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121)▏馆员讲书——《格局》6-未来的法则(可以听哦!)
2022年08月08日 11:08:30编辑撰稿人·播讲人
王丽芳
太原市图书馆古籍部馆员
思维导图
未来的法则
生活在哪个时代非常重要,生活的地点也同样重要。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一个好地点呢?
如果我们相信未来会比今天更好,坚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好地方,所要做的便是认识到未来时代的特征和规律,把握住一些不变的道理,使用正确的方法,做那些能够不断让自己获得可叠加式逬步的事情,这样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的8个特征
虽然有些人喜欢怀念过去,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喜欢放眼未来,因为在后者的想象中,未来会比现在好,能给他们带来希望。憧憬未来的人,通常好奇未来和现在会有什么不同,以便及早做好准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位负责开发与未来相关的新技术的权威人士的观点,他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先生。
伊藤穰一是一个杂家,他有很多头衔和职务,做过风险投资,参与过很多重要的社会活动,而最切合他身份的是他当下的职务——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
2017年,伊藤先生把自己对未来的观点写成了一本书——《爆裂》,他在书中用9对矛盾描述了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虽然很多人未必完全赞同他的看法,但是他对未来特点的概括非常到位,而且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思考未来的思路。因此,我们不妨先看看伊藤先生是如何思考未来发展方向这个问题的。
想要了解未来,就需要把很多重大事件放到一个很大的历史环境下考量。因此,伊藤先生把历史上一些大发明家对某些重大发明(包括他们自己的发明)的误判作为研究的起点,指出了未来的三个特点,即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面对不对称、复杂而且不确定的未来,人类应该怎么办呢?伊藤谈了他的9个破局方法,其中有些是相似的,因此我把它们概括成以下8个方法。
第一,不过度依赖过去的权威。
在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过去权威的经验是有用的。但是在新技术革命时期,新思想就比过去权威的思想更重要。在这种前提下,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而不是固守旧的经验。
第二,拉力优于推力。
所谓推力,就是用各种方式推销给你的东西,比如通过广告送给你的商品信息。所谓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主动获取的东西,比如你主动在互联网上学一门慕课(MOOC)。过去,很多自上而下的推送在主导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们打开电视机,它提供什么内容,我们就接受什么内容。久而久之,我们就受到自上而下的影响。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分散式的、来自底部的主动需求不断涌现,自上推下来的东西就失去了原先的价值。为什么谷歌的搜索广告效果好、价值高,而各种平面展示广告效果差、价值低呢?伊藤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拉力优于推力。
第三,指南针优于地图。
在能够预测未来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从过去到今天,道路的变化不大。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每天都在改变,地图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张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靠过去的老地图找路就不好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会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得多。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中学时就有体会。老师给我们一个公式,我们就能按照公式解一大批数学题。如果考卷上大量的题不符合那个公式,再套用公式的人就傻眼了。而掌握了基本数学原理,有能力推算出新公式的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后一种能力,就是伊藤所说的使用指南针的能力。 第四,拥抱风险。
人类自古以来都会面临各种风险,也在采取各种措施避险。人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今后能变得安全。无论是欧洲的城堡还是中国的长城,都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但是今天可能不存在安全的避风港了,因为那里没有竞争力。伊藤举了深圳和美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为什么深圳成为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产品部件的供应源头呢?因为那里的小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美国在成长期时,也像现在的深圳那样处处充满风险,当时美国的拓荒者也像深圳人那样不惧怕风险。伊藤认为,现在的美国要想重新取得竞争优势,应该从头再来,回到美国当初的成长阶段。这看似是倒退,其实是进步。
回到每一个人身上,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最好能进入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行业,等年纪大了,工作会比较轻松安全。这种想法在未来可能要令那些人失望了,因为过去的权威会失去它的作用。真正安全的,恰恰是拥抱风险。
第五,叛逆精神。
我曾经讲到,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伊藤则用“违抗”这个词说明不受约束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他举了20世纪初杜邦公司发明尼龙的故事。
尼龙的发明者卡罗瑟斯的老板斯泰恩是一个愿意让下属自由研究的人,卡罗瑟斯得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尼龙。但是后来,他的新老板博尔顿要求大家研究能赚钱的东西。所幸的是,卡罗瑟斯“违抗”了新老板的要求,仍继续专注自己的兴趣,并且利用过去的科研成果最终发明了尼龙。
重大的发明往往不是眼光平庸的人能够看懂的,如果过于服从现有的安排,就不可能有重大发明。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件事看起来就像是叛逆行为。
第六,通才胜于专才。
在媒体实验室,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跨学科的通才,这是那里不断涌现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原因,因此伊藤说通才胜于专才。不过,对于伊藤的这个观点,大多数人需要避免一个误解,那就是自己对任何一个领域的了解都不精深,却妄想成为一个跨界高手。对大多数人更有意义的事情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专才,之后,如果能发展成通才固然好,如果不能,要具有调动资源的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优势,是没有人愿意和他进行能力上的互换的。
对一个组织而言,这一条原则可以理解为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在一个组织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更有优势。硅谷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多元化。
第七,韧性优于力量。
对这一点的认识,或许来自伊藤的东方人基因,即对所谓的柔能克刚的认同。
力量对于做一件事情的作用自不消说,通常是力量越大,越容易推进。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就需要一个能抵御灾难性故障的系统,以免局部的错误毁掉了大局。韧性的作用在面临“风暴”时就显现出来了。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机构需要具有韧性,能够经受多次局部失败的打击,通过变革获得重生,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八,强调整体性。
在系统论出现之前,人们通常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但是当人们开始研究人体或者社会这一类复杂的系统时,会发现整体未必等于部分之和,优化每一个个体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的状态。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体系,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iPhone作为一款产品,并非每个主要的技术指标都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强,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整体上体验最佳的产品。
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就不应该通过算命预测未来,然后笨鸟先飞占据一个先发优势,而是要增强我们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去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做法。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并不缺乏创造力和适应性,只是我们过去过分看重物质财富,希望物质财富给我们带来安全,以至忽视了创造力和适应性。
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能轻易获得享受的时代,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利用聪明才智获得机会的时代。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