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078)▏馆员讲书《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6 -汉儿尽作胡儿语:大唐的河西(可以听哦!)
2022年06月08日 15:41:31编辑撰稿人
宋宪晴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作者简介
温伯陵
历史专栏作家,“温乎”传媒创始人,“一点资讯”2019年度“真知灼见供应商”。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新奇的角度阐述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帮你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内容简介
一个杨贵妃,在李白眼里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杜牧眼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在罗隐眼里,则是“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美女、宠妃、败家娘们儿以及背锅女侠,哪一个才是真的杨贵妃?一座长安城,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而在明朝末年,又沦为饥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地狱。在温伯陵笔下,历史不再是按时间码放的记事簿,而是贯通时间、看清脉络的时代演变过程。用他的方法来读历史,你将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6
-汉儿尽作胡儿语:大唐的河西
大唐爆发“安史之乱”后,国力迅速衰落,历经百年打下的万里版图也缩小到长城陇西以内。吐蕃趁大唐无暇西顾时出兵占领河西走廊,然后逐渐蚕食西域。
大唐国运昌隆之时,很多人到西方开拓,如今朝廷没有力量照顾他们,这些汉人便沦为悲惨的亡国奴。刚开始,他们都是心怀故土的热血儿女,宁愿跳下悬崖求死,也不愿到青藏高原做吐蕃的奴隶。但是百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些热血儿女的子孙后代从小生活在吐蕃的马鞭之下,他们已经习惯了和吐蕃人在一起的日子。
他们开始穿吐蕃衣服、吃吐蕃传统食物、说吐蕃语言……他们早已忘记体内的汉人血脉,更忘记了祖先曾为脚下土地洒下的热血。这些“精神吐蕃人”已经把吐蕃当成祖国,他们心中的圣地不再是长安,而是高原上的逻些城,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由于要出使或经商,有时中原汉人经过河西走廊时,那些已经把头发梳成吐蕃模样的年轻人还会对着他们指指点点,把他们称作“东边来的唐人”。
那些经过河西走廊的唐人望向河西青年的神色复杂,他们有愤怒,有怜悯,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悲惨世界。
那些百年前为抵抗吐蕃而战死的热血儿女,如果看到子孙后代如此不肖,恐怕能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晚唐诗人司空图关心时事,他听闻河西走廊的事情,便忍不住心中的悲愤之情,写下一首《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短短28个字,读完却是一言难尽的复杂心情。河西汉人活在幻想中的世界,以为自己做的事情无比正确,其实他们都是玻璃罐里的苍蝇,自以为天下第一,局外人却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
可悲,可叹。
那些辱骂汉人的河西青年最可悲的地方在于认不清自己的定位,他们以为接受吐蕃管理、说吐蕃语言、穿吐蕃衣服,就能从头到脚融入吐蕃,做一个真真正正的高原强国子民。可他们忘记了一个道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河西青年明明有一张汉人的脸,和吐蕃高鼻深目的外貌区别很大,在吐蕃人眼中,都不可能认为是自己人。而且吐蕃费尽心思占领河西,他们是来打劫的,根本没有太多花花肠子,他们眼里只有票子、车子、牛马。
如果不能满足吐蕃的欲望,别说河西汉人,他们动起手来连自己都害怕。河西青年却想和吐蕃谈合作,他们以为跪下“唱征服”就能得到吐蕃主人的认可,然后和和美美一家亲,共同建设吐蕃河西家园。
在大国博弈的交汇地带,个人力量是最弱小的,只有选择自己的国家,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才能和国家一起走向胜利。要是国家都没了,个人的财富和幸福,都将成为镜花水月。
可惜,河西青年不懂这个道理。于是,河西青年成为没有根的人,而在大国博弈的交汇地带,没有根的人注定会成为“炮灰”。
吐蕃也不是单纯的傻子,他们会在河西培植代理人,河西土著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也会积极做吐蕃的“白手套”,完事之后三七分成,而这些“白手套”往往都是地方土豪。
其实任何征服者都一样,他们用武力进入陌生的地方,却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对其进行直接统治。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拉拢地方土豪,让地方土豪出面管理,自己则坐镇背后,做提线木偶的操盘人,进行间接统治。
吐蕃进入河西、日本培养伪军、英国殖民香港……都是这样的套路。
这些地方土豪怎么管理呢?他们也要发展下线,培养一批忘记故国的汉人,然后一起为外国主子服务,他们都是买办。只有外国主子的日子滋润,他们才能跟着过好日子,一旦外国主子“完犊子”,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所以“白手套”们最希望故国衰落,最好永远趴在地上起不来,只有故国不行了,外国主子才能强势介入,“白手套”们的日子才能永远阳光灿烂。而且“白手套”们镇压起自己人来,比外国征服者都狠,因为他们是最没有安全感的。
毕竟两边都是大国,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做背景,就算作战不利,国家也能扛得住,只有“白手套”是夹在中间的受气包。他们要在征服者和草根之间走钢丝,不能对草根压榨得太狠,也不能让外国主子感觉吃亏。
故国一旦在博弈中胜出,他们就是第一批被处理的炮灰。而且外国在博弈中失败后,可能会带着“白手套”一起走,但绝不会给辱骂汉人的青年,也就是这些“小炮灰”一点怜悯,只会让他们留在当地替自己背黑锅。最可悲的是,这些“小炮灰”们还以为自己在做一件无比正确的事。
那些辱骂汉人的河西青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外国树立的榜样。这是一项技术活。外国征服者会培养一批汉人,通过各种渠道灌输,让他们忘记祖先的热血和反抗,转身认征服者为父。征服者会从指缝中流出一点利益,让他们尝到一点甜头,从此以后更加卖力。
虽然这些利益纯粹是压榨汉人得到的,属于羊毛出在羊身上,况且根本就没多少,但人最害怕对比。河西青年稍微得到一点利益,再对比一下身边苦哈哈的同胞,优越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些蝇头小利和优越感,更加让他们觉得:“故国算什么,只是落后的穷亲戚而已,还是跟着洋爹好啊。”
经过几十年的熏陶,他们就成为“汉儿尽做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河西“废青”。吐蕃会宣扬这才是大家的榜样。
有的人经不住诱惑,加入河西废青对吐蕃的大合唱,紧接着这个群体越来越大,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误以为“吐蕃问鼎天下”不可避免。
但有的人热血依然在。敦煌豪族张义潮起兵,仅仅数年时间便收复河西十一州,他让哥哥张义潭带着户籍版图入长安报捷。什么收买、扶持“白手套”、培养代理人……都是手段,在国家顾不过来的时候,可能会让他们逍遥一段时间,一旦国家腾出手来,或者河西人心回归,那些手段都是浮云。
河西的吐蕃,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作为大国博弈的交汇地区,大唐河西的命运从来不在自己手里,他们的命运只取决于故国和敌国的博弈结果。
交汇地区生下来就是这种命运,再怎么折腾都是无谓的反抗。但是跟着故国走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外国征服者是来赚钱的,要把利润拿走七成,留下三成才是赏赐给大、小“炮灰”的,至于其他草根的死活,关敌国什么事?
只有回到故国母亲的怀抱,他们才能正儿八经地过上好日子。母亲不会歧视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之前让孩子吃苦、受累是家里穷,只要家境改善,母亲一定会让每个孩子都活得有尊严。这个道理,他们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