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 赠书 |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721期——《闹城》2
2021年01月25日 15:55:03内容简介:
《闹城》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丹教授撰写的回忆录式长篇叙事散文集。
作者以重工业城市太原为背景,记录了其在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生活经历,将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与社会变迁融为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学性和重要的历史档案价值。苏丹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
作者在重现青葱岁月的同时,还以艺术家的专业视角回望过去,重新思考空间、城市等问题,加深读者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把时间融入空间,有一种时空对应的怀旧美感。书中配有多位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文字参差对照,颇令人玩味。
作者简介: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艺术策展人,北京市政协委员。曾任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美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
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等。
在分享今天节目的最开始,我想同大家讲讲我与《闹城的缘分,因为作者书写的是他成长在矿机厂宿舍的时代记忆,这对我这个阅读推广人而言也是一种记忆,因为我就生活在与之只隔一条西马路的机车厂宿舍。直至今日,我有时还会去矿机宿舍买东西,并会偶尔坐在“矿机俱乐部”的台阶上,回忆儿时太姥带我坐在这里的场景。
这部《闹城》于我而言,代入感太足了。
这不仅是一个人回望自己岁月的作品,这更是唤醒一代工人子女儿时记忆的作品,更胜或这是一部填平时光代沟的佳作。原来,那些工厂岁月都已被有心人收藏起来了。
作者苏丹在《闹城》一书中以第一人称“我”记录他的岁月记忆,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拉开《闹城》的人生序幕吧。
让我们重回上世纪60年代,1967年2月25日凌晨,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的产房里,一声响亮的哭声划破寒冷冬夜,宣告一个新的生命,离开温暖的母体,来到人间。
自受孕到出生,这个生命体的生长便被浸泡在一个歇斯底里的社会环境之中,这种体验虽然没有产生意识,但它的意义犹在。仿佛在生长的起点,唯有自己的生命在赛跑中获胜,才有可能摆脱这个起点带来的时代之痛。
人的生命一直在空间和时间的交合之中展现,空间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时间是生命形态的长度。空间在时间中拓展,而时记录着变化的过程。
我的父母在工作中相识,他们都供职于一家国有大型重工业企业,这家企业以生产采矿机械为主,拥有8000名职工。
山西省的工业基础在当时的中国来看是处于前列的,因此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强国梦想中,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那个时代,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来到这里发奋图强。
父母工作的工厂,建于1925年,工厂在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得到了大力发展,这个时期无论是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还是有良好教育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纷纷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我的父母也是因此收获了姻缘,从此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生活繁衍子嗣。
对我而言成为他们的孩子,或许有一种在地性规范,因为我的父母原籍都不在此地,他们从天南海北来到这个古老的城市,带着自己顽固的记忆。
而我却不然,似乎先验性的记忆全在此地,就像多年之后的而立之年,当我第一次踏入令当地人引以为豪的那些晋商大院时,一种未曾谋面的气息,扑面而来。当时我像被电击一般伫立许久,并泪流满面。
说起来,我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妈妈怀我五、六个月的时候,父母便开始商量给我取什么名字,当时家里一直期望这个孩子是个女儿,可那时的技术又没有办法预知性别,所以他们决定给我娶一个不管男孩女孩都适用的名字,于是我有了苏丹这个名字,但是小时候我非常不喜欢苏丹这个名字,一是因为它太特别了,二是它太过文艺,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惧怕在陌生的环境中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被点名,那每每引发的哄笑和窃窃私语让我羞愧难当,我只想要一个极普通的,能让我隐藏在芸芸众生之中的代码。毕竟那个年代太过扎眼了,实在是太没有安全感了。
另外从我的属相和出生时的自然节气角度来说,二2月降生对于羊羔而言是一个残酷的时段,于是灰色的人间拉开了我人生初期灰色的序幕,说完我的出生日期和名字的来历,再来说说我的父母。
我的父亲出生书香门第,1936年生于南京,一年后就随家人回到安徽。
父亲曾和我说,他的人生观相当程度上受到了一名小学老师的影响。在我父亲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位特别的老师名叫苏绍丹,她是浙大毕业生,因躲避战乱而来到父亲的居住地,成为了他的老师,因此在苏老师如启蒙般的教育下,父亲从此以后学会了独立思考。
后来我父亲所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在建国之初这算是一个炙手可热的紧俏专业,1956年父亲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江南鱼米之乡来到北方重工业城市——太原,投身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基础建设。
那个年代读书出来找工作大部分是分配的,父亲被分配在太原矿山机器厂,这是中国三大矿山机械制造企业之一,那一代人讲的就是工业梦就是强国梦。
父亲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他是液压润滑方面的专家,印象中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经常还有夜班,出差也比较多,这种工作状况导致他根本无法周全的照顾我和哥哥的生活,于是我们两兄弟很小就开始分担各种各样的家务,从洗碗到做饭,从清扫房间到去煤场拉蜂窝煤,干家务也成为我们少年时代的写照。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是父亲个人才华得到释放的黄金时代,他先后主持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并且他主持的技术公关项目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从小教育环境欠佳,我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都很不好,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一名教师,而这都得益于我父亲对我从小的教育。
微信听书,邀您品味经典。
长书短读,带您感受书香。
本周我们开始分享苏丹所著的作品《闹城》,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年少往事,一起挖掘一座城市和一代人的记忆。
赶快来收听并留言评论吧!
走心的留言将会在“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进行展示,并且有机会得到我们的赠书哦!
我们将随机抽取“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的5位读者,为您送出《闹城》一套。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呢?
赶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吧!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