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第948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导读

2021年12月08日 15:39: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jpg


编辑撰稿人

曹景阳

太原市图书馆报刊部馆员


播讲人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谈文学》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关心的事项为话题,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修身、谈社会运动、谈爱恋,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培养能力,要有理想,勿随了世俗贪图近利。   

《谈修养》是作者十年后,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

故多了一些思考体验而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亲切,如沐春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件。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可一读这十二封信。

任时光流淌,时代变迁,翻看起这尘封的信件,悠然亲切,感慨万千。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后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晚年时,经常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边,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学生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同学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

后来他们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是那位写过鸿篇巨制的朱光潜,至今仍对中国美学有深切的影响力。他中西合壁,学富五车,却又是如此赤子心性。

那时的中午,朱先生总是独自静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

先生对后生的爱,让人动容。那时,许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时常到先生家索要钱票。先生乐善好施,家门大开,从他悟彻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问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盘的人。

那枝花朵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

季羡林先生后来在悼念朱光潜逝世的文章中极度赞扬了他的严谨学风和一丝不苟、谦虚礼让、不耻下问的治学精神。并在文中这样评价朱光潜:

“他一生执著追求,没有偷懒。将近九十年的漫长道路,走过来并不容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都碰到过。顺利与挫折,他都经受过。但是,他在千辛万苦之后,毕竟找到了真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找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归宿。现在人们常谈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孟实先生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的。”

可见先生之风,真是山高水长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

作品主要谈人生修养,更重哲理,但所谈的哲理是经过“情”的熔炼而派生的,是含情之理。当读这些信时,我们不仅会为其所讲之理所折服,更会为其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所打动,反过来就更信服这含情之理了。

这些话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先生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这种称呼是带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及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还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启示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本书的开篇《谈读书》,朱先生细心为青年讲述,再忙之时,也不应忘了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席不暇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只要看孙先生写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便知孙先生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作者在文中认为,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了也是无用。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充满力量与信心的书。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概括当时青年的毛病:“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现代青年又何尝不是呢?青年在最美好的年华本应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但新闻中常常能看到青年人吸毒、杀人、强奸、赌博等报道,让人感到无奈。对此,朱光潜先生认为“人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可能就会被恶习惯所引诱。”所以开篇就讲《谈读书》,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那么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我们忙碌,或许因为不想面对空闲下来的独处;我们害怕黑暗,或许因为不想坦然面对内心遗留的角落。倘若如此,我们即便不忙也会试图让自己不知所措地忙碌起来,我们即便有时间读书也会没有读书的心境。

朱先生的十二封信向每个青年娓娓道来,细细阐述。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我们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太讲究“效率”,要深入,要耐苦,不要像旅行者看名画似的匆匆走过。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