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110)▏馆员讲书——《瓷器中国》9-瓷器与文人雅趣(可以听哦!)
2022年07月22日 15:45:04编辑撰稿人
张茹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主任、馆员
播讲人
范雨琦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思维导图
瓷器与文人雅趣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个经济条件优越、生活悠闲、志趣高雅的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上往往不得志,因此就无所追求,但是在生活中却力求高标准,将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与“文人”概念相似的另外一个词是“士”。他们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主要掌握在文人手里。
中国真正的文人阶层形成于晚唐以后,他们生活悠闲,“琴、棋、书、画”是必备的艺术修养,“诗、词、曲、藏”被视作是生活中的乐趣。由于文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对于世间万物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种审美认识被看作是“雅”,和社会上大众审美的“俗”相对应,于是人们把文人艺术化的生活看作是“文人雅趣”。
瓷器作为生活用品,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种高级器皿,文人作为古代高端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自然会把自己的审美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瓷器的制作当中。从晚唐开始,在文人的诗文中就可以看到对瓷器的评判。宋代以降,文人对瓷器制作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他们的志趣成为促进古代瓷器发展的助推器。
文人的审美情趣与文人长期的文化熏陶、自我人生体悟相关。文人情趣的诗歌情怀与瓷器的釉色、花纹、造型的美可以完美融合。
瓷器的釉面装饰处处体现出文人追求“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特质,如文人对瓷器“类玉”“类冰”“翠色”“春水”“绿云”和“宜茶”的评判,陆羽《茶经》越窑“类玉”“宜茶”,邢窑“类冰”;陆龟蒙《秘色瓷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贡余秘色茶盏》“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等即是。
青瓷釉色如玉,迎合了中国古代文人“以玉比德”的品格。越窑秘色瓷“捩翠融青”的釉色,引得无数的遐想和神往;白瓷的如银似雪,也符合文人清白做人,“不入俗流”“冰清玉洁”的气节。如文人崇玉的滋润剔透、崇冰的洁净无暇,于是就有了对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的赞美。
宋代汝窑和官窑瓷器的釉面以无色开片作为装饰,同样继承了唐代以来文人推崇“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传统;哥窑的“金丝铁线”则是用染色来突出自然形成的开片。
建窑结晶釉黑釉茶盏的出现,为宋代文人间盛行的“斗茶”增添了新的乐趣。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的《茶录》中有“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句;苏东坡也热衷于斗茶,他有诗句“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说的都是建窑的“兔毫盏”。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玲之。”说的是建窑结晶釉中的“鹧鸪斑”。“滴珠”“曜变结晶釉”也是建窑结晶釉茶盏的品种,数量更少。
景德镇如白玉般的青白瓷又被称为“饶玉”,蒋祈《陶记》有云:“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李清照《醉花荫》词中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句,“玉枕”可能就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枕。
花纹装饰与文人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往往形成时代的特征。瓷器纹饰与同时代的绘画有联系,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瓷器的花纹装饰往往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关。元青花与永乐青花纹饰的比较,可以看出从繁复的伊斯兰风格向中国文人所推崇的简约风格的转变;康熙时期,景德镇工匠充分利用“分水法”技法,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移植到青花上,以浓淡不同的青花来多层次表现远山近水,有水墨山水“墨分五色”的韵味;雍正粉彩与珐琅彩多以工笔花鸟为题材,取自文人的绘画作品,与恽寿平(1633-1699)的工笔花卉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清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以珐琅绘彩,并配上题诗、篆印,俨然是工笔绘画在瓷器上的再现。
元代和17世纪(转变期)青花以及清代康熙五彩上流行的人物故事很多源于元曲,如元青花的“尉迟恭单鞭救主”取材于“玄武门之变”,即尉迟恭识破李建成、李元吉的阴谋,助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讲述了楚汉争霸时期刘邦重才的故事,其来源于元代杂剧《追韩信》写本的插图;“鬼谷子下山”则表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独孤陈的故事。在明清瓷器上也可以看到从明清小说版画插图的痕迹,如崇祯青花瓷器上就有“饮茶图”“文王求贤图”,康熙五彩人物故事中常见《水浒》《三国》故事。
瓷器日益渗透到文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些瓷器的造型透露出文人的时尚与爱好,如高端的酒具、茶具、香具与奕棋用品,应该是包括文人在内的社会精英人士的日常用具。
中国古代文人在休闲、举办雅集与音乐会的时候,往往都会陈列古董,以供清玩。宋代以来文人的“崇古”“崇礼”情节体现在瓷器的仿礼器造型之中。在哥窑、官窑、钧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的瓷器中均可看到仿青铜礼器造型的器物。
文人好酒,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论是富贵贫贱,亦或是欢喜哀愁,都离不开酒。在文人作品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有“斗酒诗百篇”的激情,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有“红酥手,黄滕酒”的苦痛,有“一醉方休”的痛快……几千年来,酒都成为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酒与酒具相关,历代酒具中,瓷器又是重要的部分。酒具为文人所用,其喜好会渗入到酒具之中。如黑石号(德国打捞公司于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的一艘唐朝时期的沉船)上的唐代绿彩吸杯(图1)、明清时代流行的“公道杯”都是饮酒的佳器,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温壶则是用来温酒的器具。
图1 唐 白釉绿彩吸杯 “黑石号”沉船文物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因为茶的品格与中国文人的气质极为相似,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便不断介入茶事,把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性格带入到饮茶活动之中,在催生了中国茶道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人茶道。唐代陆羽的《茶经》所设计的茶艺操作程序,就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所喜爱,这种艺术性较强的饮茶方式,汲取了古代儒、释、道诸家思想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于饮茶的全过程当中,体现在茶艺的每一个具体操作步骤当中,因而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人茶道精神。茶道需要好茶、好的烹茶方法,也要有好的茶具。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带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越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美的文化境界。宋代瓷器中流行的香炉应该不是用作供奉的器具,而是香道中用于焚香(图2)、闻香的用具,在官窑、哥窑、龙泉窑均有。
图2 北宋 咸平元年(998)铭青釉香薰 浙江省黄岩市博物馆藏
围棋起源于战国,原为道家阴阳占卜之用。唐以后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他们飘逸洒脱、快乐自由生活的追求。唐诗有“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句。唐宋以后,下棋不仅是文人雅士必备的生活交往功夫,而且还引领了生活时尚,奕棋与绘画、作诗一样被看作是风雅之事。在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发现了青瓷围棋罐与围棋子,可以印证围棋在当时的流行。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