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 |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570期——《大师巨匠—布衣而为天下师—张季鸾》35
2020年06月24日 15:35:44作者简介:
郑贞铭,曾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台湾金门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台北扶轮社)
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纽约世界中文传媒协会)
两岸交流特殊贡献奖(香港传播文教联会)
丁士轩,青年作家,独立纪录片人,铭轩工作室发起人。现居北京,致力于口述历史、非虚构写作及媒介批评等。
内容简介:
《大师巨匠:百年大师,世纪巨匠,中国人的灵魂书房》是由“台湾新闻教父”郑贞铭教授与青年作家丁士轩耗时三年精心编著的。
本书以精简清朗的小传,写就民国大师们的学养与风骨,可助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
《大师巨匠》分为上下两册,以风气之先、家国情怀、文化基座、学术昆仑、狂狷名士、人间性灵、思想行者、人文典范、科学高峰和美的世界十个关键词为坐标,试图还原一个个重要的时刻与场景,刻画了百年来近百位大师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崇高,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大师画卷。
主播简介
杨晓燕
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外文书店文宣、阅读推广人。
磨铁图书2017年度优秀图书推广人。
2018书香太原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
2018《我是讲书人》国际讲书大赛(第二季)太原赛区“新时代优秀讲书人”。
微信听书,长书短读,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太图之声•太图网上读书会,我是主播杨晓燕,今天,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郑贞铭、丁士轩编著的作品《大师巨匠》。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民国大师是布衣而为天下师的张季鸾。
张季鸾/ 1888-1941/名炽章,笔名少白,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中国新闻家,政论家。曾主笔《大公报》,代表作有《季鸾文存》。
1941年,日军对陪都重庆发动大规模轰炸,一时间哀鸿遍野。《大公报》社论发表前,在渝分馆总编辑王芸生去探望此时已病入膏育的总编辑张季鸾,与他谈起敌机轰炸的事。两人交谈间极度虚弱的张季鸾拥被而起,兴奋地说:“今天就写文章,题目叫《我们在割麦子》。
次日,也就是1941年8月19日,《大公报》发表王芸生执笔的社论《我们在割麦子》。这篇社论,后来被有的学者认为是《大公报》乃至中国报界在抗战期间最出色的社论之一。而此后18天,张季鸾病逝。
张季鸾在他的遗嘱中称:“余生平以办报为唯一之职业。自辛亥,无时不以善尽新闻记者天职自勉,期于国族有所贡献……”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在唁电中则称其为“文坛巨擎,报界宗师”张季鸾,籍贯陕西榆林,出生在山东邹平。榆林地处陕北,风俗尚武,张氏先世皆为武官,他的父亲张楚林弃武从文,后来考取进士,成为当地近百年历史上的破天荒。张楚林廉洁刚直,在山东做了几年知县,1901年病死济南时,家中一贫如洗。这一年,张季鸾年仅13岁。
母亲王氏领着张季鸾兄妹三人扶枢“风雪向榆林”,他第一次回到了故乡。3年后,母亲因操劳过度,也因病告别人世。张季鸾幼年时有点口吃,但他聪颖过人,少年时即熟读四书,同时在作文方面的才气四溢,被人称为“才子”。延榆绥道陈兆磺“爱其才,怜其贫”,召入道署,让张季鸾与他的儿子共同读书,并资助张季鸾师从关学大师刘古愚,使张季鸾打下深厚的文史根基。
1905年,18岁的张季鹜由宏道高等学堂保送,用陕西官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政治经济学。日后,张季鸾曾在《归乡记》一文中叙述自己的童年经历,深情地写道:“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我以为如此立志,一切只有责任问题,无权利问题,心安理得,省多少烦恼。”“亲恩应报,国恩更不可忘”,张季鸾的这种“报恩主义”,在日后的办报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文章报国”。
1908年,他与同乡井勿幕、康心孚等创办《夏声》杂志,并开始在上海《民吁日报》发表文章,决心献身于新闻事业。最终他也成为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一个有着巨大影响的独立报人。
1911年,张季鸾回国,一度曾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他还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1913年初,他与曹成甫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消息灵通、言论犀利备受各方注目,并且他和黄远庸、刘少少一起被誉为北京新闻界的“民初三杰”。同年6月,因为揭露了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当晚他就和曹成甫被捕入狱。3个多月后,经李根源等人多方营救张季鸾才得以出狱,但当即被驱逐出京,而曹成甫却痪死狱中。
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三人的相逢揭开了中国百年报业史的新篇章。
三人接办《大公报》后,吴鼎昌任社长,负责筹款,张季鸾、胡政之出力,负责编辑与业务之职。其中,张季鸾担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寥寥八字,掷地有声,一经公诸天下,就界定了《大公报》的堂堂报格,从此公众明鉴,天下监督。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张季鸾一贯认为,报纸如果只是客观地报道新闻,只能算“无负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报纸评论的重要作用,勇于表达独立的见解。他也将报业传统推向了顶峰,将中国报业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当年的《大公报》,构建了中国百年言论史上的重要篇章,而张季鸾一生的文章议论,则铸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活历史。
张季鸾的为文风格,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这既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王洪钧称张季鸾是“布衣而为天下师”,历史学家吴相湘称其是“中国报人典型”,而于右任的评价更为精妙:“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病故,享年53岁。一年后,这位《大公报》前主编的遗体,从重庆迎返陕西故上,下葬在西安市杜曲镇竹林村一座陵园中。
好,今天的太图之声•太图网上读书会,郑贞铭、丁士轩编著的作品《大师巨匠》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微信听书,邀您品味经典。
长书短读,带您感受书香。
本周我们开始分享郑贞铭与丁士轩的作品《大师巨匠》,带你走进一轴无比辉煌的大师画卷。
您是否感兴趣呢?
赶快来收听并留言评论吧!
走心的留言将会在“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进行展示,并且有机会得到我们的赠书哦!
我们将随机抽取“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的5位读者,为您送出《大师巨匠》一本。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呢?
赶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吧!
往期回顾:2020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