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098)▏馆员讲书——《中国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4-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以听哦!)
2022年07月06日 11:40:26编辑撰稿人
曹红英
太原市图书馆采编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199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中国在徘徊中前进,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很多工作都有所改进,但是“左”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为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做了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带有纲领性的讲话,是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党和国家各条战线开展了全面的拨乱反正,逐步清除混乱局面,恢复了正常秩序。
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并成功。推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农村改革迅猛发展起来,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
在农村改革的带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主要包括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鼓励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也于1980年开始。这次改革从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开始,采取了健全中央领导体制、改善党的领导制度等重大举措。1982年开展了国务院精简机构的改革工作,干部队伍朝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了可喜的一步。
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是创办经济特区。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设有序进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初步成功,使中国共产党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这个科学命题的提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回答。它一经提出,就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和道路。
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后,尤其是1983年、1984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顺利,成效显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绩。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效激发了干部群众对改革的热情和信心,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忽视商品经济等旧观念的束缚,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决定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自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局部扩展到全局,改革的重点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一目标,从全面整党、大力纠正党员干部存在的不正之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
中共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家初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农业大幅度增产,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高速发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增强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活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杠杆作用明显加强;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了市场调节新机制的形成。
对外开放全面展开。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设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中国初步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组成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1982年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努力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呈现有法可依的局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乡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科教文卫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星火计划”“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防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积极进行了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面对新形势,中国重新定位外交出发点,突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在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所占的地位,逐步调整外交方针,形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方针的重大调整,使中国在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周边外交,实现睦邻友好,在非洲、拉丁美洲进一步巩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的对外关系格局显示出向全方位发展的特点。
与此同时,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设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2年,“一国两制”构想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一国两制”的构想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后来,“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迈出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的全新实践,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到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的中国发展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初步概括。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改革开放的步伐大为加快,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平息政治风波,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逐步打破西方“制裁”,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健康平稳的轨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