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870期——《变形记》1
2021年08月20日 10:15:05作者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内容简介: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之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主播简介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太原市图书馆阅读推广人
编辑播讲人
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变形记》无疑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品通篇围绕着格里高尔奇异而悲惨的经历展开,线索极其简单,卡夫卡却用他无与伦比的阴郁爆发力将之丰满成了一个浸透异色的故事。
这篇小说荒诞不经。“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无比的甲虫。”故事由此展开。
小说完全架空,不提年代,没有背景,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甲虫,如何变成甲虫,作者都没有交代。他变成甲虫后家里人并没有想办法帮助他摆脱变成甲虫的命运,而是把他隔绝起来。格里高尔彷徨惊措,忧郁无助,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逐渐把甲虫格里高尔视为累赘,厌恶与嫌弃的情绪与日俱增。当他不知趣的行为吓走了租客之后,一开始帮助并照顾他的妹妹直接发出了赶走哥哥的咆哮,温情的面纱完全撕碎。
格里高尔从一家人的顶梁柱,变成家人害怕、厌恶、最后想要抛弃的甲虫,最终只能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而作者卡夫卡在叙述中语调的克制、冷静无疑更加深了全文的荒诞感,也正是在情节设置和叙述语调的相互作用下,《变形记》才充斥着浓郁的荒诞之味。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卡夫卡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可谓非常精准。他曾说过:“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由此可见他的悲观。
曾经支撑家庭被一家人捧在手心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仍然心家人,但家人却逐渐厌弃了他。甚至在小说的结尾,格里高尔的死带来的是一家人的欢笑和如释重负,格里高尔的父母已经开始欢喜地盘算着他妹妹的婚事。
格里高尔的深情温柔与家人的虚伪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悲剧的意味更深一层,实在让人心生寒意!似乎格里高尔是用昆虫做伪装的人类,而他的家人其实是伪装成人类的昆虫,一种错位的、异化的关系跃然纸上。
这部小说虽荒诞不经却又真实可信。格里高尔变成虫子后的恐惧与无力,挣扎无果后的绝望,是作者表达给读者的近体化情绪,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吊在天花板上的感觉真好”、“掉到地上后脊椎僵硬得生疼”……这样细腻的感触,让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在卡夫卡的文字世界中,仿佛自己也长出了笨重的甲壳。
格里高尔成了一个虫子,最不幸的是他丧失了说话能力,无法和人类沟通,但是他具备人类的思想,思考和行为又是合理的。他变形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赶火车,如何保住工作,怎样减少给家里人带来的内心打击,充满了对他人的体谅。这多么像一个作为家庭支柱的男人重病后无法言语无法支撑家庭的悲剧,着实让人心疼。
不幸中最大的幸运是,因为长期病痛与饥饿,格里高尔在被家人扫地出门之前,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没有直面妹妹变脸后的狂躁和家人的羞辱。
不依靠他依然能活下去的家人因为摆脱了这个可怖可厌的累赘而轻松愉悦,家中迎来了久违的喜悦和阳光。整本书回味起来讽刺和悲凉无处不在。
对于没有“自我”,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格里高尔来说,亲人的接纳是他战胜虫性、维持人性的关键所在。所以,当自己曾经十分宠爱的妹妹说出“他已经不再是格里高尔”之后,他苦苦维持的人性便彻底消散殆尽,为他人而活的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毁灭已成必然。这正是悲剧核心的所在。
有人说格里高尔的家人放弃他的原因在于,他已经变成了一只甲虫,“他”已非“本他”。而如果读者的想法再大胆一些,荒诞背后的现实也许更加残酷。
当曾经的家人变成植物人,亦或是神志不清的精神病患者,是不是也符合“他”已非“本他”的逻辑?当风光无限的百万富翁突然家道中落,贫困潦倒,是不是同样也满足上述推断?
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书中所展现的情境绝非空穴来风,并且还作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毕竟当格里高尔的家人难以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大喊大叫着要赶他走的时候,尚且可以以格里高尔已经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甲虫,而不再是当初那个活生生的人来做解释。这种跨越种族的异化,中和了家人的残酷与冷漠,不至于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倒吸冷气。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这异样的美化,向来是以真面目示人。因家人重病而弃置不顾的,绝非没有。当曾经不可一世的富豪穷途末路,朋友避之不及,娇妻立刻走人的情景也有很多。在无可解释的现实中,我们只能直面那些脆弱的关系,那些虚假的情谊,比起小说,残酷了何止几倍?
如此看来,我们许多人都曾是格里高尔,只是没有变成甲虫。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带给人愉快的阅读体验,它带给我们的可能是伤感、悲痛、内心的折磨,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部作品一定会激起你心灵的触动,引发情绪的波澜,触发对人性的体悟,加深对周遭社会的认知,甚至启发人们对道德、人生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不得不承认这部悲剧作品所蕴含的力量不亚于那些读起来愉快的作品。
对于弗朗茨·卡夫卡的评价及其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变形记》中“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有人说《变形记》表现了作者对于被社会同化的内心忧虑;有人说《变形记》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对生活压力的畏惧和逃避,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就像是他对于自己命运控制的无力;也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的共同命运,即无法摆脱蒙受异化之苦丧失自我的悲哀与寻找“自我”的徒劳挣扎。
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这也是这部作品魅力永存的原由所在。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