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080)▏馆员讲书《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8-百年武林 (可以听哦!)

2022年06月10日 09:22:29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8.jpg


编辑撰稿人

宋宪晴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作者简介

温伯陵

历史专栏作家,“温乎”传媒创始人,“一点资讯”2019年度“真知灼见供应商”。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新奇的角度阐述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帮你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内容简介

一个杨贵妃,在李白眼里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杜牧眼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在罗隐眼里,则是“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美女、宠妃、败家娘们儿以及背锅女侠,哪一个才是真的杨贵妃?一座长安城,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而在明朝末年,又沦为饥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地狱。在温伯陵笔下,历史不再是按时间码放的记事簿,而是贯通时间、看清脉络的时代演变过程。用他的方法来读历史,你将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8-百年武林

 

晚清和民国是功夫的黄金年代。

所谓三大内家拳是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其他还有通背拳、八极拳、咏春拳等。

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起源和集大成者,他们在晚清民国纷纷走向北上广,招收徒弟推广门派。

普遍认可的形意拳创始人是姬际可,他是明末清初的反清义军将领,相传在兵败之后躲到破庙里,意外得到岳飞留下的拳谱。清朝镇压起义之后,他为了保留火种,不得已把枪术演化为拳术,取名心意六合拳,所谓脱枪为拳。后来,姬际可的传人,又将其演化为形意拳。

八卦掌的开山祖师是董海川,他原本也喜欢武术,练了很多年家传功夫,经过多名师傅指点之后,把家传的武术改造升级,取名为八卦掌。

太极拳原本只在河南地区流传,属陈家沟的人功夫最好,慢慢地就成了太极拳的代言人,不过当时不叫太极拳。后来杨露禅慕名而来,苦苦哀求陈家人收为徒弟,经过18年才把这门功夫学到手。杨露禅学成以后到北京闯荡,拼命和人比武挣名声,一旦出手必定见红,最终换来“杨无敌”的名头,其绝技是“鸟不飞”。所以太极拳基本以杨露禅为标杆人物。

那个年代,练武是一门生意。“生意”二字绝对没有贬义词。清朝的商业氛围很浓,不仅有遍布东亚的贸易网络,晋商还在全国各大水陆码头开设票号。商人的货物和白银,经常遭到土匪眼红。

为了保护家业,镖局应运而生。镖局的业务主要分两部分,一方面要给商业行动保镖,另一方面也要给土豪看家护院。这些都是刀头上舔血的工作,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平时高强度工作根本扛不住,说不定某天就会猝死。

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才有进步的动力。所以那个年代的武术相当于大学里的专业,学得好可以找工作养家糊口,甚至融资创业,类似现代的计算机和金融。

晚清以来,内有各地土匪横行,外有洋人打秋风,京城和各地的王公贵族没有安全感,纷纷请武术宗师保家护院。于是,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武术产业的发展。

进入民国以后,还有八级霍殿阁做溥仪的保镖、李书文做袁世凯的练兵教官,宗师们进入编制,吃着皇粮,前途无量。晚清的武林是一门成规模的产业,既能赚钱也有前程,金钱的魅力吸引无数人加入其中。而占据产业上游的武林宗师,由于有钱有势,则会受到群众的追捧,又予武者人格尊重。

而且武术产业的传承是有体系的,武者以师门为组织,宗师招收弟子的门槛也很高,可谓严进严出。《逝去的武林》中记载:形意宗师唐维禄本是农民,到天津找形意拳宗师李存义拜师,但是李存义不收。他就自愿给李存义打长工,一直做了九年杂役,才得到李存义的认可。

尚云祥年轻时求李存义指点,李存义只教了劈、崩拳的基本功,直到12年后看尚云祥练得不错,李存义才正式开始教。其他武者也差不多。成规模的产业、受尊重的人格、严格的教学标准,是成就晚清民国武林的三大法宝。

他们就是当时的行业偶像。

晚清处在大时代的转折点,人物和行业最终都要服从于国运。

形意拳讲究“宁可一思进,莫再一思停”。因为形意拳讲究硬打硬进,犹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丝毫不容半点犹豫和迟钝。正是简洁明了的形意拳,在晚清民国大放异彩,如李存义所说:“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

八国联军侵华,李存义率弟子自备干粮,赶赴战场使用冷兵器击杀落单的洋兵,赢得“单刀李”的美名。

然而杀敌再多,终究也处于弱势。宗师空有一腔热血,奈何无用武之地。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董海川的得意弟子程廷华在京城南面教拳。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武林宗师对时代的改变并不敏感,不知道枪炮的威力。八国联军在京城烧杀抢掠,程廷华单人单刀在四合院的房顶上游走,看到洋兵就跳下去砍死。

刀和枪并没有可比性,一旦洋枪对准房顶的程廷华,功夫再高的宗师也只能饮恨而亡,悲哉壮哉。程廷华的死给武林带来了极大冲击,宗师们不得不进行灵魂拷问:“面对枪炮,功夫到底有什么用?”古典武林正在历史进程中走向辉煌,时代列车却迎头相撞而来。

随着晚清贸易和票号的没落,以及清朝灭亡后王公贵族的逃散,依附于其上的武林产业逐渐崩塌。商业萎靡了,银子不用护送了,也没有太多土豪可以保护了,大批镖局和武者开始转行。武林的肉体和精神都要面临转型。时代并没有让武林等太久。

1912年,溥仪退位。孙中山号召国人“强国保种,强民自卫”,北京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武术家一起成立中华武士会,希望推广武术锻炼国民。

广州学生叶云表拜李存义为师,由于年轻干练又是同盟会员,众多宗师推举叶云表为第一任武士会的会长。再加上两年前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操会,民国初年形成南北两个民间武术团体,各派武者纷纷加入,奔赴各地传授武术。

教学是武林的第一种转型方式。保镖护院的武夫,成为拳馆和课堂的老师,不仅可以领薪水,也能和其他同行切磋武技,深度参与社会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众多宗师抛弃门户之见,拿出自己的看家绝学,简化成实用的战场技术之后,全部传授给军队。劈挂和八极名家马凤图针对日军的近身格斗术,专门提炼了武术精华,为西北军编写了《白刃战术教程》。

武林的第二种转型方式是改变目的。

曾经的武术以杀人为目的,但是时代变了,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杀人是要犯法的。

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孙禄堂的思考是以技击和修养为目的。他先跟随郭云深练习多年形意拳,又跟随程廷华学八卦掌,晚年还坚持学习太极拳,真正融三家为一炉。而且孙禄堂的学养很深,谈论文化和哲学的时候,连进士出身的文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1915年起,孙䘵堂连续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著作,完善三大内家拳的理论,又提练了拳理的哲学,让武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从此以后,练武和修养不再冲突,很适合时代需求,可以说民国武林的转型是很成功的。

民国武林虽然转型成功,但也遗留下一个严峻的问题:“武术没有根本性的产业为依托。”晚清时期,大部分武者可以依托于镖局等产业谋生,可以看成是自力更生的闭环,不愿意从事走镖也没关系,他们的功夫足以谋取社会地位。

进入民国以后,这个产业没有了。不论到学校或军队执教,只是看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并不是稳定长久的产业。一旦抗战结束,亡国灭种的危机不复存在,武林作为整体性行业,立刻成为镜花水月,各地国术馆纷纷闭馆。

武者失业了。冷兵器时代的精华在工业时代几乎丧失立身之本。汇款和物流替代走镖,飞机大炮替代武术,广播体操替代技击,所谓武林还能做什么呢?

曾经的三大法宝,如今一个都没有了。没有自力更生的产业,也就没有受尊重的人格,系统的教学也无人问津,各大门派被时代的变局撕裂成碎片。明明有一身好功夫,偏偏传不下去,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传给不同的人。

师傅能做的无非是传一点是一点,徒弟能做的无非是学一点是一点,所以现在有些老人家在公园免费教拳,他们无非是把身上的东西传下去而已。

这就是火种。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