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太图网上读书会 · 第1031期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1-导读
2022年04月04日 09:17:01编辑撰稿人
张璞
太原市图书馆综合部馆员
播讲人
赵婧澜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家和生活,分四辑: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辑二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辑三汤和天气好;辑四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是汪曾祺写给大家的美而幸福的“活法”,几乎囊括了汪曾祺最精华的散文,并附录汪氏三兄妹写“老头儿”和母亲的文章。是了解汪曾祺家风及生活的最佳读本。读一读汪曾祺的文字,你会觉得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导读
1920年元宵节,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祖父靠白手起家拥有两千多亩田地,还经营着两家药房,虽家道渐丰,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同时,他的祖父还是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给人看眼病既不收钱也不受礼。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时任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他还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来自于汪曾祺散文全编的改选和整合,主要围绕家和生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家人在就是幸福,写汪老对家人的回忆;“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要看到有趣的人和事,写闲市闲民;“汤和天气好”——生活要有点趣味,写四时之物,草木春秋;“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用心为家人做顿饭,写遍人间五味,各种吃食。
这是一本汪曾祺写给大家的美而幸福的“活法”,几乎囊括了汪曾祺最精华的文章,并附录汪氏三兄妹写“老头儿”和母亲的文章。此外编辑还别出心裁地绘制了一张《汪曾祺故乡旧时足迹示意图》,便于读者们“按图索骥”。这是一本全面认识汪先生其人其文其意趣其情怀的文集。
汪曾祺的文章内容不大涉及社会大背景等宏大主题,《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本书中的文章也多是他对故人、故土的回忆与怀念,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与叙述。
从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切可亲的老先生形象,一个可以作为我们师长的长者和一位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读着这些佳作,在感到亲切有趣的同时,我们会被老先生平实的文字、朴素的情感以及交织其中的对生活、对亲人、对故乡的炽热情感所深深打动。
尽管生活也曾遍布荆棘,而在读者眼中,汪老笔下的文字却尽显温情,他对人间的一草一木,一箪一瓢,都充满热情。他的文字,如莲花般纯净;他的思想,若嫩荷之清新。细细品之,不觉会心一笑,合上书本,仍感余味无穷。
在这本散文选里,汪先生笔下对亲人朋友、邻里乡亲的描述都十分生动。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作家,更是一个满怀人文关怀的善者。他追忆多才多艺、随和又豪爽的父亲,其中满怀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其笔下的社区大妈们也个个有血有肉,生动无比,看似平淡的语句中,饱含回忆的深情。
汪曾祺说“我的童年很美”,所以他的一生受童年的影响,兴趣广泛,活得洒脱而有诗意。
父亲对汪曾祺的影响是非常直接且深远的,汪曾祺在小说中塑造过的很多人物,都是以父亲为原型的。
在回忆里,汪曾祺的父亲多才多艺,是画家,会刻图章、会演奏许多乐器、爱写字、也会武术,而且手很巧,还会用最好的材料给孩子做花灯和风筝,陪孩子玩,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和刻印章。童年的美好,令汪老受益终生。
与父亲如兄弟一般相处,让他对家庭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汪曾祺很想念父亲,常常做梦梦见父亲。在他看来,“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散文中说到自己的17岁初恋。暑假里,他在家里写情书,他的父亲在一旁出主意,被他形容为“瞎出主意”。汪曾祺说到自己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而他的父亲喝酒时会给他也倒一杯。父亲抽烟时,一次抽出两根,自己一根,给儿子一根,还总是先给儿子点上火。或许其他人对这样的父子关系感到奇怪,但是汪曾祺的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样的童年是很美好的,所以,这也塑造了汪曾祺的性格,在之后的艰难岁月里,虽然艰难,但他还是那么乐观,那么从容,那么平心静气。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意思是,灯火之所以可亲,是因为烛下有你我,有需要等待的人。家人是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人。因为有家,我们每个人才有了归宿,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家人也许最不懂你,但懂与不懂又有什么重要?你最难的时候,愿意为你挺身而出,倾其所有的,也只有家人。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大概,这便是家庭幸福的真谛了。
在这些生动的、充满幽默和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到汪老的真性情和烟火气。虽为一代大家,汪曾祺却与其他作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秉性,他喜欢写字、画画、做饭,对美食更是很有研究,把日子过得充满情趣,妥妥称得上是个“吃货”美食博主了。
作为一个文人,他不仅爱吃、懂吃,更能吃出文化,吃出生活。本书的后三辑,收录的便主要是汪老对各地美食美味的留恋,读来色香味俱全,妙趣横生。
在文中,汪老写了关于四个方向的食物。南方吃海鲜,蒙古和西藏吃羊肉,北方人喜欢生洋葱和大蒜,南方人喜欢生鱼(切熟)、生螃蟹和生虾。不同地方的食物不同。他还写了人生的五味。山西人爱吃醋,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其中湖南臭豆腐最出名。什么在天上飞,在地上跑,在海里游,只要你能吃,就会在汪老的话里占有一席之地。
汪老爱吃,爱做饭,也爱逛菜市。“我劝大家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什么都要去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都吃一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或许,先生对生活的美感便是这样品出来的,毕竟,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境界。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质朴而简白,通晓畅达,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满含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让人不由喜欢上这个有趣的老头儿。
你可以看到这些文字背后站着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却断难想到他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经历磨难后的潇洒,是更为自如的潇洒。“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缩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生活;“宽和慈善,不逆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是他的个性。但是,生活的具象不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鸟语香吗?字里行间,都透出汪曾祺对生活的通透与热爱。
人生是一场私人的旅途,无人替代;你赋予什么、追求什么,它便存在什么意义。所谓人生百态,我们既不能一一去经历,那么不妨跟随汪先生,慢慢去体味一次人间别样的至味,一起去领略一番生活里的真善美,也许能给我们的往后余生,带来那么一点启发呢!
愿我们都有家可归,有人可等,有盏灯为自己守候。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