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663期)|馆员讲书《心安即是归处》1
2024年09月04日 16:46:52编辑撰稿人
郝雨欣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导读
提到季羡林,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生前的“三辞桂冠”,即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据季老所言,说到国学基础,虽然他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亦有所涉猎,但他从未想要成为一个国学家。“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因此,他在自己的散文《辞“国学大师”》中,特意昭告天下,请大家从他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说到“学界泰斗”,季老认为,“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而他自己,虽然做了六十七年教书匠,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为此,他再次撰文《辞“学界泰斗”》以昭告天下,请大家从他头顶上把“学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至于“国宝”这顶桂冠,更是令他极为惊愕并大惑不解。在他看来,“国宝”这个称谓之于中国,应当独属于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于是他撰文《辞“国宝”》以昭告天下,请大家从他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摘下,顿觉恢复自由身,轻松惬意,无比欢喜。
耄耋之年的季老,在困居病房之时,在照样舞笔弄墨之外,亦常尽量以客观态度考虑一些与自己学术研究有关的问题,总结自己在学术上有否“功业”,有什么“功业”。在他看来,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其所不能取。
出身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的季羡林,六岁时进私塾读书,学习《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一年后开始上小学,并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考入中学后,在正常的课业之外,他还参加了古文学习班,学习《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并继续学习英文。从15岁至19岁这四年间,他除了读高中、开始进行德文学习之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并且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分别在山东《国民新闻》趵(bào)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19岁那年,他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在此期间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23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担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24岁的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在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同时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并在两年后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季羡林从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季羡林辗转取道回到祖国怀抱,并在当年秋天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了东方语言文学系,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此后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1978年,季羡林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此后的他,在国内多个学会、研究会和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
季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约有七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多元论者,季老一向重视文化交流的作用和研究,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觉。多年前,他从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大语言中发现并领悟到,在“糖”这种微不足道的日常用品中竟隐含着一段人类文化交流史,于是,在他八十多岁本当含饴弄孙的年纪,他开始“向科研冲刺”,凝聚了他十七年心血的长达约八十万字的《糖史》就此诞生,这是最能反映他学术水平的一部重要作品。
回顾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季老觉得那时的他在任何方面都是后知后觉,并未有什么奇才异能,以至于连自己都不满意。然而一旦开了窍,步入正轨之后,简直就是肉眼可见的突飞猛进。
季老自云从中学时代起就喜好舞笔弄墨,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一直笔耕不辍,仅仅是纯散文就写有几十万字之多。其中《怀念母亲》《夹竹桃》《清塘荷韵》《永久的悔》《成功》等经典之作收录于国内中小学教科书,《八十抒情》《老猫》等入选央视《朗读者》节目。
在他的散文《做人与处世》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这正是他一生做人与处世的智慧所在。
曾经有一位小护士告诉他,自己在回家的路上一口气读了季老的五篇散文,觉得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向上的感觉,在季老看来,这种天真无邪的评语是对他最高的鼓励。
2003年2月21日,季老因心肌衰竭入住北京301医院。此后的六年多,老人再也没有离开那里,再也没有走下那幢白色的病房大楼。
虽在住院期间,但季老一直都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每天的作息时间进行了科学安排,上、下午各工作两个小时。
季老笑谈,自己在301医院,领略到了人情之美。刚住进医院时,他和几位大夫之间还是病人和医生的关系;但没多久,这种关系就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从病人与医生转向了朋友。甚至护士长、护士、保洁小姐姐、陪首长住院的解放军战士……都成了他的忘年交,其乐融融。在这里,他真正感觉到,“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以至于“产生了浓烈的依依难舍的感情”。
2009年7月11日,季老病逝,“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被他视为乐园的医院病房。
纵观季老一生,可谓“以通透之心、智慧之眼、天真之态行走于人间。”
2010年4月,他的《风风雨雨一百年》获得国家图书馆第五届文津图书奖。
2022年4月,凝聚了季老百年生命智慧精华的《心安即是归处》出版。本书囊括了季老写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散文63篇,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从谈人生的意义到谈读书、处世、旅行、当下、孤独、生死、真实等角度,展现了季老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令读者真切体会到他通透睿智的内心世界,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纵然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但先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他通透、朴实、纯粹、平淡,一生不为外物所扰,遵从己心,寂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他的世界并不孤独,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他将自己内心的这份坚守以质朴的文字留存于世,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季老多年以来的座右铭。即使在他九十多岁高龄之时,他依然根据座右铭的精神,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感动中国2006年度颁奖盛典对季老一生的高度评价和总结。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旗帜和榜样。
《心安即是归处》馆藏信息
书名:《心安即是归处》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页数:242
定价:59元
ISBN:978-7-5546-1916-2
索书号:I267/2084
馆藏地点:文学借阅区;网借书库(成人);2020年之后新保存本阅览区。
文稿审核 | 张茹
录音剪辑 | 郝雨欣
思维导图 | 郝雨欣
配图设计 | 郝雨欣
本期编辑 | 阎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