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赠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545期——《大师巨匠》10

2020年05月22日 16:28:05


作者简介:

QQ图片20200522162222.png


郑贞铭,曾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台湾金门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台北扶轮社)

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纽约世界中文传媒协会)

两岸交流特殊贡献奖(香港传播文教联会)

丁士轩,青年作家,独立纪录片人,铭轩工作室发起人。现居北京,致力于口述历史、非虚构写作及媒介批评等。

 

内容简介:


QQ图片20200522162259.png


《大师巨匠:百年大师,世纪巨匠,中国人的灵魂书房》是由“台湾新闻教父”郑贞铭教授与青年作家丁士轩耗时三年精心编著的。

本书以精简清朗的小传,写就民国大师们的学养与风骨,可助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

《大师巨匠》分为上下两册,以风气之先、家国情怀、文化基座、学术昆仑、狂狷名士、人间性灵、思想行者、人文典范、科学高峰和美的世界十个关键词为坐标,试图还原一个个重要的时刻与场景,刻画了百年来近百位大师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崇高,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大师画卷。



主播简介

杨晓燕

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外文书店文宣、阅读推广人。

磨铁图书2017年度优秀图书推广人。

2018书香太原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

2018《我是讲书人》国际讲书大赛(第二季)太原赛区“新时代优秀讲书人”。




微信听书,长书短读,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太图之声•太图网上读书会,我是主播杨晓燕,今天,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由郑贞铭、丁士轩编著的作品《大师巨匠》。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大师是三百年来一人的陈寅恪。

 

 QQ图片20200522162422.png

 

陈寅恪,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因其出身名门,又学识过人,他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在西南联大时,一向自视甚高的刘文典教授,对陈寅恪

的学问是“十二万分的敬佩”。他认为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他甚至公开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

1926年6月,只有36岁的陈寅恪,就与梁启超、王国

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为“清华三巨头”。当时的历史系教授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陈寅恪一上课,即提出所讲之专题,然后逐层展开,每

每讲至入神之处,便闭目而谈,滔滔不绝,有时下课铃响起,他依然沉浸在学海之中尽情地讲解。而在他上课的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的,这其中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甚至还有许多名教授。

有时大家会看到,冯友兰恭敬地跟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

室里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听陈寅恪讲话,直至教室门口,才

行礼分开。

傅斯年曾经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

人而已。”

然而侄子陈封雄曾好奇地问过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呢?”陈寅恪答道:“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大维说:“寅恪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

金岳霖曾回忆到,有一天他到陈寅恪那里去,有一个学生前来询问一个材料。陈寅恪告诉来者,可去图书馆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陈寅恪的记忆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

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院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

汉学教授,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他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学贯中西,却从不拾人牙慧,曾言自己的“四不讲”,

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并且他所讲的皆是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的,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然而在盛名之下,陈寅恪依旧朴素厚实,谦和而又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陈寅恪到已被日军

侵占的上海授课。陈寅恪坚决不去,随即他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1943年12月,颠沛流离的陈寅恪一家回到北京,住在

清华园。季羡林听说老师回来后,立即去拜见。当时从北平城内到清华园,宛如一次短途旅行,颇费了一番周折。然而

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挡季羡林急切的脚步。终于在校内林荫道上,季羡林在熙熙攘攘的学生人流中,见到了正要去上课的陈寅恪。只见陈寅恪里面穿着皮袄,外面套以蓝布大褂、青布马褂,头上戴着一顶两旁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着棉裤,裤脚扎一根布带,足下蹬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的,真真是个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的老头儿。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多把他当成某一书店来清华送书的老板。而于季羡林而言,能坐下来听一场陈寅恪的讲课,就如同听到天幕传来的梵音绝唱,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了。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视力急剧下降。1944年12月12日,就在他完成“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稿时,他的左眼也失明了。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曾劝陈寅恪调养一段时间,而陈寅恪说:“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叫作教书匠呢?”清华大学就为他聘请了3个助教来协助他的教学与研究。然而,即便是这样,陈寅恪仍能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用了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的如此巨著。其毅力与精神,极富传奇色彩。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说:“寅师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离开人世。

直到2003年,这位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江西的一代国学大师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如今,墓碑旁一块大石上,镌刻着画家黄永玉题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个大字,而这正是陈寅恪当年为悼念自沉昆明湖的王国维所撰写的,这10个大字也是陈寅恪一生恪守的学术精神与生命信仰。

好,今天的太图之声•太图网上读书会,由联合独创出品,郑贞铭、丁士轩编著的作品《大师巨匠》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1590136040029063452.gif

微信听书,邀您品味经典。

长书短读,带您感受书香。

本周我们开始分享郑贞铭与丁士轩的作品《大师巨匠》,带你走进一轴无比辉煌的大师画卷。

您是否感兴趣呢?

赶快来收听并留言评论吧!

走心的留言将会在“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进行展示,并且有机会得到我们的赠书哦!

我们将随机抽取“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的5位读者,为您送出《大师巨匠》一本。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呢?

赶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吧!





往期回顾: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