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105)▏馆员讲书——《瓷器中国》4-如雪似冰的白瓷 (可以听哦!)
2022年07月15日 16:11:57编辑撰稿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思维导图
如雪似冰的白瓷
白瓷并不是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色的釉,而是用尽可能去除氧化铁等杂质的瓷土原料作胎,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白瓷发源于北方,这与北方的制瓷原料中含铁等影响呈色的金属元素较少密切相关。我国制作白瓷的历史要到北朝晚期才真正开始。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在白瓷的发展过程中其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是逐步减少的。表明当时制瓷工匠逐步掌握了把原料中的包括铁在内的杂质尽可能去除干净的技术。当原料制备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克服了铁元素的呈色干扰时,白瓷才得以脱离青瓷而自成类型。
邢窑白瓷
统领唐代瓷业半壁江山的邢窑白瓷,始烧于隋,盛于唐。
邢窑窑址在河北省内丘、临城一带,内丘时属邢州,故名,与文献记载相符。在邢窑隋代灰坑中曾经发现一些胎质非常细白的“透影白瓷”的标本。据分析,其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偏高,当时的工匠在胎料中加入了大量的长石,并且在釉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英。如果对器物器壁进行刻意减薄,就可以达到透光的效果,以此证明隋代邢窑的制作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到了唐代,邢窑已经成为生产白瓷最著名的窑场,与越窑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陆羽的《茶经》中对瓷器的评论中还有“邢州处越州上”句,可见其在唐代的地位。
图1 唐-五代 邢窑白瓷背壶 上海博物馆藏
邢窑白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精细产品,胎体轻薄,胎质坚实致密,胎土细腻洁白,瓷化程度高,叩之有金属声,可被当作乐器使用。这类白瓷釉质莹润,釉色晶莹洁白或略带乳白,釉面很少开片,但时有流釉。胎薄,制作极为规整(图1)。在陆羽《茶经》中形容“邢窑类银类雪”的制品,就是指这类产品。邢窑细白瓷还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生产的还有一类粗瓷,胎粗厚,呈灰白色,大多施化妆土,釉色白中闪黄,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及底,主要供民间日用。
邢窑的白瓷生产随着定窑的兴起而衰落,北宋时期虽然还维持生产,但是规模和产量都大大降低了。
定窑白瓷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著名白瓷窑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中心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宋代属定州,故名。
定窑创烧于唐,其前身曲阳窑是晚唐及五代时期的重要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为主,产品有精粗之分,精细的白瓷都不施化妆土,胎色白而细腻,釉面柔润,是唐代唯一可与邢窑媲美的白瓷窑场。
在9世纪中期的唐代晚期,定窑已经可以生产质量非常好的白瓷。五代以后,定窑迅速崛起,并逐渐取代邢窑成为北方白瓷之最。北宋、金代定窑继续发展,刻花、印花工艺精湛,刻花的疏朗洒脱、印花的满密规整,成为宋代白瓷之冠,并且形成了南北窑场竞相模仿定窑的局面,出现了以河北井泾,山西平定、阳城、介休以及四川彭县等窑场为代表的庞大的定窑系。与此同时,景德镇窑亦出现了仿制定窑的产品,是为“南定”,因其釉色白中闪青,又称为青白瓷或影青。
宋、金是定窑生产的黄金时期,其产品以白釉为主,兼烧褐釉、黑釉和低温绿釉瓷器,也称“白定”“紫定”“黑定”与“绿定”。
定窑的胎土一般多经过精心淘洗,“土脉细,色白而滋润”,故器物都不施化妆土,器物胎壁厚薄均匀,近口沿处尤薄。白釉略带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俗称“泪痕”。定窑瓷器的胎体修削得十分精细,器物外壁往往有修坯时留下的旋削痕,有“竹丝刷纹”之说。定窑白瓷器物以各式盘、碗、瓶、罐、枕等日用器为多。瓷塑技艺达到新的高度,形态可爱的孩儿枕(图2)是其代表作,造型新颖脱俗,雕塑技艺高超。
图2 北宋 定窑白瓷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和金代的墓葬、塔基出土的定窑瓷器为定窑的断代、分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虽然其烧制瓷器的历史可以从唐延续到元代,但是生产定窑类白瓷应该不早于晚唐五代而终于金。
北宋早期流行立体感较强的浮雕和模印贴花的莲瓣纹装饰,风格严谨。北宋中期刻划花尤为盛行,线条流畅,风格崇尚自然。印花装饰也在此时悄然兴起,图案以萱草、水禽、花果多见。北宋晚期印花技法达到高峰,在宋代同类装饰中首屈一指,不仅模印手法高超,而且脱模技艺也相当精湛,纹饰布局借鉴了著名的定州缂丝,题材丰富,线条清晰,布局繁密严谨,层次分明。金代定窑亦以印花装饰为主,图案有各式花卉、龙纹等。
在装烧方法上,从北宋中期起定窑首创覆烧工艺,这种装烧工艺主要运用于盘、碗类器物,烧造时器物需倒扣在垫圈上层层向上叠,既省力又省原料,还可增加装烧量。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底足满釉而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为克服芒口给使用带来的不便,往往在器物的口沿用金、银或铜等金属包镶,俗称“金扣”“银扣”“铜扣”。定窑覆烧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窑炉的生产效率,而且可以使器物做得更加轻薄,不易变形,促进了宋代中国瓷业的大发展。传世的定窑褐釉、黑釉瓷器上偶见有金彩装饰,属极为珍贵的品种(图3)。
图3 北宋 定窑酱釉金彩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景德镇枢府卵白釉瓷器
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釉的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瓷器,器物胎质细腻洁白,胎体与青白瓷相比显得厚重,碗、盘类器物的底足更为厚重。釉乳浊失透,呈白中微泛虾青色调,因釉色似鸭蛋,故名。蒙古草原民族素有“尚白”的风俗,因此它为元代官府、朝廷所喜爱。元代卵白釉瓷器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说明已经在原料中加入了高岭土,提高瓷器的烧成温度。
卵白釉瓷器以印花为主要装饰技法,且多在器内印花,由于印纹比较圆润,加上釉厚失透,因此纹饰并不十分清晰。图案题材以缠枝花卉纹常见,还有精细的云龙、云凤、云鹤、孔雀等。
卵白釉的制作从元代一直延续至明代早期。
有学者认为“元代的官窑与明代独一的官窑不是一个概念,元代的官窑如果存在的话,它实际就是一个作为管理机构的‘浮梁瓷局’,景德镇所有的元瓷作坊都要受浮梁瓷局的管理,都可能要承担宫廷下派的烧造任务,而没有任务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为海内外市场生产”。这样的制瓷作坊的性质应该是民营的。
永乐甜白瓷
进入明代以后,景德镇瓷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其标志是洪武三十五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专门生产御用瓷器的御器厂,制瓷技术逐渐趋于巅峰。
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白瓷胎质细腻洁白,轻薄似脱胎,光照见影;釉层肥厚纯净、温润肥腴、柔和甜美,通体满釉,仅足端处无釉、足墙转折处釉色白中微微闪青泛黄,给人一种“甜腻”的感觉,这就是举世无双的白瓷——永乐甜白瓷(图4、图5)。
图4 明永乐 景德镇窑甜白釉龙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图5 明永乐 景德镇窑甜白釉龙纹碗(细部) 上海博物馆藏
甜白的烧制成功,是中国白瓷制作工艺达到顶峰的标志。
德化白瓷
位于福建德化的德化窑,其生产的白瓷始烧于明代后期,是明清时期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白瓷品种之一。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大量用于外销。
图6 明 德化窑白瓷鼎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德化白瓷胎质致密,形成较多无色玻璃相,气孔率很低,因此透光性好,迎光透视其胎色纯白微显肉红色,为历代白瓷中白度最高的一个品种。釉质光润如凝脂,在光照下釉色白中隐约呈现乳白或牙黄色,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明清之际外销欧洲深受欢迎,法国人称之为“鹅绒白”“中国白”(图6)。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