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1020期 ——《大脑修复术》5——上瘾是欲望,不是快乐

2022年03月18日 17:13:31



大脑修复术5.jpg



编辑撰稿人

吕静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馆员


播讲人

邵丹

太原市图书馆古籍部馆员

 

作者简介:

姚乃琳,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香港大学精神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心理学士。从事脑科学研究多年,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10余篇研究文章,研究方向涉及用脑成像手段观测幻觉、精神 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帕金森病等精神、神经、衰老相关疾病。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中几平每个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困扰。如何识别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如何应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成长中必经的心理困境,如何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并拥有满意的学习和工作表现,本书作者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姚乃琳一一给出了答案。




上瘾是欲望,不是快乐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多巴胺描述成人类愉悦感的来源。一些文章甚至把多巴胺形容为生活值得一过的唯一原因,也是每个人试图通过获得药物、运动、食物、性或者地位来得到的终极高潮体验。但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多巴胺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快乐分子”。

多巴胺的作用其实非常简单。奖赏回路中的多巴胺,一是作用于我们的奖赏系统,让我们产生欲望;二是让大脑预期奖赏,指导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简单来说,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让你想要”,以及让你主动选择能得到更多奖励的行为。多巴胺和快乐其实关系不大。高晓松曾经说过: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而这个欲望,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并不会使人产生愉悦感,而是会让人产生欲望。而对某件事、某样东西过多的欲望,就是上瘾。

所以,你很想要某样东西或很想做某件事,这并不代表它就一定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和快乐。想要和需要其实是两件事。多巴胺给人“想要”的感觉,让人一直不停地追求;而快乐指的是“被满足”,它和多巴胺没有太大关系,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你可能并不真的需要一样东西或一件事,但是多巴胺会让你一直想做这件事或获得这个东西,最后即便如愿以偿了,它也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

上瘾行为因人而异,一个人的易上瘾体质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40%的上瘾由基因决定,剩下的60%由环境因素决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成瘾基因都和多巴胺神经通路有关。而环境因素方面,有研究发现青春期的高度孤独会导致成年后更容易上瘾。

赚钱上瘾就是上瘾行为的一个典型例子。钱是人类社会发明出来的外部奖赏符号,因此它不像吃饭、喝水那样有着天然的弱化机制。赚钱的欲望一旦得到强化,常常会因为难以停止而做过头。在最初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赚更多的钱并不会给你带来同等程度的愉悦感,而你赚钱的欲望却不会停止。无休无止地追求不会带来满足的欲望,甚至会让人产生恶心的感觉。

吸毒上瘾——说到上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吸毒上瘾。为什么吸毒会让人上瘾呢?因为当毒品给大脑带来巨大冲击时,多巴胺的分泌量是我们吃到美食或者发生性行为时分泌量的10倍,甚至更多。大量的多巴胺并不会增加一个人主观感受到的快感,但却会让人极度渴求毒品,并且会剥夺人感受快乐的能力。随着吸毒次数的增加,大脑会逐渐适应大量多巴胺的存在,变得越来越不敏感,需要越来越多的多巴胺刺激才会有反应。吸毒者的大脑奖赏系统和前额叶皮质之间的连接会变弱,让吸毒者无法控制他寻求毒品的念头和行动。戒毒期间,吸毒者会因为缺乏多巴胺而觉得非常难受、睡不着觉,还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游戏上瘾——在游戏发布前的测试过程中,开发者会试图增加游戏的成瘾性。比如在一个游戏的测试阶段,游戏发布者通过实时的数据反馈发现,比起寻找物品,营救人质任务的参与者更多,于是他们就会在游戏中增加更多的营救人质的任务。或者游戏发布者发现某种特殊的颜色、箭头的形状会让人产生特定的参与行为,就会在后续的游戏设计中增加这些元素。最终版本的游戏由此成为所有这些让你更加上瘾的元素的集合,这就是游戏让人难以抗拒的原因。

赌博成瘾——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强我们做事的动机,分泌量的峰值出现在我们做一件想做的事之前。科学家把多巴胺直接注射到小鼠的伏隔核中,结果小鼠会付出比平时多两到三倍的努力来做某件事。多巴胺的这种调控动机的作用在进化过程中本来是对我们有益的,奖赏回路会让我们反复主动去做对生存有益的事情,比如寻找食物、觅偶、学习新技能等。但是同样的奖赏回路在赌博过程中也会被病态地激活,产生我们并不想要的结果。

当我们做一件事取得成功时,脑源神经回路的多巴胺会快速释放,给人奖赏感,我们下次就会更有动力地去做这件事。但是,多巴胺的峰值也会出现在“接近成功”的失败状况下。多巴胺之所以会在这种“接近成功”的失败情况下释放,本来是为了鼓励动物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再努力一把,直至获得成功。

但在赌博中,每一次的成败都是随机事件,并不会随着你的练习而更加接近成功。所以,赌博激励的结果是:接近成功的失败——比如,赌博时骰子点数差一点点就能赢的情况会引起多巴胺大量释放——会让人更想再赌一把。接近赢(实际上输)的状态就这样反复刺激多巴胺分泌,导致赌博成瘾,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多巴胺的分泌不仅增加行为动机,也负责编码预期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对一件事的预期结果是好的,但做完之后却发现结果不如自己预期的好,多巴胺分泌量就会减少,你下次也就不怎么想再做这件事了;如果你对一件事没有太大的预期,但结果却超出了你的预期,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你也会愿意再做这件事。这叫作“奖赏预期误差理论”。

根据多巴胺分泌量预期奖赏,有助于人们学习什么时候该去追求奖赏,什么时候则该规避令人失望的失败。

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大脑奖赏回路就已经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甚至会达到峰值。奖赏预期误差理论又告诉我们,只有在预期低于结果的时候,多巴胺才会大量分泌。结合这两个规律我们发现,有一种奖赏方式特别容易让人上瘾,就是“高频出现的随机奖赏”。奖赏随机出现意味着你总是无法对结果抱有确定的期待,每一次奖赏的出现都是惊喜;奖赏的高频出现保证了特定奖赏回路可以快速准确地搭建起来,不会因为一段时间缺乏刺激而废弃退化。这个简单的上瘾规律是自然进化教给动物的制胜法宝,如今却被滥用以致带来病态成瘾行为。

实际上,成瘾规律的正确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掌握适应技能。

很多人不喜欢看书或者学习,可能的原因就是多巴胺的分泌量不足。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长期努力才能看到进步。如果你对学习结果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比如希望考取某个成绩,而不是从学习知识本身得到满足),学习带给你的奖赏结果就会低于你的预期,你的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不会多,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不足。不过,当你不把学习的结果看作奖赏,而是把学习新的知识本身看作奖赏时,就比容易对学习本身“上瘾”。因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在生存进化上对个体是有益的,学习和了解新事物本身就会促进多巴胺分泌,有很大的上瘾潜力。

如果你觉得学习某个知识技能对你来说毫无吸引力,甚至有点儿痛苦,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尝试学习的难度和你的实际能力或者你对知识的期望相距太远了。

比如学习英语,当你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每个单词和每种语法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在你的大脑中建立全新的回路。新回路的建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了之后还会忘,所以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忘得比学得快,你就不太容易坚持下去。但是,如果你的大脑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固的英语回路,之后再往上添砖加瓦就会变得相对简单。这时,你的学习速度和你的期望越来越接近,奖赏的预期偏差变小,多巴胺分泌量就会增加,让你更有动力坚持下去,甚至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上瘾。

上瘾其实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神秘和可怕。上瘾虽然会导致不好的行为,但也可以被用于好的方面。

如果你有了不良的上瘾行为,解决方法就是给自己找一个有益的奖赏行为来替代它。

你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平时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上瘾行为,看长期结果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如果你的上瘾行为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就尝试把病态上瘾的对象替换成积极的上瘾对象。比如把购物成瘾换成学习新技能或者运动上瘾,这样一来不好的上瘾就变成了好的上瘾。你要把握的原则是,这个替代行为的难度不要太大,你抱持的期望也不要太高,并且最好能比较快地获得奖赏反馈。满足了这三个要素,新的好上瘾行为就很容易替代旧的坏上瘾行为了。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