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926期——《相约星期二》1- 导读

2021年11月08日 14:45:32



1.jpg


作者简介

米奇·阿尔博姆,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代表作有:《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日重生》、《来一点信仰》、《时光守护者》。


内容简介

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已时日无多。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门与教授相伴,聆听老人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莫里·施瓦茨教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死亡既作为该作品的主题,又作为该小说的线索,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


编辑撰稿播讲

赵美华

太原市图书馆信息部馆员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千年前古人对于生死的思考。“生”与“死”本身就是两个极为厚重却又平淡如常的生活母题,虽然我们不能妄自等同它们的意义,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思考它们,从而获得生活的某种真谛。

如何看待“生”?又如何看待“死”?何以为“生”,又何以为“死”?若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后两年,你又将如何面对死亡?是自我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的历史进程,才能收获更好的生活?面对生活,我们又该怎样和解?

这些关于生命和生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在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中找到答案。通过死亡教育,让我们真正懂得生活,并与之和解。

《相约星期二》是一部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其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人、电视评论员,此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

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下一个人》、《一日重生》、《来一点信仰》、《时光守护者》、《弗兰基的蓝色琴弦》等九部畅销著作,其中《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

1979年春天,阿尔博姆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布兰戴斯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期间,阿尔博姆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莫里·施瓦茨先生,由于十分喜欢恩师的社会学课程,阿尔博姆的到课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那天,米奇送给施瓦茨教授一个印有他名字首字母的皮包,并对喜极而泣的教授许诺,要跟他保持联系,但是后来阿尔博姆食言了。

大学毕业后,阿尔博姆从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当过一段时间的业余拳击手之后,阿尔博姆成了一名体育记者,专门为《费城观察家报》和《底特律自由报》这类报刊撰稿。

《相约星期二》这部小说真实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罹患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到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作为莫里唯一的学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门与教授相伴,聆听老人最后的教诲。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与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并在他死后将莫里·施瓦茨教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死亡既作为该作品的主题,又作为该小说的线索,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使《相约星期二》作品本身散发出浓郁的哲学意蕴。

我们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很容易焦虑,对此,杨绛先生的回答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这道理我们都懂,可还是过着拖延又焦虑的生活,因为这注定就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因为拖延,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所以变得更加拖延。我们总是怕“来不及”。而莫里老人,他令人惊喜地出现在了交界处,用他生命里的最后时间,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莫里老人看来,生活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不及”,他的每一天都在改变。这样的改变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的。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意识到我们都会死,所以每一天都要为它的到来做好准备。这样对我们的人生会很有帮助,因为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相约星期二》与其说是一个学生的课堂纪录,不如说是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一堂宝贵的死亡教育课程。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看待死亡、看待生活。

在莫里的课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是“接受”。

他说接受自己,接受别人。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适当自怜,但绝不过度。不会让自己有更多的自哀自怜,每天早上一小会儿,掉几滴眼泪,就完了。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同于普通人所建议的完全放下,不去想它,莫里的做法是积极面对,不逃避,但不沉溺其中。这种对待缺憾的态度比说服自己完全不可有一丝消极态度的做法更为积极,也更加实际。

强行扼杀自己的消极想法,表面上看来生活一片阳光,未来充满美好,但事实上,那些压下去的悲伤、担忧、不甘都会悄悄累积在心头,等待着最后一根稻草。导火索也许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引爆的是长期压抑的大大小小的心事。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的欠缺。人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学着偶尔接受一下自己的不完美?能改正的,就改正,不能改正的——如莫里老人的病情——那就接受吧,偶尔顾影自怜,“丧”一下,没什么不好。这是一种发泄,是一种自我保护。

想象一个画面,如果莫里老人并不是如此轻松幽默地接受自己的病情,而是惶惶不可终日,悲叹自己人生的短暂,遗憾自己未竟的事业,茶饭不思,心神不宁,不仅我们听不到莫里老人珍贵的人生之课,莫里老人自己,在最后的日子里,想必也是非常痛苦的吧。

而我们在书中见到的莫里老人,是能说出“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如此风趣之语的长者,其心态之健康,可见一斑。比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更加深刻的,是学会接受自己的衰老,乃至死亡。

莫里说:“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衰老并不意味着弱小、无助,恰恰相反,衰老是走向生命终结的仪式,它意味着总结、思考,其中往往会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深恐迟暮的最深处恐怕并非恐惧衰老,或许是留恋年富力强,也或许是懊悔已经度过的、荒废的青春年光。而一个充实度过岁月的老者,他注视前方的眼神,就像一湾泉最深处的泉眼,在老之将至的时候,一定是平静的、坦然的。

在书的最后,米奇明白了过去自己汲汲于功名的可悲,与自己和解了;他还去西班牙见了他的弟弟,最终也与他的弟弟和解了。米奇从这门课毕业了,那么我们呢?且待时间流逝,答案自然会在风中飘荡。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