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947期——《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青少版)9-安静地融入家庭
2021年12月07日 17:35:21编辑撰稿人
安春媚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播讲人
邵丹
太原市图书馆古籍部馆员
作者简介
苏珊•凯恩(Susan Cain)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在华尔街担任律师多年,为大型企业和律师事务所担任过商业咨询顾问。TED 演讲获比尔•盖茨盛赞,点击量超2000 万次。2016 年创立“安静的革命”公司,旨在鼓励内向者不管在学校里、工作中还是社会上,都可以自如地做自己。
插画作者:
格兰特·斯奈德(Grant Snider)
美国“网红”插画家,漫画作品有趣又深刻,常见于《纽约客》《纽约时报图书评论》《堪萨斯星报》上。
内容简介
其实内向性格安静的生活态度里,一直潜藏着一种“超能力”,关键是需要去“看见”它,并学会如何恰当使用它。这本指南通过大量真实成长案例探讨他们“安静”融入不同生活场景的表现——从学校生活到社会交往,从追寻兴趣爱好到与家人相处。每一章后提炼实用交际技巧,书后附有给父母和老师的建议,配合《纽约客》漫画家对“安静”日常的趣味演绎,切实指导内向孩子发掘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以安静的方式令人刮目相看!
漫长的一天结束后,内向的孩子需要安静一会儿——把世界的喧嚣关在外面,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相处。他们有不被打扰的需求,但也要尊重家人的感受,并学会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家人的帮助。这就是家人存在的意义!
“恢复壁龛”
在家里辟出一个安全空间,用来清醒头脑,做回自己
卧室、阳台、篮球场、图书馆一角、小学时的树屋、朋友家的地下室,这些都被人们列为“安全空间”,是可以进行休憩和恢复能量的所在。这种安全空间,也叫作“恢复壁龛”。
还记得小时候搭建的秘密堡垒吗?有时候是用被子和枕头搭的,有时候是搭在高高的树上的,这其实就是“恢复壁龛”的雏形。找到你的空间!它不必非得是隐秘的或固若金汤的,但是它必须让你感到安全、舒服、不被打扰。“恢复壁龛”不拘大小,它可以像你卧室的椅子那样小小的就在近前,也可以像海边的沙滩那样开阔宽广。
“恢复壁龛”指代这样一种物理甚至心理的空间:它把世界的喧嚣关在门外,让你跟自己的感受和思想独处,让你在与人相处的漫长一天之后得以复原。“恢复壁龛”让你可以回归自己。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内向者对于外界刺激异常敏感,而在“恢复壁龛”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最为舒适的刺激强度,并找回能量。进入“恢复壁龛”,就好比按下我们的“重启键”。
如何打造“恢复壁龛”
你可以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一本书里,一首你正在写的歌里,甚至洗手间隔间里。一天当中,我们都需要一些安静的恢复时刻,如果你已经找到你的“恢复壁龛”,那就好好珍惜吧;如果还没有找到,可以参考以下几条建议,打造一个你的小空间。
卧室庇护所:自己的房间通常是退避休憩的最佳地点。你可以考虑做些简单的改变,让卧室变得更舒适。
安静的角落:对有些人来说,独享卧室是种奢望;又或者,有些人置身在热闹的校园里,想要在午间给自己充电。在这些情况下,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翻开书、听听音乐,或者只是闭目养神。
大自然:树林是极好的休憩场所,因为它们是一道物理屏障,将你和人群隔离开来,并且它们天然地会令人放松。或者只需要在户外走一走,甚至只是在操场或院子里转转,这些都是很好的放松途径。
你的头脑:当你困在人群中——在车上、咖啡馆或是兄弟姐妹扎堆的家里时,可以在头脑中打造你的“避难所”,你可以戴上耳机、拿一本书,或者只是闭上眼睛,注意自己的呼吸。
适宜的活动: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也能起到“恢复壁龛”的作用。不管是打游戏、跳蹦床、冲淋浴或是做饭,腾出时间来做吧。(也要记得吃好睡好,每天至少8 小时睡眠,这对外向者也同样重要!)
图书馆:既免费又令人放松,还有众书陪伴。
其他处所:要是你觉得人群太过喧嚣,或者很久都没能清静一下,不妨换个地方待会儿。拿不准时,就去洗手间待会儿。任何能让你放松下来、重新振作的地方都可以。
动静相宜
设定相处规则,找到自己所需和家人所需之间的平衡
有一年夏天,珍妮,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腼腆的游泳运动员,连着忙碌了好几个星期。一开始,全家人都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周末生日派对。那个周末真是热闹极了,谁都对珍妮问长问短。“她不停地说她想自己待一会儿,”她的妈妈回忆道,“她说想休息一天。”可是日程早就定好了,从派对回来的那天早上,珍妮就又启程参加长达一周的野营。营地里都是兴致勃勃的外向孩子,珍妮尽力装出一副天生外向健谈的样子,好显得合群。
等她回到家,家人们都迫不及待想听听她的野营趣事。她的家人准备了家庭聚餐,还有一部适合一起观看的电影,然而不幸的是,集体活动是珍妮此时最不想做的事了。“那天晚上,她好像崩溃了一样。”
结果就是怒吼、尖叫、摔门式的大爆发——这种情景,或许你并不陌生吧。爆发不见得就是坏事,内向者有时候把什么都憋在心里,所以偶尔发飙宣泄一下情绪,反倒会觉得特别痛快。那是一种巨大的释放,就像给气球放气那样。
那之后不久,妈妈找到珍妮谈心,认为她“想要充电的时候就要充电”。妈妈保证说,以后会尽力识别珍妮的“极限点”,也希望她能在事态不可控之前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意到这类习惯和情绪是需要高度的自我觉察的。珍妮已经十几岁了,她的妈妈觉得是时候让她承担更多的责任了。如果珍妮能够识别自己的需求,就能够表达需求,进而回到自己的“孤独堡垒”,在那儿休息。等出来时,她就神清气爽,没有脾气了。不过,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珍妮是家庭的一分子,置身于家庭之中时,就要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她自己的。更何况,珍妮还有个妹妹。
珍妮的妈妈很早就发现,尽管两个女儿年纪只相差两岁,但个性却相差好几光年。妈妈解释道,“珍妮总想蜷在一角独自看书,而艾米喜欢周围有动静。”艾米总想跟人待在一起,尤其喜欢跟着姐姐珍妮。
每当珍妮回房,想要清静放松时,过不了几分钟,妹妹就来嘭嘭敲门。珍妮尝试做个好姐姐,可那实在太难了。对于珍妮、艾米以及她们的父母来说,问题在于怎样满足两个女孩各自的需求。
在一次家庭度假中,这个问题有了突破。他们驱车一路开到哥伦比亚峡谷,那是一个蜿蜒穿越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山脉天堂。一路上,雨下个不停,他们原本的计划——游泳、航船、划艇、滑水、远足全都受阻了。珍妮倒不介意,她带了书和画板,很乐意在租住的屋里看书、画画。可是对艾米来说,这种天气真是太扫兴了。
最后,她们达成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珍妮自己看书,艾米不可以打扰她。不过艾米也有她的好时光:珍妮答应跟她雨中游泳,而且说好了必须开开心心地去,不许沉着脸。就这样两个人挺过了这次雨中之旅。
第二年,她们的父母无意中想到了一个新的策略,他们邀请珍妮的一个好友同行,恰好那位朋友性格外向——这就满足了艾米对于互动的需求,同时珍妮也有了更多的独处时间。出乎妈妈的意料,新加入的人非但没有减少两姐妹的相处时间,反倒有利于她们和谐共处。
内向者与家人的相处之道
那么,内向的人怎么才能够跟家人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交流:偶尔关上房门没有关系,不过你要确保这样做不会伤害你深爱的家人,包括你烦人的弟弟妹妹。
尊重家人的需求:正如我们内向的人希望别人能尊重我们对安静和独处的需求,我们也必须明白,我们的兄弟姐妹或父母也许有着与我们相反的需求。家庭中,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平等的,都值得被满足,这就意味着——
妥协:不论彼此有多少共同之处,你和你的家人必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让一家人幸福的一个秘诀就是,找到你自己所需和你家人所需之间的平衡。家庭生活以及任何地方的生活,都是取与舍的过程。
珍惜共处时光:家人通常就是你只需要最真实地面对的人,这份安心弥足珍贵,一定要留出时间跟家人待在一起,做回你自己。(你可以随时回到别的消遣,而家人并不是随时都在的。)
寻找家庭同盟:要是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不理解你,就跟表兄妹、爷爷奶奶或家族朋友——就是那些亲近且关心你、理解你,并能给你提供建议的人保持联系。
减轻负担:很多内向的人都喜欢独自应对挑战。遇到困难时,要寻求家人的支持、 鼓励和爱。在需要的时候,请求家人帮助,甚至只是一个拥抱。这就是家人存在的意义啊!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