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之声(第1143)▏馆员讲书——《故宫营建六百年》4(可以听哦!)
2022年09月07日 15:14:55编辑撰稿人
程丽娜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故宫营建六百年》4-明清北京城的格局
明永乐、正统、嘉靖三朝,确定了北京城的格局。整个城市拱卫着皇宫,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朝代政治、军事的决策地,传统文化中心。营建北京形成了明代建筑活动的第二次高潮,清代继续发展,诞生了大批明、清官式建筑群,很多优秀作品遗留至今,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阶段的文化标识,其核心就是故宫。
明清北京是四重城环环相套的模式,延续了南京的规划。只是最外重没有能够按计划完成,造成了城池的“凸”字形轮廓。四层城墙基本形状是矩形,主轮廓比较方正,朝向正南。宫城有一条规划中轴线,与几何轴线重合。向南,从午门,穿过皇城大明门、京城正阳门和外城永定门。向北,从玄武门,穿过万岁山主峰、北安门、鼓楼,到钟楼,全长约7.8公里。皇城的几何轴线与中轴线不重合,以容纳宽阔的太液池,保持城市的特色。外城、京城的几何轴线与中轴线只稍有偏差。在改造元大都城的过程中,使用中轴线的规划和设计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并且成功地获得发展。
外城,或称重城,清代也称外罗城,还有俗称帽子城,是不很规整的矩形。外城共设七座城门,南墙正门永定门,直对京城南墙正门,形成大道,皇帝祭天或行亲耕礼都要经过。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的起点,具有重要的地标意义。
京城共辟九座城门。20世纪从60年代起,京城城墙和城门、角楼陆续被拆除。现存城门有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箭楼也就是指城墙上有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东南城角楼及其以东约2000米城墙也幸存下来,它们成为认识北京城的标本。
正阳门是京师正门,被称为国门,建筑规格特别隆重。城楼称正楼,用重檐二层楼三滴水的样式。月城前圆后方,开三个门洞,正南和东西各相应城墙上有三座建筑,与正楼相对是箭楼,也称敌楼。内部木结构,外面全部包砌厚砖墙,从上到下留出四排射孔。东西称闸楼,因为这两座大门采用了闸板的形式。
皇城,在万历《大明会典》中,明确地把明初的“两重皇城”区分开,外围称皇城,内称宫城。皇城整体是一个南北略长的矩形,但是西南部缺一角。“皇城起大明门,长安左右门,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周围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大明门,承天门正南,中为驰道,东西长廊,名千步廊,折而左右。长安左门,大明门内稍北,折而东。长安右门,大明门内稍北,折而西。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以上六门,俱皇城门。”
清初改称大明门为大清门,承天门为天安门,北安门为地安门。乾隆以后,以天安门为皇城正门,统计皇城只算四门,即天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个别的加上阙左门和阙右门,成六门。天安门以外的墙不再算做皇城,而称为“外垣”,或称“皇城外郛”。乾隆二十五年以后,还在长安左右门之前,又加了东西“三座门”和围墙。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皇城被陆续以“用砖”的名义拆除。现在,天安门成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文物建筑,在天安门东西两侧还各留存约900米左右的皇城墙,与左、右阙门等皇城遗迹都得到了保护。
永乐十八年营造完成的坛庙建筑,包括太庙、社稷坛、天地坛和山川坛。在明初的祀典中,这四种祭祀都属于大祀。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门前大道”的东西两侧,对称于中轴线,占据了皇城之内、宫城南方的全部面积。1914年社稷坛辟为北京的市民公园,定名为中山公园。天地坛和山川坛建在京城南郊。天坛建筑疏朗,用大面积的柏树林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从南向北,核心建筑沿一条轴线推进。圜丘以广阔的尺度和简洁的造型表达对天的崇敬。皇穹宇精工细作的圆形围墙与原殿,充满神秘的气息。天坛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也是近代北京较早开放的市民公园,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把京城和外城的居民区分为三十六个坊,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从东西长安街往北的二十四坊,街巷延续了元大都的格局。保持了大街、小街、火巷、胡同的级差,棋盘格式构图。尤其在大小街交叉形成的矩形地块内, 用东西向成排的胡同安置住宅,以及住宅的四合院形式,形成“北京特色”。如果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观察,四合院的群体规模,单层的建筑高度,灰瓦白墙的色彩成排布置的秩序,居民从胡同进入大街市场的便利交通,无不展示着古代“宜居”的设计智慧。同时方圆数十里的平房,又衬托出宫城的
宏伟与威严,城池的壮阔与气魄。内城的商业繁华街区也与元大都有继承关系,比如万岁山之北的鼓楼前,东安门外的灯市街,西安门外的大市街,都城隍庙庙会等。
清代对北京街巷布局和功能最大的改变有三点。第一,开放了皇城。大片原明代内官衙署作坊占地,分解为小巷胡同。第二,在北京内城分区域安置八旗军伍,汉族居民迁居外城。清代八旗贵族封王制度与明代藩封不同,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所以在民居建筑群内出现了一大批亲王、郡王、贝勒等府邸,占地往往跨数条胡同,在皇宫建筑与民居建筑的两极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等级。第三,永乐迁都以后,会试要在北京举行,每三年一次。届时天下赶考的举人约有数千,他们的食宿大有问题。于是各省、州以及较发达的县的官宦乡绅,自发集资在北京购置地产,建设同乡会馆,专供本地举子赶考时居住。清代规定汉族人只能居住外城之后,同乡会馆也随之集中于外城。据调查,1949年时,北京有会馆三百九十一所,绝大部分在外城。这也促成了外城地区文化和娱乐产业的繁荣。
大明门衙署区北界东西长安街,南界东西江米巷,东界玉河,西以锦衣卫后街为界。衙署布置基本以文东武西为原则。在千步廊以东的,朝西设门;千步廊以西的,朝东设门,都以朝向中轴线为正方向。衙署排成前后两列,之间形成了小街,所以才有“兵部在宗人府后”的位置关系。街北端与皇城墙相对的位置上,开有东西“公生门”,来方便官员们出入。
三法司虽然属于文职,但仍旧按南京的模式,在宣武门内大街西另外建造。“刑部,在贯城坊。都察院,在刑部南。大理寺,在都察院南。”
国家教育机构“国子监,在安定门内”,使用元代旧址。光禄寺掌管祭品的制作、宴会时酒馔膳羞的备办等,所以放在皇城之内,东安门内街北。
太仆寺管理马政,放在小时雍坊。清代实行八旗军制,没有五府、锦衣卫等机构,所以调整了西区。东区大部分沿袭下来。
明代宦官是能够左右明代政治的重要力量,职掌庞杂,人数多至数万。内官衙署有“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掌管中枢机要的是司礼监。《明史》把司礼监掌印太监比做内阁的首辅,秉笔、随堂太监比作内阁大学士。其下有文书房,是明代朝廷公文收发的枢纽。官员甚至藩王的本章、奏本,都要经过文书房收纳,所有皇帝的圣谕、旨意、御批,也都要经由文书房登记后对外发出,所以太监弄权是非常容易的。司礼监衙门设在北安门内街之东。内官监最初是机要机构,宣德以后逐渐改为管理国家营造,俗称“内工部”,衙门设在北安门内街之西。二十四衙门还要管理皇帝家族的一切生活,因此设有御用监,生产家具、文玩、书画。御马监,管理御用马匹和象房。尚膳监,制作膳食,筹备宴会。尚衣监,制作管理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总之,衣食住行所有方面都设有衙门制作和管理。衙门之下还管理着许多库、厂和房。这些衙门和下属库厂,绝大部分安排在皇城之内。
二十四衙门之外,还有其它太监机构。如东厂,是刺探和处理官员违法行为的特务机构,只听命于皇帝,提督太监由司礼监兼任,《明史》认为它的权力可比都察院。衙门有内外两处,外东厂署在皇城东墙外、东安门北的胡同里。内署在东上北门街东。
清代以明为鉴,始终对太监干政保持高度戒备,内官品级降低,人数大为减少,衙署设在宫中。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