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104)▏馆员讲书——《瓷器中国》3-瓷器中的珍品 ——汝窑、官窑、张公巷窑、哥窑瓷器 以及归属青瓷的特殊品种——钧瓷 (可以听哦!)

2022年07月14日 15:34:18


3.jpg


编辑撰稿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思维导图


《瓷器中国》思维导图+书封面.png



瓷器中的珍品

——汝窑、官窑、张公巷窑、哥窑瓷器

以及归属青瓷的特殊品种——钧瓷

 

汝窑瓷器

汝窑因其窑场在宋代汝州而得名。汝瓷是北宋朝廷指定的御用瓷器,其制作自然比较讲究。明清两代论及宋代名窑瓷器,皆首推汝窑。

据考证,汝窑烧制御用青瓷始于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而终结,历时短促,因此传世品十分稀少,目前见于著录的汝瓷完整器全世界不过70件左右。

从传世品看,汝窑胎质细腻,胎色灰中略闪黄色,俗称“香灰胎”;釉色稳定,滋润而失透,呈天青色,釉面大多有本色开片,传世唯一没有开片的是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水仙盆(图1),印证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对汝窑瓷器“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记载。一般器物均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在器物底部可以见到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3至5个,支痕处可见胎色。

11111.png

1 北宋 汝窑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汝窑的器型有瓶、奁(图2)等仿古陈设器,也有碗、盘、洗、水仙盆等日用器。在清代文献中,把汝窑水仙盆称之为“猫食盆”。


222222.png

图2 北宋 汝窑奁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窑址久寻不得。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学者和中国古陶瓷专家、中国考古学者、北京故宫专家为寻找汝窑多次到河南临汝及附近一带考察,终没有真正发现汝窑窑址。

1986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年会,河南省宝丰县陶瓷工艺厂王留现向一些专家展示了他在宝丰清凉寺采集的1件青釉瓷洗(图3),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重视。

33333.png


3 北宋 汝窑洗 河南宝丰清凉寺采集 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一线索下,上海博物馆汪庆正于当年年底两次派人前往清凉寺窑址调查,找到了与传世汝窑一样的瓷片标本及窑具。1987年初在上海《文汇报》发布了发现北宋汝窑的消息,并于1987年10月出版《汝窑的发现》一书,认定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为汝官窑窑场。1987年10月和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汝窑窑址进行了钻探和试掘,确认窑址范围并发现了典型的汝窑标本,从而证实了汝窑遗址的地点。至2016年7月,清凉寺汝窑窑址共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每一次发掘都有新的收获。

由于汝窑瓷器制作精细讲究,不易仿制,因此后世的仿品很少有乱世之作。


官窑瓷器

官窑,是宋代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据文献记载,宋徽宗曾命内府“自置烧造”青瓷窑场,但由于历史上黄河数度泛滥改道,宋都汴梁城已被深深掩埋于泥沙之下,因此目前尚无法得到汴京是否有窑址的证据。现在我们了解宋代官窑是宋高宗赵构后“袭故京遗制”在临安(杭州)“修内司”设立的官窑和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统称之为“南宋官窑”。

1930年日本学者在杭州乌龟山南麓找到郊坛下青瓷窑窑址,中国学者周仁先生实地考察后认为是文献记载的“内窑”。1937年古陶瓷爱好者朱鸿达先生在乌龟山窑址发现一件三足炉并出版专著,认为乌龟山青瓷窑址就是南宋官窑,从而引起轰动。1956年和1985至1986年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郊坛下窑进行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制作作坊、大批瓷片标本和窑具。

1996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发现青瓷窑址,1996年及1998至2001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高等级制瓷遗迹、高质量的瓷片标本以及处理废弃瓷器的瓷片坑,这些迹象均彰显了该窑的官窑身份。在1996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刻有“修内司窑置庚子年……□□□□□匠师造记”铭文的荡箍(荡箍是拉坯的陶车中安轴的零件)。据此,坐实了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修内司窑的身份,并且向人们揭示了它的真实面貌。

从传世品及窑址发掘品来观察,官窑瓷器胎料中含有紫金土,故胎色呈黑灰色或赭黑色,质地细腻。产品可以分为厚釉和薄釉两类,厚釉者胎薄而釉甚厚润,釉色粉青,釉面有本色大开片,并有缩釉和棕眼,器物口沿及边棱处釉薄而显黄褐色,器物底部及足端无釉露出深色胎,此即所谓“紫口铁足”,造型多仿商周古铜器,显然是受到当时仿古、复古风气之影响,作宫廷陈设及观赏之物。薄釉者由于釉层不足以遮盖胎色,故呈灰青色釉,釉面多细碎开片,此类器物多见碗、盘、洗(图4)等日常用品。

44444.png

4 南宋 官窑洗 故宫博物院藏



张公巷窑瓷器

2000年,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一处青瓷窑址,引起了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张公巷窑不见于文献,也没有明确的实物传世,关于其时代及性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清凉寺汝窑瓷器相比,汝州张公巷窑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胎质细腻坚实,为汝窑所不及;胎色有粉白、灰白、洁白与少量灰色,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色;釉色浅淡,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高于汝窑,感觉比较清亮。

目前发现张公巷窑的窑址范围比清凉寺汝窑要小,遗存也比较有限,说明其生产规模不大,时间也不长。从张公巷窑产品制作极为规整、讲究,工艺精湛来看,显然不是一般的民用瓷器,其性质应属官窑。

张公巷窑遗址出土的标本很难寻传世实物,目前与张公巷窑标本比较相似的只有两例,一是上海博物馆旧藏相传20世纪40年代河南开封出土的4件青瓷标本,一是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亚历山大碗”(图5)。


555555.png

5 亚历山大碗 大英博物馆藏

 

哥窑瓷器

哥窑,指的是一类胎色赭黑、厚釉、釉色灰青或米黄、釉面有细碎染色开片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一直处在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之中,在中国瓷器史中长期以来是一桩扑朔迷离的悬案。从元代以来的文献直至今日的研究报告,对其时代和产地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期以来,哥窑瓷器基本不见考古发现,而以宫廷收藏为主,因此又被称为“传世哥窑”。

收藏传世哥窑最主要的三处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公开发表的有58件,台北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约有150件,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有15件。

传世哥窑均为赭黑色胎、铁黑色,也有黄棕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 主要是灰青色,米黄色较少,釉面泛一层酥光,大小开片结合,经植物汁液染色后,有一色开片,也有大开片呈深褐色,开片较浅的小开片为黄褐色,世称“金丝铁线”(图6)。器型有各式瓶、炉(图7)、尊、洗、盘、碗、碟等,一般不见大器,多见仿古造型。器物底足制作不十分规范,釉面常见棕眼和缩釉。

66666.png

6 宋 哥窑葵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

77777.png

7 哥窑五足炉 上海博物馆藏


钧瓷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河南省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虽然钧窑产品的基本釉色以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为主,偶有红色或红斑,但是其胎、釉中主要呈色剂氧化铁含量在2%至3%之间,胎中氧化肽含量在1.1%至1.6%之间,尽管其釉色变化多端、自然成趣,还是把它归入青瓷的范畴,成为青瓷中特殊的一族。

传统观点把钧窑分为宋代(官钧)、金代和元代三个时期,认为宋代钧窑制作最精,传世较少,其产品供御用。胎虽厚,但淘练清纯,釉层厚润失透,有天蓝、月白、紫红等色,部分产品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通过窑变,烧成的釉色或通体天青与彩霞般的紫红交相辉㬇,或红色与蓝色交融成美丽的玫瑰紫。釉面多见“蚯蚓走泥纹”和细小的棕眼,在器物的口沿、边棱等釉薄处显出黄褐色的“出筋”,器物底部釉薄而呈黄褐色。器型以各式花盆(图8)、过去一直称之为“洗”的盆托(图9)、出戟尊(图10)等为主,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标志,区别器物大小,用以与盆、托配套。

88888.png

8 15世纪 钧窑玫瑰紫釉葵口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99999.png

9 15世纪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盆托 大英博物馆藏


1010.png

10 15世纪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钧窑瓷器多见于传世,主要是用于陈设的器型。清代文献中较普遍称之为“北宋钧窑”,清嘉庆二十年(1815)蓝浦《景德镇陶录》有云:“均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均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以后论著大多沿用此说。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