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839期《人间温柔》3
2021年07月08日 09:52:12作者简介
主编
卞毓方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长歌当啸》《寻找大师》等,文章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和全国高考试卷。
作者
毕淑敏
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王蒙称她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张炜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古船》《九月寓言》等,其中《你在高原》获茅盾文学奖。
范小青
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女同志》《城乡简史》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奖、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奖项。
作家安黎,《美文》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代表作有《痉挛》《小人物》《丑陋的牙齿》等。安黎主张作品要贴近现实,来源于生活,情感真挚。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非常符合哲学中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可以说,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正如作者所说:“人可以有独立的人格,却不能有隔绝的生活。”珍惜当下,心怀感恩与善意,学会与他人共情,生活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安黎的散文《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适逢六月,凡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脑子里很容易浮现出黄灿灿翻滚的麦浪,以及农夫收割碾打时的挥汗如雨。麦收时节,致敬农夫,感恩麦子,俨然已固化为深谙“粒粒皆辛苦”者,心灵的惯性悸动。然而,并非人人皆具有这等的觉悟,能意识到自己的一日三餐,源自于他人艰苦卓绝的玩命式劳作。一碗貌似从锅里捞出来的面条,究其本相,绝非仅蕴含厨者的辛苦那么简单,无疑还隐匿着更为繁复的内容:农夫的日出而作、贩运者的穿山越岭、坐地商贩的披星戴月,以及面粉厂工人的加班加点等等。
寻踪一碗面的来历,会惊讶地发现,在它的身后,竟拖着一条望不见尽头的链条。即使有志于溯流而上,穷追不舍,也至多能追踪至麦子的播种,便不得不戛然止步。面前横躺着的,是一条再也无法继续行进的断头路。但麦子的播种,还远不是那碗面真正意义上的源头——那一粒粒的种子,从何而来,历经哪些人之手,依旧模糊成谜。因为种子也脱胎于种子,种子的祖母还有祖母。
从一碗面的寻根中,不难窥见人际关系错综交织的样态。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实皆身处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只是太多太多的人,受之于寸寸短目的局限,极易被表象迷惑,被利益引诱,无意亦无力于极目远望或明察秋毫,以至于忽略自身与他人之间无法斩断的盘根错节。以为自己是独立的,其实并不独立;以为自己离开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很好,其实是活不下去的。于是购买鸡蛋,也许紧盯电子秤上跳动的数字,并为几毛钱与商贩进行你来我往的言语拉锯,却决然不会想起下蛋的母鸡,更不会想起那些起早贪黑的养鸡人。
在现实的世界里,多数人宛若勤劳的蜘蛛,执着于自己及家人幸福谱系的织造,但在实际效果上,却于无知无觉中,自己的劳动成果,已被他人悄然享用。流动的钞票,仿佛日夜不歇的传输带,把你的变成我的,亦把我的变成你的。盛在碗里的饭,也许来自百里之外某个人的耕种;举在手中的水杯,也许来自千里之外某个人的流水线作业;玩于股掌的手机,其核心技术,也许得益于万里之遥某个发明狂人的异想天开和殚精竭虑……当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当人摒弃曾经的自给自足而甘愿接受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决然难以避免。
浑然不知,彼此间就已经发生了关联。这种关联,无关乎肉体的耳鬓厮磨,只关乎生计的彼此需要,甚至还延伸至精神的塑形和心灵的浸染。孔孟之道,发端于遥远的春秋战国,依旧作用于现今的世道人心;蓝眼睛白皮肤的莎士比亚,其书写的剧目,能辐射至以黑皮肤为主体人群的非洲舞台;从来就不认识养猪户,但面前的碟盘里,却盛着他饲养的猪肉;从来就不认识果农,但所拎食品袋里的水果,却摘自他家的果树;从来就不认识某个写作者,却在捧着他的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并被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引着,时喜时悲。
树木失却光的照耀、雨的滋润和风的摇晃,注定会化为枯槁的朽木。树的茂盛与枯萎,既与树自身的生命力有关,也与光、与雨、与风的输送脱离不了关系。同样的道理,生命与生命,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或是哪怕是那些从来就没有被我们正眼瞧过的动物、植物,寻根溯源,却都与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受益于很多人,也许我们不但从不知情,而且还从不领情。
生命之间无法剔除的关联性,决定了人人皆不能置身事外。人可以有独立的品格,但不可以有隔绝的生活。因于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宽厚以待,仁善以敬,并以他人之痛为痛,以他人之喜为喜。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