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077)▏馆员讲书《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5-若你觉得生活苦,不妨读读曾国藩(可以听哦!)
2022年06月07日 15:16:21编辑撰稿人
宋宪晴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作者简介
温伯陵
历史专栏作家,“温乎”传媒创始人,“一点资讯”2019年度“真知灼见供应商”。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新奇的角度阐述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帮你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内容简介
一个杨贵妃,在李白眼里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杜牧眼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在罗隐眼里,则是“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美女、宠妃、败家娘们儿以及背锅女侠,哪一个才是真的杨贵妃?一座长安城,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而在明朝末年,又沦为饥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地狱。在温伯陵笔下,历史不再是按时间码放的记事簿,而是贯通时间、看清脉络的时代演变过程。用他的方法来读历史,你将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5
-若你觉得生活苦,不妨读读曾国藩
1811年,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县,5岁时,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可曾国藩好像不太聪明,别人一天就能学会的知识点,他一个星期也未必能掌握。
13岁的一个夜晚,曾国藩一如既往地进入书房。他要把一篇课文背下来,要不然明天的早饭就没了。他坐在那里一遍一遍地背诵,可他不知道房梁上正有人一直盯着他。
这人是个小偷,他打算偷点东西回家养老婆、孩子,没料到曾国藩进来了,于是只能在房梁上等着。谁知曾国藩背书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地背不下来。这位梁上君子急了,看这样子,等到天亮也没完。他“唰”地一下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吓了一跳。然后,这人开始大声地背诵那篇文章,背完后在曾国藩崇拜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连小偷都比曾国藩聪明,你看他得笨到什么程度。但曾国藩硬是靠着自己的方法,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他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下笨功夫,死记硬背。他凭着一股韧劲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读熟、读透,日积月累,他的才学也与日俱增。笨小孩曾国藩终于在22岁时考上了秀才,紧接着中举人、登进士,继而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真正实现读书报国的愿望。
1838年,曾国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毕竟是刚进入繁华的北京城,曾国藩很开心,他每天喝酒、看戏、下棋,反正什么都干,就是不读书。而且他脾气也不好,还经常跟别人吵架。
有次翰林院给他放了40天假,他给自己列了个“假期清单”:读两本书、锻炼身体、学一门手艺……可当40天过去后,他一样都没做,就这么喝酒、看戏混过去了。曾国藩痛定思痛后,给自己立下了终身修行目标:成为圣贤。
他的修行计划分为两项:写日记和勤读书。
从1842年开始,曾国藩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当天的得失,看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就用蝇头小楷写到日记本上。这个写日记反思自己得失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四天。
曾国藩只要空闲下来,就会拿起书本阅读,不论风吹雨打、生病忙碌。他每天必做的一项任务就是:读十页史书。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果能从前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他把读书的习惯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写日记是为了自我监督,是磨炼自己的心性;勤读书则是为了认识世界,让外部精华充实头脑。一内一外,长久地自我修炼,让曾国藩在成为一代名臣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凭借自己的努力,曾国藩逐渐名满京城,而他良好的品德更是给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廷每次考察官员,他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他办事踏实,工作认真,在短短十年间,竟然获得七次升迁,从一个小小的翰林成了从二品的礼部侍郎。
当时的清朝早已不复康乾时期的吏治清明,取而代之的是人浮于事、贪腐成风。曾国藩对此早已不满,他在等待机会。
1850年,新登基的咸丰皇帝立马烧了一把提意见的“大火”。机会来了,曾国藩抓紧写了《应诏陈言疏》交上去。
咸丰看了很是高兴,在朝堂上狠狠地夸奖了他一番。曾国藩本以为皇帝会按照他的建议治理朝政,但结果并没有。咸丰皇帝本质上是个守旧之人,做皇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一切照旧。这样一来,曾国藩就不乐意了。他直接上了一道奏折,痛斥咸丰的缺点和毛病。
不出意外,咸丰大怒,恨不得立刻治曾国藩的罪。幸亏曾国藩的人缘好,在大家的合力劝说下,皇帝才消了气。
命是保住了,但京城已经容不下曾国藩了,因为他破坏了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潜规则”。偌大的京城再也没有曾国藩的容身之地。曾国藩心里虽然苦闷,但他从没后悔过。
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他回老家丁忧。这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沿途各地纷纷陷落。眼看江南的半壁江山就要落到太平军手中,朝廷鼓励大家招兵买马,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了团练,这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湘军”。他招募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士兵,选择亲戚、同乡、师生为军官,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全新军队。
谁也没想到,这支全新的军队刚遇到太平军,就在靖港水战中被击败。曾国藩觉得丢脸,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打算自我了断,幕僚章寿麟跳进水中把他捞了起来。
事实证明,曾国藩不是一出手就成为战神的,他的败绩仔细算下来,能数出一箩筐。
1855年,石达开败湘军水师于湖口,曾国藩的座船被俘虏,会议记录等文件全部丢失。曾国藩冲向敌军,打算壮烈殉国,幸好又被拉了回来。
1856年,曾国藩坐镇南昌,老朋友石达开又来攻城。眼看曾国藩就要壮烈牺牲,幸亏彭玉麟千里回援,才解了南昌之围。曾国藩从来都不是威风凛凛的战神,他经常狼狈得如丧家之犬。那他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原因只有四个字:屡败屡战。靠着这四个字,曾国藩率领湘军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最终包围南京,取得与太平军作战的最终胜利。
这一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招呼都没打就回家丁忧去了。咸丰皇帝觉得他无组织、无纪律,又因为曾国藩曾经上奏折骂他,所以咸丰皇帝一直都不喜欢曾国藩,再加上此时正规部队打了几个胜仗,让咸丰皇帝看到了希望,他觉得此时不必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了,于是顺势解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陷入极度的郁闷中,于是他开始读《庄子》。经过两年的仔细揣摩,他终于大彻大悟:他曾经觉得自己是最牛的,其他人都是傻子。其实当这个想法冒出来时,他自己就成了最大的傻子。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厉害,也需要有人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曾国藩在意识到自己“自傲、刚直”的毛病后,就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1858年,曾国藩复出。在回到军营之前,他给当地的官员写了一封信。上到都抚大员,下到县令,无一遗漏,人人有份。在信中,曾国藩的姿态降低了很多,他说:“我们都是为朝廷效力,我能力不够,请诸位多帮帮我。”曾国藩的低姿态,让他与同僚打成一片。从此以后,他的工作开展也大为顺利。
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贪污受贿”。1861年,湘军大将鲍超给曾国藩送来几车“战利品”,其中很多都是古董、珠宝之类的值钱玩意儿。当他打开看了一遍之后,只拿出一顶花帽:“我喜欢这个玩意儿,这个我收下了,其他的你拿回去。”
鲍超是个血战沙场的硬汉,这一刻却被曾国藩的气度感动了。如果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会被众人排斥,所以曾国藩必须向现实妥协,但他又能够一直坚守内心的良知。他不再认为自己是最独特的人,他不再顽固地拒绝“同流合污”,他不再争抢所有的功劳。
正因为他放低了姿态,大家才把他捧到最高。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立德上,曾国藩一辈子修身,可称圣人;在立功上,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纵横天下;在立言上,曾国藩留下《家书》《语录》,著作等身。他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任何浪漫,少年天才、神威盖世、挥斥方遒,统统与他无缘。他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只是个小地主的儿子,硬生生靠自己的努力拼出一生辉煌。他用一生的努力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成就伟大的事业。”
著名学者张宏杰说:“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