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846期《这里是中国》5
2021年07月19日 09:03:24作者简介
星球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业的地理科普传播机构,专注于探索世界,解构世界万物,用地理的视角来认知世界和人类自己,现已产出多篇现象级爆文。2018 年,星球研究所被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CSTP) 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下属机构,成立于 1990年 3月,由全国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其他工作者组成,是我国发展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力量。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青藏科考的科研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和科普宣传,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这本书集结星球研究所近3年来中国主题文章的精华,按照中国地势三级阶梯顺序,呈现出荒原到人间的变化,全书收录300余张精致摄影作品,涵盖诗词、动植物、人文等丰富内容,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重新解读中国故事。
以18 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 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串联起中国的地理科普和人文故事。了解中国在时间长河中的起源和变迁、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及成长。
青岛:一部城市美学史
“天堂我尚未去过……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这是梁实秋在《忆青岛》中对青岛这个城市的极高评价。
如果置身清末、民国,你一定会对频繁上演的城市兴衰震惊不已。任他千年古城,万年基业,在时代大变迁面前,一切全都变得不值一提。西安、镇江、九江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洋货冲击之下百业萧条,江河日下;昔日舟楫云集的淮安、嘉定、扬州,因大运河的淤塞而繁华尽散,一蹶不振;苏州、南昌、开封则几乎被连年的战争或灾害夷为平地。
此消彼长,新兴城市也开始在近代中国大量出现。在工业时代强烈需求下的采矿业,带动了唐山、萍乡、抚顺的相继崛起;愈发重要的铁路,很快将石家庄、郑州、哈尔滨推向省会的宝座;在西方殖民者的强势影响下,上海、天津、青岛已然跃升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人们欣赏城市的眼光也在发生变化。科学的规划、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控制,开始更多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们将其称为“城市美学”。
在这方面,建城史最短的青岛尤其受到世人的称赞。当时寓居青岛的文人墨客多如牛毛,蔡元培、沈从文、巴金、闻一多、郁达夫、老舍……他们无一不对青岛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除了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青岛不光是北方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还是中国非常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城市。
几乎没有历史根基的青岛,为什么能拥有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就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出发,谈一谈青岛是如何炼成的。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中间为东西展布的胶莱盆地。陆海相接之处的崂山山脉,其最高峰的海拔为1132米,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远离海岸之处则岛屿林立,郁郁葱葱,与世隔绝。这样的地形使得青岛天生就是极具经济、军事价值的良港。
古代青岛人,以海为家,以渔为生。到清朝已经出现宽窄不一的街道和60余家商铺。作为一个刚刚萌芽的城市,青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真正发掘青岛潜力的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曾在中国实地考察数年,对中国极为了解,之后便极力向德国政府提议占领青岛。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青岛显然就是“样板殖民地”的最佳选择,它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德国人规划蓝图。殖民者在经过土地勘察、城市规划之后,踌躇满志地展开了全面建设。
整个城市的行政中心围绕着总督府展开,新式的钢铁结构也被应用其中,钢材是从德国远道运来的。外立面采用青岛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细方石构筑。整个建筑庄重威严,极具质感。为了保障建筑质量,殖民政府专门从德国聘请建筑设计师和专业技术工人。所有行政建筑、宗教建筑、住宅也都通过立法手段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总督府旧址
除了对建筑事无巨细的追求,德国人还非常重视城市的绿化。他们引入法国梧桐、槐树、银杏等树木。绿化城市的盛名在当时享誉全国。建筑之间、道路两侧,也将绿植穿插而置,配合当时广泛采用的红色屋顶,可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全国城市之中独树一帜。
总体而言,德国人在青岛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青岛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这是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一次建立。从建立之初就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港”。它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香港和上海,德国人打造“样板殖民地”的目标初步实现。
然而,在接下来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青岛觊觎已久的日本随后代替德国对青岛进行治理。这一时期的建筑质量明显下降,整体大为倒退。
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二次提升就要等到十余年后完全由中国人主导的时候了。青岛市政府深化了关于城市建筑的法规,设立了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着力提升建筑质量。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便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与德国、日本等殖民者不同的是,中国人治下的青岛市政府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改造。包括统一规划布局,每处院落均设置水龙头、公共厕所,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种起源于德占时期的建筑——里院——也在此时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了。
1935年,成就颇丰的青岛市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由中国人制定的青岛城市规划,其中甚至包括了一条从青岛经新疆直通欧洲的铁路。然而规划未及实施,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让青岛的发展再次停滞。
抗战结束之后,青岛历经内战、建国初期的曲折探索等社会变动,一些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城市风格大变。改革开放初期,破坏与不协调在对高楼的一味崇拜中也愈演愈烈。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近些年,人类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改造能力极速提升,我们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谷。青岛的城市风貌完全跳出之前的发展脉络,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不再是红瓦绿树、疏落有致,而是高楼林立、紧凑致密。
浮山与青岛平流雾
与其他高楼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青岛的特色依然相当突出。它的海湾曲线优美,大湾、小湾依次出现,连绵不绝。在陆地上,密集的高楼建筑群的呆板还会被突兀的山峰打破,它们使得青岛在钢筋水泥之中,依然保持了些许山野之气。雾浓之时,整个城市会完全隐去,只余些脚手架穿出云端,揭示着云雾下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未来的青岛是否仍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许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因为青岛城市美学第三次升级的时刻已经到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