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1030期 ——《美的觉知》6-前半生与后半生&传承、延续

2022年04月01日 15:57:08



美的觉知6.jpg


编辑撰稿人

侯宝珠

太原市图书馆报刊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作者简介:

安藤雅信,生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陶作家,茶人,“百草艺廊”经营者,生活工艺代表人物。1981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刻系,三十岁之前接触大量西方美术及造型理论,并将其付诸艺术实践,还曾以现代作家身份活跃于文坛,是日本当代著名陶艺家。


内容简介: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世间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书法、古董、时尚、音乐……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清贫”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到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




前半生与后半生

“您买下的东西,拿回家一看就是个破烂儿了。”古道具坂田店的店主坂田和实先生常常这样自我解嘲地说。他的店里不经营人们一般认为有价值的名家之作或者有附加价值的器物,而是收集一些既没有名也失去了器物原有用途的旧物。

的确,有时离开他的店后把买的东西拿去别的地方,会觉得这个东西一文不值。作为客人的我们买的究竟是什么?与其说是商品本身的价值,不如说是买了坂田先生择物的审美眼光。

我们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像坂田先生那样的审美眼光,因此追随他的脚步买来学习,至少我是带着这样的目的。

正如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所言:“器物有两段生命,制作它的前半生和使用它的后半生。”制作出来的器物,被欣赏、被使用、被思考,使用它的主人所给予的状态是器物的后半生。

日本美术的特点是不把价值的重点放在创作者创造和制作器皿的文化(前半生)上,这一点与西洋美术不同,它更期待使用者在经年使用过程中的创造力(后半生)。

柳宗悦还说过:“物的美丑是看法的创造力。”我认为无论是创造了日本审美基调的茶人千利休也好,还是柳宗悦也好,他们都是使用者。但这些使用者超常的审美眼力赋予了器物后半生的价值,而这足以撼动和刺激它的前半生。我想坂田和实先生对于日本工艺的影响也正在于此。

我自己的创作深受千利休、柳宗悦的影响,同样也一直深受坂田和实先生的影响。特别是在那些将要被丢弃的东西或者已经被丢弃的东西上发现新的审美价值这一点上,坂田先生给了我灵魂苏醒般的影响。在坂田先生的审美世界里,创作(“器”的前半生)、欣赏、使用、思考(“器”的后半生)各个要素之间没有隔阂之壁,在“器”被使用到无法再继续原来的功能,成为一件“物”的时候,依然能从它身上发现美的元素并加以陈列,创造它后半生的价值,这一行为不正是与现代美术的表达和传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比日本民艺协会成立更早一些的20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半期,伴随着 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落在生活实处的现实审美的达达主义的诞生,西洋美术也逐渐从只创作前半生的思路中解放出来。

有人认为,即使不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也可以通过与“物”的后半生发生关联,使之成为艺术品。已经无法继续使用的旧咖啡过滤网不再具备过滤功能,成为一件单纯的“物”,但它不是垃圾。对“物”存在的后半生,坂田先生给了新的看法,这是一种兼顾了日本民艺运动思想和达达主义思潮的形式。

工艺史是艺术家与作品的历史。对于新时代的工艺的定义,日本是否应该把赋予工艺二次审美价值的使用者的创作部分也纳入工艺的历史?为了与下一代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个疑问我已经思考了近二十年。

 

传承、延续

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日益显著的工艺新动向,而用“生活工艺”这个新词来表达这个新动向,契机是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举办的“生活工艺计划活动。

在此之前也有专题的研讨会、艺术家之间的对谈等活动,让艺术家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但往往因为艺术家各自的立场不同,很难总结出对于工艺的共同见解。因为彼此制作的素材不同,不同工艺所经历的历史也不尽相同,艺术家所背负的东西也很难一致。此外,艺术家个人的相异性也是无法达成共识的障碍之一。

以烧陶为例,遍布日本各地的窑口之多,究竟谁能代表,很难统一。

面对这样的局面,时尚设计师皆川明先生曾提出:“生活工艺是一个思考物与人的生活之间如何发生关联的概念。”这句话令人们的思绪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生活工艺的讨论都是从制作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但有人提出,可以将其扩展到传播的人、使用的人,寻找共通性,思考生活工艺的各个方面。

如果把柳宗悦所言及的制物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扩大一点来解释的话,把原料、材料通过手工做成作品是制物的前半生;借由人将作品出售,作品被购买、使用、破坏、修补后继续使用,这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是制物的后半生。在制物时,如果能够思考一件作品的前半生与后半生,那么将会把工艺引导向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虽然这只是柳宗悦思想的一小部分,但在某种意义上,生活工艺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了柳宗悦的这一理想。生活工艺正逐渐成为民艺的“现在进行时”,我希望这是发展的思路。

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带着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疑问,去思考生活工艺的创作过程,和在工业生产中解决设计感的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日本人口减少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眼下不断暴露出来的国内生产的空洞化,不禁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持续生产作业的可能性。作为物的使用过程的后半生,是否可以反过来对制作过程的前半生提出一些建议变得尤为重要。

2015年在联合国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就提出了“制作的责任,使用的责任”的观点。比如日本的时尚业界,每年约有10亿件新衣服被丢弃,因此不得不从环境问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各行业的制作。

关于延续,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销售方式的创新。从制造到批发再到销售这一到20世纪为止理所当然的销售方式,因受到价格冲击而逐渐开始瓦解,出现了跨越批发商或者艺廊这样的中介的直销方式,网络的普及和直购节约了营销店的成本,并且把制作者和使用者直接联系到一起。

这种销售方式出现的优点,在于制作者有了直接面对使用者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喜好,因此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制作;也让使用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些如苦行僧般沉默坚守的制作者。

作为曾经起了促进生产、控制价格作用的有能力和权威的批发商和艺廊,它们的作用可能正在逐渐消失,但它们也开始重新摸索自己的存在价值。

当人们越来越注重制物的后半生,它们要回应具有很高审美能力的使用者,需要更细致并准确地向制作者传达这种有一定难度的需求,这将成为作为中介的批发商或者艺廊的新的存在价值,并且以此为中心将志同道合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聚集在一起,从而实现行业的创新和连带感。所以建议批发商或艺廊更专注于看准需求的新定位,这样也将有效地促进生产。

制作想要使用的器物,考虑到减轻环境和能源负担的消费循环型思路是今后的生活工艺家应该思考的方向。似是而非、若有似无地跨越多个领域,参加各种工艺讨论的我,并没有能够打破美术、工艺、工业、设计之间的隔阂壁垒,但在构筑制作者和使用者之间“自由、共享、开放”的关系上我已经有了实践,我希望和年轻一辈的生活工艺家互相碰撞意见,诚实面对自己手中的工作。

有些信息的传达需要将物捧在手中,从实际体验中去获得,我会以自己兼具陶作家和艺廊主的双重身份,去发现两者间更多的联结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