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精彩活动

太图之声(第1144)▏馆员讲书——《故宫营建六百年》5(可以听哦!)

2022年09月08日 17:11:44



5.jpg


编辑撰稿人

程丽娜

太原市图书馆多媒体服务部馆员


播讲人

黄丽萍

太原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


思维导图

故宫营建六百年新.png



《故宫营建六百年》5

北京宫城的格局及改造

 

初创时期北京宫城建成了哪些建筑?《明太宗实录》的工程总结说:“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洪武京城图志》列举了皇城的各重门名:“午门、左掖门、右掖门、左阙门、右阙门”等。在当时的概念下,包括了两重皇城门,和“门前大道”各门。万历《大明会典》,把它们区别为皇城门、宫城门和“在皇城、宫城外”三类。两种文献中建筑额名及其相互关系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北京宫城的防御系统格局也是初创时期确定的。

《京城图志》的殿门名中,还列举了乾清宫、坤宁宫、柔仪殿、春和殿和春和门等五座建筑,它们属于内廷。关于南京内廷建筑的文献极其匮乏。所幸在庆祝北京营建成功的辞赋中,还有一些直接描述内廷建筑的词句,根据词句,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处于宫城的中央。其后有乾清之宫、坤宁之域的内廷。乾清宫之前,有景运门和隆宗门相对,日精门和月华门相对。坤宁宫后有钦安殿,周围是后苑。这些建筑及相互位置,可以与现存内廷中路建筑一一对应。三大殿之后,还有奉先殿、仁寿宫和大善殿三组建筑群。

乾清宫和坤宁宫左右各有一条长街,称为东一长街和西一长街,街左右是后宫地段,“掖庭椒房,闺闱闳通”,“六宫备陈,七所在列”,即左右地段各有六宫和七所。目前的故宫中东西六宫都还存在,虽然西六宫的布局有些改变,但是总体格局还是非常清晰的。故宫博物院的前辈学者王璞子先生认为,东西六宫各占内廷总面积的35%左右,略大于中路之比数。从建筑布局看,“很明显当初设计是采取‘九宫

’方式作为蓝图底本的。古井田制,明堂九宫,临摹碑帖所用的九宫格,都是在正方形的格局上,纵横各分三格,划分成九个小方格,每一方格布置一所宫殿,可以安排九所。但从六宫建置要求,实际应用六格,用六不用九,以符合‘后立六宫’之说。”

现在故宫的东六宫之北还有五所布局相同的小院,统称乾东五所。原来西六宫北也有五所,清代乾隆时期做了改建。但是初创时期这里是七所,即“七所在列”。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代宫城规划存在一些共同规律。其中之一是“外朝居南、内廷位北,正殿居南、后宫位北”。具体实例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与椒房殿,唐长安的太极殿、两仪殿与甘露殿,唐大明宫的含元殿、宣政殿与紫宸殿,北宋东京的大庆殿、文德殿、垂拱殿与紫宸殿等等。

北京宫城也是如此,说明它的规划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北京移植自南京,而南京规划的主持者朱元璋主张,事关国家制度时一切依古礼。

所谓五门三朝与前朝后寝制度,是对周礼的一种解释。由于周礼原典年代过于久远,很多文辞已经难于理解,于是从汉代起就有学者进行注解,越往后,对周礼的解释也就越复杂。学者们对宫寝制度的讨论,集中在对门、廷、朝、寝、宫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的研究上,反映了他们心目中的宫城布局。

明代宫城规划设计是否依据了周礼,当年文献并没有记载。但是从建筑的格局看是高度吻合的。宫城中轴线上建有重重门阙,是天子五门的再现。

“郭门谓之皋”,这里的郭,指的是宫城外的又一周城墙,那么非大明门莫属。除非有大典,大明门常闭不开,百官上朝,全部从东西两座长安门进城。

承天门前有金水桥和一对华表,建筑舒展雄壮,风景如画。遇有国家大典,颁发皇帝诏书,就要用到城楼。官员把从午门内传来的诏书,盛在木匣里从城楼下。清代则衔在一个铜雕镀金的凤凰嘴里,用云盘托着,系绒绳徐徐降下,称为金凤颁诏。每年秋天霜降节气后,都要在承天门外广场对重囚进行终审。这次审问规格特高,非常严肃,称为“朝审”,参与者不仅有三法司,还有五军都督府、六部、六科通政司等衙门,直至公侯伯等勋臣,结论报皇帝。这些活动是外朝的

基本内容,所以承天门广场就是外朝之大廷。端门,是外朝与门的中间节点,清代称大清门、天安门和端门为“外朝三门之制”。

初创时期的宫城内,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二宫和后二宫两侧的东西六宫形成一个T字形,构成了宫城建筑的骨干,其余建筑,则完善了大内的功能,丰富了宫城的构图。前三殿、后二宫与东西六宫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建筑感受,前三殿宽阔而雄厚,后二宫严谨而收敛,东西六宫亲切而深邃。三者当中的主要建筑也代表了宫城建筑的三个主要等级。

初创时期的北京宫城有一条明确的中轴线,它也是宫城平面的几何轴线。它向南到达永定门,向北到达钟楼,显示宫城与整座北京城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条中轴线全长7800米,从大明门到万岁山主峰长约2600米,约占全长三分之一。体现中轴线设计有两种手法,第一,把重点建筑建在中轴线上;第二,把建筑物和建筑群建在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初创时期,无论是建筑样式和建筑命名,都严格对称。而且在功能上,东西的对称还表现为文东武西的权衡。

北京城里最高大和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建于中轴线上,“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形体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中轴线宫城段的建筑,仅看高度,也可谓跌宕起伏,蔚为壮观。太和殿里皇帝的宝座就坐落在中轴线上,从“择中治国”

的理念出发,这里就是天下之中。

而从内廷建筑示意图,我们可以得知,偌大的内廷,只有前后两座大门和东西两座小门,周围被高大的宫墙围合的水泄不通。圈在里面的人除皇帝外毫无自由可言。明代太监、宫女众多,因饮食供应不周导致有人饿死。明末魏忠贤弄权,连皇妃都被“绝其水火,无所饮食”,最后伏在地上雨水而死。这也是辉煌建筑里黑暗的一面。

由于宫城内人口众多,增加的人口把原来的预留用地逐渐占满,宫城内的格局也在根据功能的需要发生变化,比如嘉靖时期,建成皇太后宫殿命名为慈宁宫。养心殿和玄极宝殿等工程改变了内廷的建筑布局。乾隆时期,乾西二所成了“潜龙邸”,升格为重华宫,后改建为漱芳斋。重华宫以西的四所、五所改建为建福宫花园。

清代还改建了奉先殿,在奉先殿西添加了毓庆宫和斋宫两组建筑群。在文华殿后,建造了文渊阁,用来专门收藏四库全书。清末,还将西六宫中的启祥宫与长春宫、翊坤宫与储秀宫两宫连成一宫,六宫成四宫。在今天的故宫,我们看到的,总体上是明代的格局,与经过清代不断修理、改建和添加的建筑。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登录“太图之声”手机版首页


IMG_0639.jpg


往期回顾:2022年太图之声

                 2021年太图之声  

                 2020年太图之声

                 2019年太图之声

                 2018年太图之声




新闻资讯

返回顶部