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丨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726期《闹城》7
2021年02月01日 16:57:36内容简介:
《闹城》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丹教授撰写的回忆录式长篇叙事散文集。
作者以重工业城市太原为背景,记录了其在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生活经历,将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与社会变迁融为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学性和重要的历史档案价值。苏丹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都让人着迷。
作者在重现青葱岁月的同时,还以艺术家的专业视角回望过去,重新思考空间、城市等问题,加深读者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把时间融入空间,有一种时空对应的怀旧美感。书中配有多位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文字参差对照,颇令人玩味。
作者简介: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艺术策展人,北京市政协委员。曾任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美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
在老的太原城外以北,卧虎山脚下,灰蒙蒙铺摊着一大片工业宿舍区。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体育场、俱乐部、菜市场、商店、澡堂、太平间一应俱全。这是当时典型的大院社区,熟人社会。早期这里全是灰色的房子,其中以苏联五十年代援建的十八栋三层大屋顶楼房最具特色。这些楼房由红松木屋架支撑起铺着红瓦的大屋顶,清水砖墙身的上下两端有水泥的构造层并勾勒着少许的线脚。水泥预制件制作的阳台上甚至奢侈地带着简约的装饰。它们伟岸的身躯组成了宿舍区的主体,被周围土坯平房建筑簇拥着,由北部的土山衬托着,构成一幅理想社会的潦草图画。但这种建筑形态对我而言却是充满压抑的景观。因为这对我而言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极为强烈的反差所带来的不适症候,伴随着我艰难地度过漫长的童年。
在这个庞大的社区中,群楼体量的围合形成组团,它们强有力地构成了社区的空间载体。
早期的宿舍区里,虽然仓促的建造拔地而起,但社区中的道路和空地还没有硬化。工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工业气息和自然景象在试探性地交手,这是一段最美好的时期,像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和土地之间一场短暂的恋爱,相遇相拥又保持着一份矜持。
透过我家唯一的那扇窗户,东边的卧虎山绵延起伏,朝阳升起的时候,那座山的身躯会变得异常浑厚,南来北往的蒸汽机车总是如钟摆一样准时划过我们的视野。
春天里,空旷的运动场被野生的青草覆盖着,其上白色和浅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蝴蝶在颤颤巍巍地飞舞,孩童们挥舞着衣衫追逐;一支支T字形的风筝拖着长长的用牛皮纸做成的尾巴在社区上空游弋,它们如同人们伸出的手指,摸索着遥不可及的蓝天。社区里种植的乔木风华正茂,杨树的枝丫上会吐出一串串粉红色的穗子,它们沉甸甸地下垂着,然后在几场春风和一场春雨之后落得满地;槐花开放的时候宛如一次次盛大的节庆,白色的小花一嘟噜一嘟噜地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在本地,槐花可以和在面粉中食用,孩子们更喜欢把采摘的花朵直接入口,咀嚼那花朵的尾部时,牙齿会把甜滋滋的汁液挤压出来,于是满腹的维生素,满口的余香。
讲到这儿,我的嘴巴里也仿佛满是槐花的清香。是的,小时候我也经常吃这种和着槐花的面食。那美好的孩童时期,也将在这些美景、美味的映衬下,终其我们一生刻骨铭记。
工业不仅生产着产品,也生产着社会关系和生活形态。太原这座城市至今尚未摆脱重工业的影响,尽管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已经萎缩,甚至不见踪影。但在今天,这座城市的过去对社会的塑造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那时,我艰难地熬过幼年尴尬的岁月,在上学之后开始逐渐融入这个社会。这种融入主要指自己的视角、态度和立场开始亲近一个大社区赋予我的资源,但我依然怀念乡村。在这一个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我人格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的严格铸造,并留下深刻的创痕。由于痛感和快乐都是记忆的主要成因,所以我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经常梦回故乡。
生产和生活像鸡蛋和鸡的关系,孰先孰后各有论据,但无论如何,二者的确是缺一不可的。太原矿山机器厂的厂区和宿舍区是彼此分离的,工人们需要穿行一公里左右的路程,才能从宿舍到达厂区或者从厂区回到宿舍。这种距离恰到好处地凸显了生产和生活各自的特质,那就是一方面专心地生产,一方面热情地生活。一公里的路程既是一个冷却系统,在黄昏让人们从紧张的状态中慢慢松弛下来,又是一个加速器,在清晨让人们舒缓的脉搏加快跳动的节奏。
自行车代步的年代,上班和下班的人群如同一道缓慢流动的洪流,那是工业区和宿舍区之间最激动人心的社会景观。清晨里集结上班的燎亮号角吹响之后,人们骑着自行车涌出自己的空间组团,汇聚成滚滚洪流。
中国社会工业化的早期,楼房和平房代表着两种文化。楼房是准现代化的,它的建造方式和对居住者的规范内容都是这样,不同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人们被压缩在狭小紧凑的空间中相互对视,试图最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每日里邻里间都有争执,但最终还是调解和迁就解决了问题。楼道的卫生清扫工作由住户们轮流承担,不负责任的劳动总会招致左邻右舍的提醒或批评。人们在冲突中学会了妥协,在模糊中学会了分配责任。
相比之下,平房的生活状态更接近农村,平淡且恬静。首先是空间形态上保留了一点农村居住院落的影子,居住者和自然的关系比楼房里的居住者要密切。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小时候生活过的机车厂宿舍的平房,当我搬进楼房居住的时候,我和作者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真的很不习惯。现在住楼房的邻里关系自然不比住平房时的和睦,大门一关,谁也不认得谁,甚至有些人在我楼上住了很多年我都叫不出人家的姓氏。可是那个时候在平房居住时,确确实实中午饿了,家人没回来的时候,随便敲开哪个大娘家的门儿,都能蹭一顿十分美味的午饭。
微信听书,邀您品味经典。
长书短读,带您感受书香。
本周我们开始分享苏丹所著的作品《闹城》,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年少往事,一起挖掘一座城市和一代人的记忆。
赶快来收听并留言评论吧!
走心的留言将会在“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进行展示,并且有机会得到我们的赠书哦!
我们将随机抽取“太图之声-精彩留言板”的5位读者,为您送出《闹城》一套。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呢?
赶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吧!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