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142)▏馆员讲书——《故宫营建六百年》3(可以听哦!)

2022年09月06日 11:34:31


3.jpg


编辑撰稿人

程丽娜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故宫营建六百年新.png



《故宫营建六百年》3-明代都城建设

 

元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是红巾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他揭竿而起,率军夺取太平。次年,他升任吴国公。自吴元年开始,朱元璋逐渐扫平了太湖和长江流域,从而将主要兵力投入到对元势力的战斗中。

公元1368年春,朱元璋在四个月前刚建成的圜丘举行隆重的祀天仪式,向天宣告:大明诞生,建元洪武。皇帝亲自考察,与大将军徐达筹划攻取元大都。他颁发一道诏书,宣布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以南京为都城,以大梁作为北上西进、攻城略地的基地,建立了南北两京之制。

洪武二年,朱元璋做了一个新的决定:“诏以临濠为中都。”临濠的建设从坛庙开始,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亲自督工。朝廷把临濠县提升为凤阳府,皇帝在凤阳圜丘坛举行祭告仪式,亲自写祝文祷告。但是这时皇帝已经处于非常后悔、骑虎难下的难堪之中,因为他发现兴建土木之工,役重伤人。于是朱元璋回到南京,马上决断,发布诏书,停止中都凤阳的建设。无论如何,六年的努力都报废了。于是加速了进一步建设南京的步伐。最终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创立了明代的都城规制。

南京城池总体上是四重城墙层层相套的格局。最里一层是核心,称大内。核心之外第二层称内城或皇城,第三层称京师城,最外即外城。南京城的建造处处体现着朱元璋的主导作用。外郭城和京师城出色地利用了地形地貌,折射出朱元璋丰富的战斗经验。所以这两重城墙的形态在我国的古都中独树一帜。城门的设置也是因地制宜,利于攻防,多有创造。京师城今天被称为南京城墙,它是明代初年建筑史上的奇迹。它的规模、长度世界第一,墙体气势磅礴。

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的军队填平齐化门外的壕沟,攻入元大都。皇帝收到徐达破元都贺表,命令改元大都路为明北平府。

中央集权是明代的国体;同时皇帝把太子的弟弟们封为亲王,到全国的重要地区担任国王,形成与中央集权并行的亲藩体制。隆重的册封亲王仪式之后,建造王府就成为仅次于建造皇城的国家大事。营建王府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旧有建筑的基址,不开发新的土地。在施工的过程中,皇帝一再强调节俭装饰,不能让靡丽扰乱他们的心灵。

洪武十二年燕王府竣工,四个月之后,二十一岁的燕王进驻自己的封国。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老皇帝去世。入葬于南京孝陵,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他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计谋,开始“削藩”。燕王先是装疯避难,后起兵,以八百将士,打出了“靖难之师”的大旗。经过三年激烈战争,终于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燕王在诸王和大臣们的“劝进”声中登基,成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永乐元年(1403年),新年伊始,一系列朝廷大事都要新皇帝来做:新年大朝会,立春朝贺,祭享太庙,大祀天地坛。就在大祀庆成典礼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言:北平布政司是皇帝承运兴王之地,应该按照太祖高皇帝立中都的做法,立为京都。皇帝马上批准了这个建议,定北平为北京。

永乐皇帝登基后,在北方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期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经过三年修养生息,北方的元气逐渐恢复,为建立都城打下了基础。

永乐四年,群臣恳请皇帝“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皇帝随即做出以下部署:第一,采伐大木。第二,烧造砖瓦。第三,征发天下各行业工匠。第四,选取军工。第五,选取民工。

永乐年间北京宫殿大木结构采用的主要建材是楠木。至今在鉴定故宫古建筑年代时,主要结构是否使用楠木仍旧是判断明代建筑的一个重要依据。烧造砖瓦是筹备建筑材料的另一项重要工程。紫禁城宫殿所需砖瓦,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是十分惊人的。因此在生产和运输上都非常艰巨。永乐皇帝多次告谕臣下,要善待营建北京的军民,对于剥削的群臣,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可见永乐皇帝的良苦用心啊!

永乐十四年,皇帝召集群臣“议营建北京”。这次讨论意义重大,直接把营建的意义提升为建都。建西宫是营建北京宫殿的开端,也是计划迁都北京的开端。永乐十五年,皇帝第三次巡狩北京,从此再没有去过南京。

工匠们利用皇帝南下的时间,仅用八个月就建成了西宫。西宫位于燕王府旧宫殿之西,是元大内隆福宫的旧址。西宫规模相当庞大,“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凡为屋千六百三十余楹。”

永乐十五年十一月,奉天殿和乾清宫同时动工。

永乐十八年九月,眼看营建接近尾声,皇帝启动了迁都的准备。皇帝命令行在礼部,从明年正月初起,去掉北京的“行在”称谓,正名为京师。而南京只是两京之一,不再称京师。原来朝廷直属的六部各衙门的印信,直接取来给北京各衙门用,南京衙门重新铸印时另加“南京”二字。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颁布了著名的“建北京诏”,昭告天下,营建北京,今已告成。选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举行御殿大典。《明史》把这篇诏书的性质,定为“以迁都北京诏天下”。

然而,不料仅仅三个月之后的四月初八突发大火,火势猛烈,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一起焚毁。终永乐之朝,宫殿再未重建。洪熙、宣德两朝也未能启动重建宫殿。大明经过十年的太平岁月,发展向好。完成永乐蓝图的历史重任落在七岁的嗣君正统身上。正统朝对营建北京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修正北京城垣,二是重建三殿两宫,三是全面建造朝廷衙署。从正统元年到十二年这三大项工程,是营建北京的一部分。他接续了被永乐十九年火灾打断的历史进程,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格局,最终完成了改造元大都为明京师的伟大工程。

嘉靖皇帝是大明第二位从藩国入主天下的皇帝。这位湖北钟祥出生的十五岁少年,刚到北京,就掀起一场风波。以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按照礼数,要求他从东华门入文华殿,然后像“太子”那样,上奉天殿登极。而他坚持自己是奉慈寿皇太后懿旨来作皇帝的,继承的是大明皇统,决不是继承堂兄正德皇帝,更不能进文华殿。大臣们只得屈服,时已中午,少年终于从大明门堂堂正正地进入皇城,直接即位。紧接着,如何对待皇帝的亲生父母和大伯孝宗皇帝,他又与杨廷和们开始了激烈的争辩,酿成明代著名的政治事件,称为“大礼议”。自此以后,凡逢礼制的讨论,皇帝必定坚持己见,直至用“古制”改定“祖制”。反映在建筑活动上,嘉靖成为永乐至正统之后,对北京城“增补”最多的一个朝代。首先是由“大礼议”直接衍生来的太庙改建,其次是对郊坛的改建和添加,最后是建造北京外城,使北京城容量大增。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