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107)▏馆员讲书——《瓷器中国》6-纯正艳丽的高温颜色釉瓷器和多姿多彩的低温颜色釉瓷器 (可以听哦!)
2022年07月19日 11:32:48编辑撰稿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思维导图
纯正艳丽的高温颜色釉瓷器
和多姿多彩的低温颜色釉瓷器
高温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窑生产高温颜色釉始于元代,品种主要有红釉和蓝釉。
铜红釉作为一种高温颜色釉,它以微量的铜为呈色剂,在要求较高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铜红釉是由釉中的胶体金属铜离子着色的,它对入射光线反射为红色,并且由于大小颗粒所形成反射光波长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色阶的红色。
铜红釉起源于8至9世纪的长沙窑,因为当时用铜作绿釉的呈色剂,在偶然得到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了红色。直到10世纪,烧制通体一色的铜红釉仍然极为不易。真正的铜红釉出现于14世纪的元代,从北京元大都、江西等地出土的元代红釉瓷器和人物俑看,其色泽虽不够鲜艳、纯正,多偏晦暗,且釉色不均,但呈色浓重,表明红釉的烧制技术已经初步成形。
明代洪武时,虽然红釉釉色仍不纯正,略带桔黄色,但已经比元代均匀。从造型和纹饰看,基本上承袭了元代的风格,只是纹饰的细部已有区别。
高温红釉到明代永乐时期趋于成熟,烧成了纯正的宝石红釉。
宝石红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著名的红釉品种,属于祭红的一种,也称为“霁红”。永乐红釉施釉匀净,烧制还原气氛适宜,胎质细腻滋润,釉色莹润透亮,釉层晶莹透亮,鲜艳如初凝鸡血,犹如红宝石一般灿烂夺目,为历代所珍视。
永乐红釉多小型器,碗盘类均里外施红釉,少数器物上隐约可见云龙纹等暗花。如器物底部有“永乐年制”四字暗刻篆书款者,为极珍贵的器物。
宣德红釉的质量与永乐相类,红釉光亮明艳,釉层肥润,呈色鲜红,梨形执壶(图1)则内壁施透明釉,器外红釉。
图1 明宣德 景德镇窑红釉梨形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釉面多有橘皮纹,这是因为釉中大量气泡要通过釉层表面外逸而留下许多凹坑。永乐、宣德红釉属于“石灰-碱釉”,釉的高温粘度较大,而烧成温度并不足以填平凹坑,于是就在釉面出现了橘皮现象。
永乐、宣德红釉瓷器的口沿因釉的垂流,往往呈现一周整齐的白色的边线,俗称“灯草边”(图2),与浑然一体的红釉相映成趣,这是较厚的红釉釉层在严格控制烧成条件下使流釉适可而止,器物口沿的釉层变薄所造成的,器物口沿整齐的“灯草口”红白分明。
图2 明永乐 景德镇窑红釉盘 上海博物馆藏
宣德红釉器型较为丰富,以碗盘多见,还有僧帽壶、梅瓶、香炉等。少数有刻花暗龙、莲瓣纹等。圈足内施透明釉,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
宣德以后,明代红釉瓷器传世完整器极为罕见,可以说,宣德以后高温红釉的烧制技术急剧衰退,历朝虽还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红釉屡烧不成,至嘉靖朝二年朝廷遂“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矾红”,以低温铁红代之。
至清代康熙朝,高温红釉才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当时不仅恢复了“霁红”的生产,还创烧了郎窑红、豇豆红等新品种,这是铜红釉得到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康熙霁红呈色均匀,深沉失透,器物有碗、盘、瓶等。器物底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款,也有署宣德款者。
郎窑红传说是康熙后期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御器厂窑务时烧造成功的高温红釉瓷器,故名“郎窑红”。其色泽浓艳,似初凝的牛血般猩红,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又有牛血红之称。釉汁肥厚,釉面有大片裂纹和不规则的牛毛纹。在烧制过程中釉汁下垂,使口沿因釉的流淌显露白色,而器物底边因圈足修削使釉不再继续垂流,釉汁凝聚呈黑红色,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其器底常施米黄釉或绿釉,偶见本色红釉底,通常无款。器物造型有明显的康熙特点,如观音尊(图3)、油槌瓶、笠式碗等。传统的郎窑红对制作工艺有严格的要求,成品率低,传世也不多,因此历来被视为珍品。
图3 清康熙 景德镇窑郎窑红观音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豇豆红又称“美人醉”“桃花片”,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铜红釉,是康熙时期的名贵品种。其釉色淡雅,釉面局部氧化而呈绿色苔点。在浑然一体的红色中隐现点点绿斑,更显幽雅清淡、柔和悦目。其烧制难度极大。常见器型有印盒、水盂、太白尊、柳叶瓶等几种小型文房用具。个别产品表面绿色较多,成为“豇豆绿”(图4),是极为罕见的珍品。豇豆红器物虽小,其器内和底部均为透明釉,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楷书款。
图4 清康熙 景德镇窑豇豆绿印盒 上海博物馆藏
低温颜色釉瓷器
铅釉是以氧化铅为主要助熔剂的低温釉,在烧成的瓷器表面施釉后再用约800℃烧成。由于烧成温度不高,因此色料的选择范围比高温釉广泛,釉色也丰富得多。
在中国,黄色历来是帝王之色,只能皇室使用而庶民禁用。娇嫩鲜艳的低温黄釉也称“铁黄”“锑黄”,是以铁或锑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铅釉。铁黄釉创烧于14世纪后期或15世纪早期,它以适量的氧化铁为着色剂,在高温烧成的白瓷或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一层黄釉,再以低温烧成。
南京明故宫遗址和景德镇窑厂遗址都发现了明代初年的黄釉瓷器标本,惜不见完整器传世,目前所见不多的是宣德朝产品。宣德黄釉瓷器釉层肥厚,釉色略深,釉面多有橘皮纹。器型以盘居多,腹较深,圈足稍高,盘心微凹,足底白净,署“大明宣德年制”二行青花楷书款。传世有宣德官窑的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盘(图5),青花艳丽,黄色凝重,别有一番趣味。
图5 明宣德 景德镇窑黄釉青花折枝萱草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明代黄釉瓷器以成化、弘治的“娇黄”最为名贵,其釉色娇艳纯正,釉面匀净光亮。尤其是弘治黄釉,釉色娇嫩、光亮、淡雅,有“娇黄”等美称,也称为“浇黄”,因为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的低温黄釉(图6)。
图6 明弘治 景德镇窑黄釉盘 上海博物馆藏
翠绿透亮的孔雀绿釉又称“法翠”“法蓝”, 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二次烧成的低温铅釉,通常施在高温烧成的白瓷或者无釉的涩胎素瓷上,再以中温烧成。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金时代的磁州窑,是在黑彩瓷器表面加施的一层低温釉,色调晦暗,由于胎和化妆土大多生烧,因此无法通过高温化学反应生成反应层,造成胎釉结合不好而较易剥落。
而景德镇窑于14世纪开始烧制的孔雀绿,在釉料添加了超过总量一半的富含氧化钾的牙硝为助熔剂,则完全摆脱了这些弊端,胎釉结合良好,而且是纯粹的单色釉。
在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孔雀绿釉盖盒,是目前最早的孔雀绿釉瓷器标本。明代早期传世景德镇窑孔雀绿釉产品罕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宣德盘,外壁施孔雀绿釉,内壁白釉下有暗刻的行龙纹,底部为青花宣德款(图7)。
图7 明宣德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暗刻龙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成化孔雀绿胎釉结合紧密,釉色晶莹碧翠,以碗、盘、盒等为多见,将青花瓷器复罩孔雀绿釉为此时的名贵品种(图8)。
图8 明成化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正德的孔雀绿釉烧制最为成功,数量增多且质量提高,其色调如孔雀羽毛般青翠鲜艳,多见碗类。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孔雀绿釉烧造最为鼎盛的时期,其中尤以康熙孔雀绿釉为佳。康熙孔雀绿釉呈色深浅不一,色浓者青翠,色淡者明艳,釉面有细小纹片。器型以仿古青铜器的觚、鼎、尊(图9)、觯等为多见。
图9 清康熙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刻花尊 上海博物馆藏
雍正孔雀绿釉与本朝流行的风格相结合,新意盎然。乾隆孔雀绿釉釉层较薄,部分器底釉色米黄,流行仿青铜器式样和纹饰。
乾隆以后,孔雀绿釉烧制趋于衰弱。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