代人们的书写。

甲骨文的“书”字,是一只手握着一支有毛的笔管上端,在一个装墨汁的容器之上的样子,点明这是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动作,毛笔在蘸了墨汁以后就可以书写,所以也有“书写”的意思。

 

QQ图片20240826104043.png


甲骨文的“画”字,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的上端,画了一个交叉的花纹的样子,所以有“画图、策画”的意义。

从早期的文字是以使用毛笔为工具来表达书写和绘画等相关的意义,就可以了解商代已经普遍使用毛笔来书写和作画了。

甲骨文的“册”字,字形呈现了使用绳索去编缀多根长短不一的竹简成一篇简册的样子。将册卷起来握在手中就成为一卷。

甲骨文的“典”字,是两只手捧着一卷已经使用绳子编缀成册的典籍的样子。因此,典的篇幅较长,竹简数量较多,重量较重,不便于单手拿,要用双手捧着阅读或放在矮丌上阅读。

竹简质地坚硬,纹理笔直,难以用刀快速地契刻文字,用作日常的文字书写则太费时费力。既然代表书写和绘画意义的文字都使用毛笔来表达,书册又以竹简作为载体,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创造这些文字的时代主要是以毛笔和竹简来做记录。

另外,从某些字的字形结构,也可推测是为了配合窄长的竹简。甲骨文会把身体横宽的动物(本来是四脚着地的)形象九十度旋转,使尾巴着地、头朝上,成为窄长的字形结构,以适应竹简有限的宽度。

在狭窄的竹简表面上书写,作由上而下的纵列书写,远较横式左右的书写要方便得多。因为横着书写,竹片背面的弯曲会妨碍手势的运转和稳定。另外,一般人以右手书写,由上而下书写也易于左手拿着竖直的竹片,写完后以左手由右而左一一排列,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由上而下、由右而左书写习惯。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商代日常,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使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只有在有特殊需求(如祭祀)时,才由专人在甲骨上契刻文字。

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既然说商代普遍以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做记录,那为什么我们迄今看到的都是甲骨,而看不到商代竹简出土呢?这是因为竹简会腐烂,不易长久保存,甲骨相对来说更耐保存一些,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2堂课:中国文字的历史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距今约3400年至3100多年前所使用的文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甲骨文字已经表现出十分成熟的序列和文法,它必定有个长远的成长过程。那么,中国文字最早的起点可能在什么时候呢?

我们以“城墙”为例,看看遗址方面的证据。

商代的甲骨卜辞是用刀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由于刻刀不便刻画曲线,所以圆形的形象经常被刻画成方形或多角形。如果一个字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写法,则作圆形的出现时间应是较早、较为原始且更接近写实的写法。甲骨文的“郭”字,较早的字形是一座四个方向建有城楼、中间为城周的样子。城周作圆形状,但因卜骨上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实在难以刻成曲线的模样,所以后来的城周大都刻成方形,并省略了左右两个方向的城楼。

考古发掘的城墙建筑遗址——河南郑州北郊的西山遗址,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间,城的周围略呈圆形,与甲骨文早期的字形所描写的形象一致。另有大量建于龙山文化晚期(距今约4200年前)的城墙,诸如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等,城周都是方形。

虽然商代已不见圆形轮廓的城周,但甲骨文的“郭”字字形却保留了古代所见的正确形象,所以有些商代的文字承继公元前2000年以前已有的文字,应当是可信的论调。


QQ图片20240826104118.png 

小口尖底双系梳纹彩绘红陶瓶 半坡文化 距今6000多年


我们再以“酒”字为例,看看器物方面的证据。

古人使用的器物,也可以拿来作为研究中国文字起源年代的资料。例如甲骨文的“酒”字,明显表现出底部是尖形的装酒的容器以及溅出的酒滴。但是商、周遗址出土的装酒的容器都是平底形貌。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常见四五十厘米高,窄口长身的尖底瓶,其和甲骨文“酒”字的形象相差无几。

 

“郭”字保留了远古(早于龙山文化晚期)城郭的圆形轮廓一样,“酒”字应该也是创始于4200年前的事物。

甲骨文从创立到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了多长时间呢?

在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前2000年,上面刻画有符号,比如有柄的石斧、石锛等。这些陶文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也就是都具有图绘物体具体形象的性质,而且已经采用线条来描绘物体轮廓。这种非常接近图像的特性,正是大汶口晚期陶文的特色。


QQ图片20240826104142.png

山东莒县陵阳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有一个大汶口的陶文刻画字形,从造字法来看,它由两个或三个图像组合而成,显然已经不是原始的象形字,而是处于文字演变的第二阶段了,是表达抽象意义的象意字。太阳与云彩已高升到山顶的位置,以早晨景象来表达“早上”的意义;它甚至可能已经到了最先进的第三阶段,是标出了音读的形声字(从山旦声)。大汶口的陶文虽然是单独出现的图像,难以构成完整的句子,但对于当时处于落后社会的人们来说,使用图形所呈现的关键字去记载事件的核心内容,也勉强算是具有文字的雏形了。

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已经有了固定、完整的文字和文法序列,说它有超过千年的缓慢发展历史其实是很合理的估计。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

馆藏信息

 

书名:《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

作者:许进雄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页数:185

定价:88元

ISBN:978-7-122-37613-8

索书号:K877.14/3834

馆藏地点:社科借阅区; 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

                 2024年太图之声

                 2023年太图之声

                 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