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998期 ——《捡史》9-苏家那点儿事(上)

2022年02月16日 11:09:42



捡史9.jpg


编辑撰稿人

王刚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邵丹

太原市图书馆古籍部馆员

 

作者简介:

郭德纲,相声演员,德云班主。天津人,生于1973年,自幼酷爱各种民间艺术,八岁投身艺坛。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说相声、讲评书、唱戏、拍电影、拍电视剧、主持电视节目。著有《郭论》《捡史》等。


内容简介:

《捡史》是百万畅销经典“郭论”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纲通过剖析历史人物,复盘一场场暗流汹涌的权力游戏,剖析君臣博弈法则,发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处。学说话、学办事、学为人处世,不可不读《捡史》。





苏家那点儿事(上)

 

前面提到宋朝的好皇帝宋仁宗在位期间人才辈出,“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出在宋仁宗在位期间,其中苏洵又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父亲。老苏家一家三父子,个个是文豪,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坛大家。尤其是苏轼,不仅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还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又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已经这么有才华了,偏偏苏轼性格还很好,他的一生几起几落,但是他始终我行我素,泰然处之,活得十分潇洒。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政坛成就斐然,一路做到了副宰相。他们俩的父亲苏洵名气稍微弱一点儿,但是他培养出了两个这么杰出的儿子,自己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对时事政治颇有见地,也是名气在外。

这无疑是历史上中国文坛光环最耀眼的家族之一了,而且他们家的事还都很有趣。

先来说说三苏里最有名的人:苏轼。

宋仁宗嘉佑元年,四十八岁的苏洵准备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赶考。入京前,苏洵先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去拜访了益州知府张方平,张方平看了他们仨写的文章,很是赏识,提笔便写了一封推荐信,向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苏家三父子。

欧阳修读到苏氏父子的文章后,大喜过望,于是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苏家三父子拿到两位文豪的推荐信后,就跑去参加考试了。举人考试,对苏轼和苏辙来说只是小菜一碟,自然是顺顺利利地考过了。嘉祐二年(1057),兄弟两人一起来到京城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便呈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读后,觉得此文立论高远,层次清晰,文字老到,有大家风范。他提起笔来正准备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忽然心里犯起了嘀咕:这文章太好了,是谁写的呢?想来想去,欧阳修断定:别人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我的学生曾巩所写!我可不能随便给他第一名!要是传出去,大家说我徇私舞弊怎么办呢?给他个第二名吧!

欧阳修万万没想到,天下之大,奇才辈出,这篇文章竟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眉山小伙子苏轼之手。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的文章开始在公卿大夫们之间广为流传,就连皇帝也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苏轼做官后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政和变法,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他想尽办法弹劾苏轼。苏轼也觉得自己在京城快待不下去了,就上书请求离开京城。

就在被贬到湖州当知州这一年,苏东坡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当时的朝廷政局很混乱,苏轼虽然官职不高,又只是地方官,但他在文坛地位高,影响大,老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政敌抓住苏轼写的《湖州谢上表》中的几句牢骚话,向朝廷狠狠地告了他一状。结果苏轼到湖州上任还不到四个月,就被强行绑回了京城,收押在监,严刑逼供。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当朝多人都为苏轼求情,苏轼在被关押一百多天之后,终于重获自由。终于走出监狱的苏轼心情好极了,当天晚上就立刻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意思是:端起酒杯,刚刚过去的事情就像是做了一场大梦!我再试着提笔写诗,依然觉得有如神助,大难过去了,何必想那么多呢?人生和官场的事,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

所以说苏轼为人非常乐观,从这首诗里就能看出苗头。四十多岁的人了,官做得不大,还坐了牢,刚放出来,马上又要奔赴偏远地区,但他自我感觉还不错,收拾收拾,就赶赴黄州上任去了。

在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土坡上,苏轼管它叫“东坡”,管自己叫“东坡居士”。靠着这块东坡,苏轼勉强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还跟邻居交上了朋友。

苏轼名满天下,很多人仰慕他的才华,专程追到黄州请他喝酒,想跟他交个朋友。苏东坡这个人一颗赤子之心,从不摆文豪的架子,交友非常随性,谁来找他,他就大大方方与人家一起玩儿,一起吟诗作对,其乐融融。

后来苏东坡被召回京城,八个月内连升三级,从区县小官变成了翰林大学士,原来这是神宗皇帝的遗命。尽管如此,弹劾苏东坡的上书从没中断过。政敌没办法从他的政绩上找到把柄,就拿着他的诗词做文章,动辄向皇上打小报告。苏东坡受不了,再次离开京城。他的太平日子也仅仅持续了五年,五年之后,他再次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人还没到英州,路上又被降职三次,改派到了广东惠州。

他居住在惠州的嘉祐寺,当地百姓对他既敬重又喜爱,兴致一起来,苏东坡又写了首诗,“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说自己在条件恶劣的岭南地区,意外地可以睡上踏实的好觉,实在可贵,连道士敲钟都是轻轻的。

据说这首诗传到京城后,被当时的权臣章惇看到,他冷笑道:苏轼竟如此快活?

很快,苏轼便由惠州再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在北宋,放逐儋州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点点的处罚。苏轼的许多粉丝都为他感到不平:一个少年成名、才华横溢的天才,竟被一贬再贬,甚至在晚年还被贬到儋州这么偏远的地区,真是千古奇冤啊!

经历了多年的贬谪生涯后,苏轼四处奔走,活成了一个行走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用今天的眼光看,苏东坡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流放黄州期间,苏轼发现黄州的猪肉物美价廉,不但将大量热情投入到对东坡肉的钻研开发中,甚至还写过一首饱含热情的《猪肉颂》来夸黄州猪肉。

绍圣元年(1094),年近六旬的苏轼被贬至惠州,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便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惠州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百姓有多高兴呢?连着喝了三天大酒,还把村西边的鸡都杀光了。

后来苏轼久居惠州,又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起来苏东坡是真爱美食,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琵琶虾、龙井虾仁……东坡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这些饮食佳酿,都是他被贬斥地方时游山玩水之余研究出来的。

秉性中不可磨灭的特质,伤害了苏轼,也成全了苏轼。他在流亡中想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再像年轻时那么激进,变得豁达而从容,渐渐地成为了我们现在熟悉的苏东坡,他的诗词也因此获得了独特而鲜明的魅力,得到了无数读者发自内心的喜爱。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