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980期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走进汉字世界》3-小篆•隶书
2022年01月21日 09:57:37作者简介: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专家,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古代汉语研究所副所长,师从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曾发表汉字研究、普及类文章近百篇,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教育部级汉字重点项目。
内容简介: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系列是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专家孟琢写给孩子的趣味汉字书,按新课标精选小学生常用、能体现造字逻辑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标准 ,选取了约400个神奇汉字。用300多幅全彩手绘、文物图,以及汉字树形结构,画说3000岁汉字的前世今生、演变历程;以5种字形演变、生动有趣又知识满满的语言,说透6大造字法,让孩子从根源杜绝易错字;更以一个个汉字穿起一条条知识线,带孩子读懂5000年历史文化的跌宕起伏、磅礴巨变。
编辑撰稿人
王晓婷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小篆•隶书
金文是周代的主要文字,小篆是秦国的文字。从周到秦,在这两个伟大的王朝之间,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典雅肃穆、古朴雄浑的金文是周代的官方文字。但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还有周平王无奈而仓促的东迁,从西周到东周,天子的权威与礼乐一落千丈!在诸侯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金文这种整齐规矩的文字,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周天子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何况区区文字呢?
从周代到战国,汉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国家的文字各不相同,差异极大,战国文字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复杂纷乱、各国不同。
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密不可分。当时天下分裂,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谁都想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谁都要谋求自己的霸业和野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各国的政治、文化、军事、社会不断走向差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过了近300年的春秋时期和200多年的战国纷争,中国历史终于又从分裂走向了统一。兼并六国,结束战国纷争的丰功伟业,是由秦始皇完成的。
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需要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各国的制度、风俗、语言、文字都不一样,想要推行秦朝的政令,下一道诏书,六国的人看不懂,怎么办?汉字不同,也影响大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想看其他六国的书,相当于要重新掌握好几门语言文字,简直太麻烦了。
于是,秦始皇派李斯带领着那个指鹿为马的太监赵高,还有太史令胡毋敬,一起写出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在这三篇字书中,包括了3300个字,他们根据传统的秦国文字,进一步加以简化、调整,同时废除了那些形状各异的六国文字,最后推出了小篆!
“篆”虽然难认,但意思很清楚。“篆”是个形声字,下面的“彖”是用来表示“篆”的读音的,而上面的竹字头说明这个字和竹子有关。“篆”的本义就是用笔写在竹简上的意思。
小篆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面向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被大秦帝国不断地推广、普及。对秦始皇来说,统一文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政策。对中华民族来说,统一的汉字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团结、凝聚,不要小看一个个小小的汉字,是它们铸成了我们几千年来未曾动摇的文化根基。
作为秦始皇推广至全国的规范文字,小篆字形齐整,结构规范,不像甲骨文那样,同一个字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它充分保留了造字的文化内涵,在字形中,蕴含着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奥秘。
小篆字形规整、内涵丰富、端庄大方,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好写——写这种文字,需要耐心细致、凝神定气,手中的毛笔又慢又稳,很有修身养性的感觉,但就是效率特低!写上个千八百字,恨不得手都要累断了。
于是,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向全国推广的同时,秦国的官吏们率先放弃了小篆,他们自觉地简化汉字,用一种简便的字体书写了大量的公文。这种字体,就是隶书。“隶”就是小吏的意思。
从小篆到隶书,汉字的这个变化过程叫作“隶变”。在隶变中,汉字的笔画变得横平竖直,基本结构越发趋向现代汉字。经过大刀阔斧的简化过程,汉字书写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另一方面,汉字中的意义信息也丢失了不少。
在汉字的发展中,有一组重要的矛盾——字义丰富和书写效率。想要在一个字里体现更多的字义,就要用更多的笔画来表示。但如果笔画太多了,这个字又很难写,不利于传播,就要加以简化。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隶书,这是一个发展了几千年的简化过程。哪怕会丧失一些字义信息,但人们还是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简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整体规律。
隶书在秦代萌芽后,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在汉代大为兴盛。从西汉到东汉,出现了一批经典的隶书名碑,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隶书之美。
从汉碑,我们能看出隶书的基本特点。第一,隶书字形在整体上是扁方形的。第二,隶书讲究“蚕头燕尾”。在起笔的时候顿笔,就像蚕宝宝的脑袋一样;在收笔的时候要翘起来,就像天上飞的小燕子的尾巴一样。
这是隶书-独特的-审美风味。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是古文字,从隶书开始就是书写规范的今文字了。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化过程中,汉字遭遇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漫天的大火里,中华古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古文几乎废绝。在这样的年代里,人们离古文字渐行渐远,很多人不明白汉字发展的过程,便开始根据当时通行的隶书来随意讲解汉字。比如说,什么是“长”呢?当时的“长”写作繁体字“長”,“長”和“馬”(马)的上半部分很像,于是有人就说“马头人为长”——长像马,马脸长,人脸要是像马脸一样,自然就是“长”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荒唐?当时有一个叫许慎的人看不下去了!
具有研究精神、严肃认真的许慎心想,怎样才能准确地讲解汉字呢?隶书已经经过简化和笔画的调整,不能准确地传达出汉字本身的造字含义,应该找一种更古老的字体,作为说文解字的基础。在许慎生活的年代,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数量极少且过于久远,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古书中的-小篆。
小篆承前启后,连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保存了古文字中丰富的意义和文化,是打开古文字宝库的钥匙。凭着这把钥匙,许慎写出了汉字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书——《说文解字》。许慎把小篆作为《说文解字》的基础,在古籍中遍寻汉字的小篆字形,广泛搜集。有的字找不到小篆字形,他便按小篆的书写规则加以复原。最终成书一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不包括异体字,也不包括后继学者为《说文解字》增加的新附字)。
除了用小篆厘清汉字含义,《说文解字》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和价值是:许慎发现了汉字部首的奥秘。
在《说文解字》中,上万个汉字是由540个部首统起来的,掌握了部首,也就掌握了汉字的秘诀。比如,“示”就是一个重要的部首,这也就是现在楷书中的“礻”。所谓“凡示之属皆从示”,“礼、祭、祀、神、福、祸”,这些和神灵祭祀、祸福祈祷有关的字,都是从“示”的。
《说文解字》凝聚着许慎一生的心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字-文化巨著,书中蕴藏着汉字的全部奥秘。因此,许慎也被尊称为仓颉之后的第二位“字圣”。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