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141)▏馆员讲书——《故宫营建六百年》2(可以听哦!)
2022年09月05日 16:11:12编辑撰稿人
程丽娜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故宫营建六百年》2——-元大都的规划结构与特色
金贞祐三年(1215年),在蒙古军队围困下,金中都举城请降。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定都开平。以燕京为陪都,仍命名为中都。蒙古军以中都为基地在汉族地区推进军事进攻,同时辅以“汉化”的政策,为统一全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统三年(1262年),开始在金万宁宫旧址重新建造琼华岛。同时以此为中心,筹备兴建一座全新的都城。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城池建成。期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命名新城为大都。
大都建设的主持人是刘秉忠。刘秉忠“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世祖大爱之”。他学问淹贯儒释道,博洽天地人。在朝廷上,可比南朝刘宋的黑衣宰相僧慧琳;在易学数术的修养上,可比北宋五子之一邵雍;在创建两京方面,可比西周召公。按照现代的职业分工,刘秉忠就是元大都的主持人兼规划师,同时还有一位赵秉温,也对大都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皇帝还下诏命令两位一起为大都相宅。
从幽燕观天象,北极星在正北方,为天之中。山脉从昆仑发起,大河向东奔流。背倚群山、南向建都是符合天象的。
燕京的平原土壤肥厚,水质甘甜。燕京的地理,西北方是有如飞舞的群山,近处的军都山,远处的北岳恒山,联络成脉。东南方泉源丰富,或川流,或伏流,或在平漫之处汇为湖泊。郊区平坦宽广,非常适宜种植与放牧。再进一步说,燕地民风淳朴,多忠义之士。物产丰富,还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如此形胜,堪称地宝,确是建都的不二之选。
《大都赋》、元代陶宗仪辑录的《宫阙制度》、明初萧洵的《故宫遗录》、元通事舍人王士点等撰的《禁扁》、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等都对大都城建筑的方位制度进行了描述。元大都城平面是一个南北略长的长方形,面积“方六十里”,城墙周长约28600米。城门洞采用木质结构,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侧,等距离地建有凸出墙体的马面。城外环绕着护城河,城墙还设有排水设施。
元大都的皇城位于全城南部偏西,距离大城南墙很近,仅经过一段千步廊的距离。丽正门与灵星门之间的千步廊也是交通要道。
而元大都的宫城占据了大都城南半部的中心位置,文献中经常被称为大内。因为在太液池东,而且西边还有隆福、兴圣二宫,所以大内也称东内。进入灵星门,金水河从西到东横亘在大内之前。灵星门内跨金水河并列三座石桥,建筑材料是汉白玉,形式是拱桥,桥北就是宫城了。
宫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轴线上前后排为两组,称为“大内前位”与“大内后位”。南以大明殿为中心,北以延春阁为中心,各自用廊庑围合成封闭院落,称为周庑。前位周庑的南面,中央部分建正门七间,叫大明门。左右还各有三间便门,东叫日精门,西叫月华门。院子东西两面各建左右门五间,门南方的廊庑中部,东面还建五间钟楼,名为文楼;对面建五间鼓楼,名为武楼。院子北面也建正门和便门。大明殿坐落在院落的中心位置,是皇帝举办登极、朝会、庆祝寿诞和元旦等重大活动的“正衙”,面阔十一间。它的北面有寝殿,主体建筑五间,左右各有三间夹室,后边又连着三间香阁。大明殿和寝殿之间连以“柱廊”,形成“工字形”格局。大内后位与前位格局相同,只是正殿减小为九间,但是用了两层楼阁,更显得高耸华丽。
大明殿的殿基之下,有高三重的“殿陛”,周围环绕着龙凤白石栏杆。每根栏杆望柱之下,都向外挑出“魑首”。大殿的柱础用青石和白石两种材料。地面铺出自浚州的花版石,“磨以核桃,光彩若镜”。檐柱用五六尺粗的方柱,白石柱础雕刻龙云,柱子漆成红色,绘蟠龙,贴金。柱头之上,斗拱逐间攒成一间一间的“鹿顶”,每间中央的藻井里盘着黄金双龙。殿四周用华丽的金琐窗,漆朱红色,周围加金线边。殿基周围立着红色的勾栏,望柱顶安装鎏金铜帽,帽上装饰着金雕。大明宫内所有建筑的色彩,包括城楼、角楼,基本是统一的,都是红柱红墙红窗;屋顶用“剪边”的做法,即只在屋脊和屋顶周围装饰琉璃瓦,其他位置铺普通瓦;木结构的梁枋上画着彩画。区别仅仅在于,皇帝临御的宫殿彩画要贴金,称为“间金”。城楼、角楼和周庑均不贴金。
宫城之北有一座御苑,宽度与宫城一样,向北一直到皇城北门,面积约达到宫城一半。苑内种植五谷蔬菜,也设有花房。宫城之西,太液池里种植着荷花。湖泊的北半部,碧波中有两座岛,南北相邻。北面的大一些,金代称为琼华岛,元中统三年(1262年)开始重修,至元八年(1271年)赐名万寿山,也称万岁山。南面的小一些,称为瀛洲或者圆坻。圆坻和万岁山之间建有白玉石桥,长二百尺。
圆坻上建有一座仪天殿,重檐圆屋顶,周围十一间,形制很是罕见。从圆坻北过石桥,最引人注目的是满山的玲珑石。所谓玲珑石,是对园林赏石的统称。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用土石堆叠假山是很重要的造园手法。
万岁山造景,山脚下的平地上,设置着仿石大门,对立两座名为日月的峰石,供人休息的石坐床和石棋盘。峰石与棋盘都被说成是金人遗址。山顶上的主建筑叫广寒殿,从命名就可以体会到,园景比拟月宫仙山琼楼玉宇的意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寒殿被误传为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直到明万历年间突然倒塌,在梁上发现金钱百二十枚,应是建造时留下的镇物。万历皇帝赐给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四枚,金钱的文字是至元通宝,因此知道广寒殿建于元世祖时期。
大都城内,皇城以外的地方布满大街小巷,方向和宽度都有制度规定。街道只有经、纬两个正方向,全城很少有斜街。由于大都城内有皇城和积水潭的障碍,而且北面只有两座城门,所以很少有贯通南北或者东西的大道。经纬交织的街巷把全城划分成为许多方正齐整的矩形。为了便于管理,把这些矩形的地段划分为“坊”。坊名都源于古代经典,或者历史典故, 比如福田坊,是因为坊里有佛寺,借用佛家关于供养佛陀,必受福报,似田生物的道理。凤池坊,是因为靠近中书省,凤池正是中书省的代称。 在大、小街形成的坊中,
还排列着东西走向的火巷或胡同,胡同的南北间隔距离大约五十步。通向城门的街无论经纬都是大街的宽度。大街两旁设有排水明渠。顺承门大街的明渠在经过平则门大街时,在渠顶加了石盖板。
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商业街是宫城之北的钟鼓楼街和宫城之西的顺承门内大街。钟楼之下,集中各类粮食店和百货店。顺承门大街富集了羊马等集市,瓜果蔬菜集市也都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方。
坛庙建筑是举办祭祀活动的场所。古人崇敬自然、祖先和有功于国家人民的先哲先烈,将重要的祭祀活动列入国家祀典,是“礼”的重要表达,所以坛庙是中国古代都城中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元代忽必烈时才开始国家治理上的汉化过程,祭祀活动始终没有放弃“国俗”。所以坛庙建设并没有与元大都建设同步。元大都的天坛是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设,元代太庙最初世祖中统(1263年)建在燕京,至元十四年又诏建太庙于大都。太社太稷坛于至元三十年建造。
总之,元大都的规划结构特点整体上继承了汉族传统文化中关于都城规划的思想,体现了“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 国之中以立宫,择宫之中以立庙”的思想。贯彻了《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宫城为全城规划的中心,宫城位于王城的中心”的规划原则。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