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047期)▏馆员讲书《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2--出自大地

2022年04月26日 17:00:34


2.jpg



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张影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作者简介:

林璎,美国华裔建筑师和艺术家,1959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森斯,曾就读于耶鲁大学,21岁时参加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设计竞赛。曾入选美国《生活》杂志“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02年被选为耶鲁校董。2005年入选美国国家艺术院院士。同年与希拉里克林顿一起被选入“全美妇女名人堂”。2009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奥巴马为其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华裔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的作品集,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




《雕刻大地》一书包含“记忆之作I、II、III”“出自大地”“阅读大地”“绘制地图”“语言花园”以及“设计空间”八个作品系列,本期为大家介绍“出自大地”系列中的作品。

思考林璎作品复杂的简单性,纵览其作品从构思到落成的全过程,方法之一是聚焦一件作品。

《波场》位于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太空工程专业弗朗西斯-泽维尔•巴格努德大楼旁边。大楼以该校太空工程系一名才华横溢的毕业生的名字命名,1986年巴格努德在马里沙漠的一次直升机坠机事故中丧生,年仅 24 岁。林璎受他的母亲、弗朗西斯-泽维尔•巴格努德协会创始人阿尔比娜•杜布瓦鲁夫雷的委托进行了设计。

《波场》是在自然发生的斯托克斯波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作品的核心是一片由8排近50个波形组成的约10,000平方英尺(约930平方米)的区域。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各有3个波浪,其他各排分别是6个、7个或8个。重复的凹形波大小各不相同,高度 3 - 5英尺不等,整个作品占地10,000平方英尺(100英尺*100英尺)。

波场的建筑材料是沙与土的混合,顶端覆盖着草皮。

这件雕塑表现了一个简单的波浪,灵感来自流体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和湍流的研究。在构思这件作品时,林璎想把对景观的兴趣与建筑场景——航空工程大楼联系起来。林璎曾看过一张很形象的照片,拍摄的是一种被称为斯托克斯波的自然发生的重复波浪,这成为设计的出发点。林璎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得以延续,同时又能体现这栋大楼及楼内员工和学生的背景,一举两得。这是水和流体的无尽运动,参观者能进入其中与之互动。从上方的教室和四周的花园都能看到这件作品。

《波场》受欢迎的程度可媲美一片沙滩或一座游乐场。学生们在这里小憩、学习,或陷在扶手椅一样的波形凹面里面,或者坐在波峰上。孩子们将这里当作游戏的场地,玩捉迷藏;工程学院的学生在这里进行演出。这个设计从很多角度都能观赏,从每个角度看去,包括在大楼实验室里,随着光线和天气的变化,波场都有不同的呈现。像她所有的公共设计一样,波场同时鼓励沉思和运动,视觉和身体的参与没有任何等级之分。

尽管《波场》这件作品看上去平滑连绵、使人亲近,它的构成却是相互背离的。比如说,这件宽慰人心的景观雕塑(或者说一件雕刻出的景观作品,一项大地艺术,一个花园?)是从一张飞机航拍照得到启发的,照片展现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此外,一片海浪状的田野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合逻辑,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的。但如果这些波浪让人想起安藤广重和葛饰北斋木版画中令人着迷的起伏的波涛,甚或是宋代中国山水画和瓷器上描绘的波浪图案,那么这样一个存在于美国内陆的异类,就没有丝毫不协调或不合适的感觉了。海和大地看上去契合得天衣无缝,仿佛从出生开始就在一起,从未分开。在这个被陆地包围的中西部校园,这件艺术作品可以说找到了自己的家。

林璎在解释“波场”系列的创作时说,“这个系列给了我研究海浪的形式和体验上的属性的机会。”

《波场》 (1995年)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件作品。

“波场”系列的第二件作品是位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小威尔基•D.弗格森联邦法院的《颤振》(2005年)。这时,林璎对水波的形式已不再那么感兴趣了,转而把焦点放在了浅的沙纹上。

水在接近陆地的时候,会在沙地上形成这种浅的波纹,它们成了这件作品的开端。线形波纹高度在 2— 3 英尺之间变化,并贯穿整个景观,形成一个沿对角线方向移动的平面。

“波场”系列的另外一件作品《风暴国王波场》(2009年),位于纽约州芒廷维尔风暴国王艺术中心,由7列起伏的草地组成。这些波浪的高度在 10—18英尺(约 3—5.5米)之间,波谷之间的间隔约40英尺(约12米)。

《风暴国王波场》是水-波构成探索系列的高潮,呈现为一件基于场地的大型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尺度同真实的波浪相仿,置身其中,观者的体验与身处大海无异,并且看不到附近的波浪。平面和截面的曲度形成一条复合曲线,是对场地复杂而微妙的解读:观者被引入作品里面,有一种全然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风暴国王艺术中心里一个环境重建项目,因此林璎的工作包括棕色地带(指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或废弃的土地)再利用场地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同纽约州环境保护机构,以及景观设计师埃德温娜•冯•盖尔和达雷尔•莫里森的合作,使她创造出一件利用现有土地并小心引入低影响的当地草种和自然灌溉系统的作品。

“大地绘画”系列是一系列大地艺术装置,反映了林璎对手绘线条体验式展示和姿态呈现的探索——一条简单的线条有多少性格?为什么这条线看上去很现代,而另一条则很古老?每一个线条都让林璎着迷,一个简单的符号能变得如此具有表现力,能展现一个时代或一种性格。她还对在三维空间表现一幅画并以散步的方式去感受画作很感兴趣。这些画同样受到古代坟丘的启发,这种坟墓形式在林璎成长的俄亥俄州南部很常见。

这个系列中的《11分钟线》(2004年),位于瑞典克尼斯灵厄瓦讷斯基金会。

第一次看到古老的中西部雕像和霍普韦尔及阿德纳等部落的古代坟丘时,欧洲定居者还不相信现在北美原住民的祖先发展到能建造它们的程度。他们推测,一个来自欧洲的更先进的文明曾在之前到访美洲大陆,并留下这些作品。

或许正是早前的历史及关于这些艺术品起源的错误推测,让林璎创作了这件连接两个大陆的作品。两地早期坟丘形式上的相似性令她产生了兴趣。

第一个“草稿”是临时堆在瓦讷斯城堡外的硕石线条。接着林璎创作了一系列地形模型,想把这个草稿变成草地上的景观。在进驻场地之前,她已经对线条做了无数次修改,所以最终它很契合草地的面积和坡度。

位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肯塔基线》(2008年),比其他大地绘画更“现代”,不过它让人回忆起20世纪50、60年代伊姆斯夫妇和雷蒙德•洛威等人的作品所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潮。客户建了一所房子,让林璎想到了60年代美国兴起的现代主义,所以她开始描绘那个时代的线条。图案有一种回旋镖的感觉。

这件作品在地平线上下都有分布,为观察其所在之地提供了多种视角——从5-6英尺(1.5—1.8米)的高处,到位于地平线下的基座的低处。线条位于草地上一个隐秘处,从房子里能看到它,从森林边缘也能看到。一棵棵树包围了低矮草地上的这座雕塑。

林璎所有的作品都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她令外观上明显是外来物的亚洲艺术融入美国景观中,这种自信是林璎对于一种局外人和局内人体验的回应,一代代移民和他们的子女都知晓这种体验。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