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1029期 ——《美的觉知》5——我的收藏:柳茶碗&手板与苹果箱&研磨碟

2022年03月31日 10:53:30


美的觉知5.jpg


编辑撰稿人

侯宝珠

太原市图书馆报刊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作者简介:

安藤雅信,生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陶作家,茶人,“百草艺廊”经营者,生活工艺代表人物。1981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刻系,三十岁之前接触大量西方美术及造型理论,并将其付诸艺术实践,还曾以现代作家身份活跃于文坛,是日本当代著名陶艺家。


内容简介: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世间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书法、古董、时尚、音乐……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清贫”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到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




我的收藏:柳茶碗&手板与苹果箱&研磨碟

 

柳茶碗

说起美浓代表性窑口,有桃山时代开始的志野烧、织部烧、濑户黑、黄濑户等这些茶陶;还有另外一个分支,就是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改变了形式依然在烧制的杂器。特别是江户时代到昭和中期一些挂釉的陶器,保留着浓厚的彩绘与成型上的手作感,十分有趣。这是美浓地区有意识地想要对抗伊万里白瓷的结果吧,后者是从江户时代开始四百多年来陶瓷器烧窑的主流。

曾经的匠人们都充满了对白瓷的向往,每天都在追求着如何能更白一点,更细一点,寻找更适合的黏土。如果透光性赶不上白瓷,也没有那么细腻,只有白白的底色仿佛没有什么看点,于是想到在上面加一点彩绘来提高价钱。可偏偏出售的又不是高价的茶道具,而是十分廉价的日用杂器,求的是产量,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可以对付。于是就算画了彩绘也只能称得上是飞快地涂写。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画完更多的产品,工人们熟练地省去了所有费工的笔画,于是出现了十分简练的线条。因此很少能看到用贵重的山吴须料画的彩绘,多数是十分廉价的叫作“鬼板”的褐铁矿原料。这些杂器中,我最喜欢收藏的是当时下级武士们用来吃饭的柳茶碗。

之所以叫作“柳茶碗”,得名于名古屋城曾经被叫作“柳城”。也因为这个称呼,江户时代开始比从前多了许多绘有柳树图案的器皿。时代再往后一点,江户中期到江户末期制作的器皿上所看见的柳树图案,则是另一层引申的意思,认为柳树是结缘的象征,但共同点就是图案的线条都十分简练,想象得出制作时飞快的速度。

我也曾想过要仿作一只柳茶碗,但完全画不出来那样简练、老辣的线条。不知道那是一天画多少只碗才能练就的熟练笔触,自然而流畅,没有一丝刻意之处,令人赞叹不已。

柳茶碗是一种土质细腻、碗壁薄,即便烧结温度不高也能烧透的拉坯成型器。过去濑户窑、美浓一带的窑口都有生产。在两个产地的窑口都开始逐渐转向生产白瓷的年代,为了对抗发源于伊万里的白瓷,还是用本地可以挖掘的材料辛苦坚持了很久。

把具象化的东西在熟练之后转为抽象绘画的代表有透纳、村上华岳、蒙德里安、牧溪等。这只柳茶碗也有这样如神来之笔般的抽象线条。

看着这些碗,我不自觉地联想到,白瓷供不应求的时代,一对在窑厂默默工作的夫妇,一人用辘轳旋转出一只又一只的柳茶碗,一人则在旁用铁釉画彩。

1910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陶瓷工艺家富本宪吉曾说:“我之所以说绘画和更纱棉布是同等贵重的,是因为在伦敦的南肯辛顿博物馆看到了二者被摆放在一起陈列展出,我头脑中才会浮现这样的想法。”在抽象绘画、达达主义诞生之前,作为纯美术代表的绘画和实用美术(工艺)已经开始并肩展出了,富本那时的想法十分有深意。

 

手板与苹果箱

我的家业是陶器商,我对烧陶窑厂的了解算是耳濡目染。到上中学为止,也常随父亲一起去窑厂取货。所以至今看到那些堆放陶瓷产品的小木屋都抱着喜爱与说不尽的乡愁。

每逢有废弃的窑厂,我都会去接手一些还能用的烧窑道具。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用来搬运成型后的素胎器皿的松木手板。经年使用之后的手板,边缘被磨去了锐利的边角,板面上凹凸不平的锯齿不规则地点缀其上,还带一点弯曲,自然流露出历经岁月的磨灭之美。我舍不得放弃这些素材,用它来制作仿朝鲜李朝时期的小家具、百草艺廊的前台柜台,还有艺廊空间的天花板等。

美浓地区的窑口为了保证搬运素胎时不出意外,习惯选用松木板作为手板。松木板面不容易起木刺,摸起来也光滑。毕竟是制作单价较低的量产日杂器皿产地,大多数窑厂都希望一次尽量多放一些来节约空间和成本,因此大多选用两米长的松木板,但如果不熟练就很不好操作。所以在我自己的工坊,我都把它裁短到一米半。此外除了做成手板,松木也是烧窑时最适合的木材燃料,不得不感叹自然界的合理性和古来陶艺人的智慧。

另一种在这个产地多见的道具就是苹果箱。住家和工坊都在一个院子内,常用苹果箱来搬运烧成的陶瓷器,因此收集许多苹果箱堆在院子的角落里。

记得小时候也常常把苹果箱拿到自己的房间搬过来摆过去。旧的苹果木箱就像我的玩具一样,放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之后,我也是用苹果箱摆出了一条隔离的通道。我学习的房间作为自己的秘密活动基地,这大概就是年少叛逆期时自我主张的觉醒吧。

用松木的手板来替代三合板,用苹果箱来替代常见的塑料箱,还可以用作艺廊办展览时展陈用的道具。有时在百草艺廊附近的“高田地区”,勉为其难地把烧酒的陶瓶和带盖的大瓮也搬来,加上使用耐火的苹果箱,窑厂般的布陈就会有着强烈的代入感。


研磨碟

曾在哪本书里读到过,全世界凡是越过北纬35度线的地区,锅的形状都会出现变化。在北方的严寒地带,为了利用炊事的热气让室内暖和起来,在房间里会设置日式地炉那样的器具,锅是吊着烧的;而在炉灶文化为主的南方,锅是搁置于炉灶上的。生活方式与器具密切相关,这样的变化与变迁在饮食文化中也是十分值得玩味。

研磨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厨具。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可能与经过研磨之后蔬菜就可以直接生食有关。

虽然大家都认为沙拉是十分普遍的食物,但在医食同源的中国,至今都有人认为生食蔬菜易使人体受寒,当忌口。在生火都困难的时代,没有菜刀的人类可能是用石头捣碎野菜后进食的。

一件便利厨具的发明,实现了既可以生吃蔬菜又能避免身体受寒,如果用踢足球来打比方的话,就像是突然找到传球的空当一般。

在研磨碟最早制作使用的镰仓时代,使用了无釉粗陶土茶碗的制作手法,碟子的形状扁平,刻有网格状的线条。之后,碟的边缘向外弯曲延展成片口形状。以濑户窑为制造中心,一直到今天仍在持续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磨碟也不断被改良,江户时代濑户窑出产的研磨碟或许是手工制造研磨碟的最后时期。先用辘轳拉出圆形的盘身,再在相对的两边弯折,加工成便于单手使用的长方形碟子。这样的研磨碟,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作为饮食器具来看,都是趋于完美的大成之作。

到了明治时代,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研磨碟的材料一举扩展到陶土之外,陶器研磨碟不再独领风骚。

工业化初期,从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研磨碟上,还能看出对陶器碟的尊崇。随后,这种尊崇也逐渐消失,在工业产品形成气候的同时,陶制研磨碟逐渐被新产品所替代。

在生活器具的气质上,手工制造相对于工业制造,烧制的陶土相对于新材料,这其中呈现的是时代的变迁与竞争。 激烈的更新与迭代竞争使每种产品的存在周期都变短。

但正因如此,虽然能加工出尖锐锯齿的金属碟目前非常普及,但陶器碟因其坚固、耐酸的优点,仍在不断改良并持续制造着。

陶器一直在寻找进攻机会,或者说陶瓷器具能瞬间找到空当,传球助攻。虽然陶器并不能卖出高价,但仍在不断改良中,且新品迭出。从中,我看到了制陶界的坚韧和坚持,不胜欣喜。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